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6.如何优化第一种个人商业模式?(财富自由之路)
摘编自《财富自由之路》(李笑来)如何优化第一种个人商业模式呢?想办法提高单位时间售价。想办法提高时间销售数量。
编辑于2022-04-24 10:49:441.《财富自由之路》全书50篇思维导图笔记! 2.每一篇都是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可以操作的干货! 3.购买此页目录后在留言栏留下邮箱地址,作者将发送目录中链接的50篇全文导图
《财富自由之路》第50节讲述了友情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来自各自的成长,或者共同成长;幸福感的定义非常直观:所谓“幸福感”,就是你与你所在的世界之间的强关联;买到可维持长期成长率的可增值资产”到底有多难。
《财富自由之路》第49节讲述了没有践行,就没有可变现的东西;没有行动中的思考,就没有真正有价值的认知升级;没有认知升级,就没有认知差异;没有足够的认知差异,就根本不可能白手起家!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1.《财富自由之路》全书50篇思维导图笔记! 2.每一篇都是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可以操作的干货! 3.购买此页目录后在留言栏留下邮箱地址,作者将发送目录中链接的50篇全文导图
《财富自由之路》第50节讲述了友情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来自各自的成长,或者共同成长;幸福感的定义非常直观:所谓“幸福感”,就是你与你所在的世界之间的强关联;买到可维持长期成长率的可增值资产”到底有多难。
《财富自由之路》第49节讲述了没有践行,就没有可变现的东西;没有行动中的思考,就没有真正有价值的认知升级;没有认知升级,就没有认知差异;没有足够的认知差异,就根本不可能白手起家!
最初的我们
在最初的时候,大家都一样,基本上只能靠出售自己的时间获取金钱(主要用来支付生活必须的费用)。
于是,大家都自然地运用第一种个人商业模式,即,“一份时间出售1次”。
——在最初的时候,“能卖出去”(零售)就不错了。
——在最初的时候,“能批量卖出去”(批发)就太好了!人们普遍更看重“稳定的工作”,就是这种思想在起作用。
优化方法1
想办法提高单位时间售价。
最普遍的提高单位时间售价的方法是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有些人选择读完研究生再去找工作,也是基于此理由。虽然不绝对,普遍来看,拿着研究生文凭就是比拿着本科生文凭去找工作的单位时间售价更高。
选择的价值将自然展现。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某个职业的社会需求越强,其从业人员整体上能够获得的单位时间售价就越高(如医生和律师)。与此同时,那些最终能使个体的单位时间售价越高的专业,学费就越贵,获得认证的难度就越高——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例如新东方厨师学校的学费就比新东方英语培训学校的学费高出好几个量级。
请注意:新东方厨师学校与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新东方教育集团没有任何关联。新东方厨师学校可以说是真正的“不上市的独角兽”。
在提高单位时间售价这个阶段,很多人作出了最终会被证明为“不明智”的选择,把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与自己的单位时间直接挂钩,他们不由自主地采用如下两种方式简单粗暴地提高自己的单位时间售价:
磨洋工
喊高价
收8小时的钱,干2小时的活,就等于把自己的单位时间售价变成了原来的4倍。跳槽,利用”信息不对称“(反正新老板没办法100%了解自己过往的成绩)获得更高的薪水,跳上三五次,薪水翻番的情况也很多。但从长期来看,这样做是不明智的,其结果也是很明确的:你见过多少人通过磨洋工或者频频跳槽获得财富自由了?一个都没有。
为何?我们需要看透背后的原理,否则可能会莫名其妙地吃亏。
既然“时间买卖”存在,就相当于这个世上有个隐形的“时间交易市场”。你需要弄彻底弄明白并记住的是:在这个隐形的时间交易市场里,每时每刻的“成交价”,其实是时间出售者的“估值”,而非时间出售者的真正“价值”。
比如股市里最基础的概念:成交价、估值、价值。成交价是时时刻刻变化的;成交价是买家对卖家的估值;估值不等于价值,它们之间总会有一些差异,或高估,或低估;精明的买家看重价值,并善于在低价时买入;高买低卖的买家早晚会被淘汰。
作为卖家,如果一味追求高估值,结果就会和股票市场上那些一味追求高估值的公司一样——很快“死”掉。为何?因为确实有一些不够精明的买家,但这些买家早晚会被市场淘汰。于是最终,那些估值高的公司(的股票)找不到买家,价值自然会一落千仗。股票持有者还有机会将“汤手山芋”扔给别人,把钱换回来,而时间购买者没有将其转让的机会,只有一个干脆且直接的选项:不继续购买。此时的时间出售者要回到市场上,将自己的时间“挂牌出售”,通常表现为重新找工作——看看30多岁的人回到人才市场重新找工作有多难就明白了。
你最好,事实上也必须,关注且只关注自己的持续成长(不断增长的价值)。
所以,只盯着“成交价”(薪水)而不顾“价值”, 肯定是一个巨大的错误。逻辑上正确的选择是:不应该关注“价格”,因为它只是“估值”;而应该关注“价值”,而且必须是“不断增长的价值”。
只关注"估值"的人通常不幸福,理由有若干: 1.总是处不满意的状态——被低估时不开心,被高估时觉得不够。 2.因为缺乏价值的支撑,估值必然降低,更可能被过分低估。 3.不得不频繁地“重新挂牌”,而且要面对越来越少的“不够精明的买家”。 4.进入恶性循环......
