导图社区 论持久战
现在的局势,认真读读伟人的《论持久战》,颇有收益,总结的内容包括问题的提起、问题的根据、驳亡国论、妥协还是抗战,腐败还是进步、亡国论是不对的,速胜论也是不对的。
编辑于2022-11-11 09:23:45 广东论持久战
问题的提起
两种错误观点
中国必亡论
产生妥协倾向
中国速胜论
产生轻敌倾向
与斯诺先生的谈话
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者的条件
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
战争持续时间的因素
中国自己的力量
主要
国际间所给中国的援助和日本国内革命的援助
主要的战略方针
调动有训练的军队进行运动战,在农民中组织很多的游击队
最中心的任务
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
错误观点的认识论上的根源
关键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
问题的根据
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
特点
日本方面
长处
日本的帝国主义制度及其强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
短处
其战争本质的退步性、野蛮性,人力物力之不足,国际形势之寡助
中国方面
短处
战争力量之弱
长处
其战争本质的进步性和正义性,是一个大国,国际形势之多助
规定了和规定着
双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
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是日本
驳亡国论
根据
时代的特点
日本的退步和寡助
中国的进步和多助
进步
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已经觉悟或正在觉悟的广大人民,共产党政治上进步的军队,政治上进步的军队,有了数十年革命的传统经验
国际条件
阿比西尼亚为什么灭亡
不但是弱国而且是小国,不如中国进步,不能等候国际的援助,抗意战争领导方面有错误
妥协还是抗战,腐败还是进步
惧怕对日妥协
克服妥协的依据
日本方面
日本的劝降手段没有奏效,战争的坚决性和特殊的野蛮性
中国方面
共产党
领导人民抗日的可靠力量
国民党
英美不叫他投降,他也就不会投降
其他党派
大多数反对妥协拥护抗战
国际方面
大部分不利于中国妥协而利于中国抗战
结论
妥协的危机是存在的,但是能够克服。
怀疑政治不能进步
进步和进步的缓慢是当前时局的两个特点
国内政治的改进是和抗战的坚持不能分离的
由于阻碍进步的因素及腐败现象的存在,这种进度是缓慢的
亡国论是不对的,速胜论也是不对的
亡国论者看中了强弱一个矛盾,把它夸大起来作为全部论题的论据,而忽略了其他矛盾
速胜论者根本忘记了强调这个矛盾,而单单记起了其他矛盾
我们对于妥协倾向和腐败现象也是承认的,但是我们还看到其他倾向和其他现象。
为什么是持久战
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是从全部敌我因素的相互关系产生的结论
敌强我弱之原来状况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我们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的努力,更加造成这种相对的形势
目前日本尚能勉强利用其强的因素,我的抗战尚未给他已基本的削弱,敌人的国际孤立因素也尚在变化发展之中
只要我运用正确的军事的和政治的策略,不犯原则错误,就将发生强弱程度上和优劣型之上的大变化,达到敌败我胜
持久战的三个阶段
三个阶段的特点
第一阶段
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
敌人的企图是攻占广州武汉兰州三点,并把三点联系起来。
作战形式
主要是运动战,而以游击战和阵地战辅助之
第二阶段
战略的相持阶段:敌人的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
作战形式
作战形式主要是游击战,运动战辅助之
痛苦的时期,两个问题
经济困难和汉奸捣乱
任务
动员全国民众,把统一战线扩大和巩固起来
第三阶段
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
单靠自己的力量还是不够的。还需依靠国际力量和敌国内部变化的援助
作战形式
仍将是运动战,但是阵地战将提高到重要位置
各阶段中敌我力量的变化
第一阶段
中国方面
向下的方面
原来的劣势经过消耗将更为严重,特别是经济方面
向上的方面
战争中的经验,军队的进步,政治的进步,人民的动员,文化的新方向的发展,游击战争的出现,国际援助的增长
敌人方面
向下的方面
向上的方面
扩大的领土人口和资源
但我们必须估计敌人这种向上变化的暂时性和局部性
第二阶段
大体上日本将继续向下,中国将继续向上。
第三阶段
中国政治和经济的不平衡,战略反攻将不是全国整齐划一而是带有地域性的和此起彼落的姿态。
唯武器论
唯武器论是战争问题中的机械论是主观的和片面的看问题的意见
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犬牙交错的战争
产生原因
日本的野蛮和兵力不足,中国的进步和土地广大这些矛盾因素
主要表现
内线和外线
抗日战争是整个处于内线作战定位的
有后方和无后方
包围和反包围
敌对我之第一种包围
我在敌之战略包围
我对于敌之第一种反包围
以优势的兵力,对战略上内线向我前进之敌采取战役和战斗上的外线作战