那些时常因为“感觉自己的价值被低估了”而郁闷的人,其实应该好好想一想自己有没有被高估的时候——事实上,答案几乎是肯定的——一定有,还不止一次。若能想到这一点,就没有什么值得难过、郁闷和冲动的了。不时被高估,在被高估的时候默默接受,在被低估的时候跳脚大闹,也不是一个思维正常的人会做的事情,对吧?
还有一个事实,可能很多人从来没有认真想过:你不断成长的结果,就是你终将被低估——这是必然的。
让我们一起做个简单的分析:老板给员工发薪水,通常情况下给出的是市场平均水准。原因在于:若给所有人都开市场上最高的薪水,企业的整体成本就会被抬高到失去竞争力的地步;若给所有人都开市场上最低的薪水,那员工就都跑了,企业同样会彻底失去竞争力。因此,大家拿到的报酬大都与“市场平均水准”相差不多。若老板大方一些,那么员工拿到的是略高于市场平均水准的薪水;若老板抠门儿一些,那么员工拿到的是略低于市场平均水准的薪水——市场规律大抵如此。
可以说,市场上的几乎所有顶尖人才都被低估了。或者准确地讲——顶尖人才更可能被低估。所以,和大多数人想像的不同,当这种人发现自己的价值被低估的时候,他们并不会因此格外难过,恰恰相反,他们更有可能觉得高兴,因为那是他们成长的证明。换句话讲,他们甚至可能把“被低估”当作对自己能力和成长的肯定。与此同时,他们也很清楚:终有一天,如果能确定自己被“过分低估”,就到了“该自己闯出一片天空”的时候了。
单位时间的市场售价无论如何都是有玻璃顶的——无法突破的玻璃顶。当然,绝大多数人还谈不上被“玻璃顶压着”,因为他们所处的地势太低,甚至根本看不见玻璃顶。而不断成长的人终将遇到那个玻璃顶,直至“不得不”、“必须”、“必然”要冲破那个玻璃顶。在此之前所有的努力,事实上都是在为那一刻做准备。
生活中,注重估值的人没法理解注重价值的人,因为他们的底层思考依据不同。这两类人表面看不出太大区别,可事实上,他们就像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种,在同样的环境里做着不同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走出完全不一样的路。
优化方法2
想办法提高时间销售数量。
提高效率这件事并不像很多人想像中那么难,那么玄。其实,它很简单,简单到连中学生都应该熟练掌握的地步。
从中学物理课本的两个重要概念说起
串联
如果两个任务之间的关系是“串联”的(即,一先一后),那么有的时候我们可能有只需要调整顺序就可以提高效率。
并联
如果两个任务之间的关系是“并联”的,那么把它们“串联”起来就不对了——得想办法找到可以“并联”的任务,然后让它们并行。
让我们想想...
凡是养成“多想一步”的习惯,这样做不会很累。
人生中有没有可以并联的事情呢?
如果有,我就必须把它们“并联”起来,而不是“串联”!
由此,我们将会极大地提高人生的效率(注意:不是工作效率)!
如果能做到的话,这是何其“伟大的意义”啊!