敌对于我之第二种包围
每一孤立的根据地都处于敌之四面或三面包围中
我对于敌之第二种反包围
各个根据地联系起来,我又把许多敌人包围起来
第三种敌我包围
侵略阵线和和平阵线的关系
大块和小块
中国将是大块的乡村变为进步和光明的地区,而小块的敌占区尤其是大城市将暂时的变为落后和黑暗的地区
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
为永久和平而战
中国抗日战争的持久性同争取中国和世界永久和平是不能分离的
目前战争的特点是无间断和接近永久和平的性质
这次战争中无疑将出现伟大的革命战争,用于反对一切反革命战争,而使这次战争带着为永久和平而战的性质
我们共产党人反对一切阻碍进步的,非正义的战争,但是不反对进步的正义的战争
日本的战争是阻碍进步的非正义的战争,我们的战争是神圣的,正义的事,进步的,求和平的
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
能动性在战争中
抗日战争是要赶走帝国主义,变旧中国为新中国,必须动员全国人民发扬其抗日的自觉的能动性才能达到目的。
自觉的能动性是人类的特点,要分胜负还要加上主观的努力,这就是战争中的自觉的能动性
指导战争不能超越客观条件的限度期求战争的胜利,然而可以而且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
战争和政治
战争就是政治,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的行动
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战争的政治目的
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
但是战争有其特殊性,战争不等于一般的政治。战争的经验是特殊的。
抗日的政治动员
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
什么是政治动员
把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要有一个政治纲领
怎样去动员
要用符合民众口味的动员方式、要把战争的政治动员变成经常性的运动
战争的目的
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消灭敌人是主要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
只有大量地消灭敌人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
部分的暂时的牺牲是为了全体的永久的保存
不能离开这个战争的目的去指导战争
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
概括: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
两个重要的结果
敌以少兵临大国
给了中国游击战争以广大活动的地盘
敌以少兵临多兵
便处于多兵的包围中
在战役战斗的作战上,不但应以多兵打少兵,从外线打内线,还需采取速决战的方针。一般应不打驻止中的敌人,要打运动中的敌人
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
主动性
战争力量的优势或劣势是主动或被动的客观基础。
通过许多战役的局部优势和局部主动地位,就能逐渐造成战略的优势和战略的主动地位。
错觉和不易意可以丧失优势和主动
有计划地造成敌人的错觉,给予不意的攻击是造成优势和夺取主动的方法
发动民众对敌进行广泛的袭击,同时即用封锁消息
灵活性
灵活的使用和变换战术
时机、地点、部队
计划性
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
战术战役和战略计划之各依其范围和情况而确定而改变,是战争指挥的重要关节,也是战争灵活性的具体实施
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
要反对所谓有退无进的逃跑主义,同时也要反对所谓有进无退的拼命主义
消耗战,歼灭战
抗日战争是消耗战,同时又是歼灭战
战役歼灭战和战役的消耗战是达到战略消耗战之目的的手段
实施运动战,都是为了歼灭敌人之目的
打击日军的长处
政治上的争取、给予歼灭战的打击
原则
尽可能的歼灭战
集中兵力,集中指挥
不利于执行歼灭战的场合,则执行消耗战。
分散兵力,分散指挥
乘敌之隙的可能性
敌人已犯的五大错误
逐渐增加兵力、没有主攻方向、没有战略协同、失去战略时机、包围多歼灭少
抗日战争中的决战问题
一切有把握的战役和战斗应坚决地进行决战
一切无把握的战役和战斗应避免决战
赌国家命运的战略决战音根本避免
兵民是胜利之本
中国制胜日本的主要条件
全国的团结和各方面较之过去有十百倍的进步
根本
军队
实行一定限度的民主化
主要是废除封建主义的打骂制度和官兵生活同甘苦
人民
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
军队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
官兵一致
尊重士兵
军民一致
尊重人民
瓦解敌军
尊重已经放下武器的敌人俘虏的人格
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
要动员全军全民参加统一战线,才是发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根本目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