既然出售时间必然是不划算的——之所以有人愿意购买时间,是因为购买者觉得划算,不是吗?——那么给别人打工肯定是权宜之计。你可能早就在想:我什么时候,凭借什么,可以让别人给我打工呢?对,你早晚要成为有能力划算地购买时间的人,而不是不得不出售时间的人——很好!可是,能不能马上开始呢?有没有立竿见影的方法呢?还真有:从即刻开始,在给别人打工的同时为自己打工。
从这个意义上看,一些人千方百计去明星企业打工,因为可以获得更多有价值的经验(一些人无论如何要去大城市工作和生活,背后的道理其实是一样的)。虽然有时候明星企业的薪资待遇可能并不如普通企业高,但在明星企业里,“竞争更为激烈”本身可能就是很大的优势。人就是这样,不参与竞争就自然会倾向安逸,停滞不前——越是年轻,就越是如此。
我这一生中只有一次给别人打工的经历
从28岁-35岁,我在新东方教了7年的书
最幸运的是,那是一个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算得上大企业,在教育行业里也算得上明星企业
明星企业的特点之一就是人才济济
7年的时间里,所见所闻、所思所得、真正有用事后庆幸自己见识过的,都藏在当初的种种细节里。我相信“见识决定境界”。对所谓“教育”,“耳濡目染”很可能比书本来得更直接、更有效。
观察一下身边的人,人群再一次二分。
给老板打工的人:绝大多数。
我不理解这些人,他们也不理解我。当我偶尔 (因为年轻)说出自己的想法时,无一例外地被评价:“你真能装!”于是,我学会了“少说话,多做事,一个人默默前行”。
将他们描述为“给薪水打工的人”可能更为正确。他们会不由自自主地将工作结果与工作质量与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金钱回报相匹配。他们工作时多一分力气也不肯花,下班准时就跑(估计他们在上学的时候就是那种在下课铃声响之前就把书包收拾好的人),永远是“事不关起,高高挂起”,对那些付出更多的人持有永恒的态度:“你傻了吧?”当别人指出他们不作为时,他们的反应通常惊人地相似:“就给我那么点儿工资,还指望我做成什么样呢?”
于是,绝大多数老师不肯反复备课,不肯花时间改善课程质量,也不肯讲新课——“又要花时间备课,累死了”,反正许多年前准备的那套东西(甚至是从前人那里直接“复制/粘贴”进自己大脑的东西)已经“够用”了!
给自己打工的人:极少数。
他们在工作上精益求精,宁可少睡一会儿也要把事情做到一定程度才心满意足。别人休息时他们可能还在工作,甚至好像完全不会去想:“这么努力还不涨工资,实在是太不公平了!”我从来都是属于“给自己打工的人”,即便我跑到一个地方“拿着薪水给别人打工”,也好像没办法把那个“为自己做事”的“进程”给杀掉。
从某种意义上看,有一个以上的进程同时进行,不就是“并联”吗?现在只不过是在“给自己打工”的同时“给老板打工”而已。在做每件事的时候,判断工作结果和工作质量的好坏与高低,有两个标准:是否对得起拿到手的薪水?是否对得起自己付出的时间和精力?
“给自己打工”和“为自己做事”的人,自然对工作结果和工作质量的要求更高一些。虽然这样想事情的副作用是“你真能装”,但结果确实是:选择不同,做出来的事就不一样,而且质量与品格都不在一个层次上。“给自己打工的人”,总觉得“还可以做得更好”,于是,接下来的每一步,每一个选择,每一次行动,都是在另一个层次上进行的,都有更高的标准——随着时间的流逝,结果自然天差地别。
事实上,“给自己打工的人”是划算的,而第一种人从长期来看注定是吃亏的,却自以为聪明。为什么呢?因为“给自己打工的人”极大地优化了自己的个人商业模式,他们把自己的同一份时间出售了2次:一次是把时间出售给老板,换取了薪水;一次是把时间出售给自己,换取了成长。
这样看来,对某个差异的解释就很自然且清楚了:那些拿到两次回报的人又怎么会像那些只拿到一次回报的人一样那么在乎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的薪水呢?“给老板打工的人”完全不知道自己正在“被落后”——别人的真正成长就是自己真正相对落后,这原本就是事实。只可惜,他们不仅看不到,还在“幸福地堕落着”......
“变成另外一个物种”的方法竟然如此简单:把自己变成一个“给自己打工的人”。如此这般,你已经变得与众不同,因为这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终生只会半生不熟地运用第一种个人商业模式“一份时间出售1次”,而你竟然把这种最基本的个人商业模式“升级”了,变成了“一份时间出售2次”。从长期来看,你的收益曲线一定会长成复利曲线的样子——虽然在开始的时候,别说别人,就连你自己都看不出它和一条斜率不大的直线有什么区别。
内容来源:《财富自由之路》李笑来
6.如何优化第一种个人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