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 既然自己的时间是有限的,那么“购买他人的时间”起码可以突破“时间总量”的限制。
原则:低买高卖——这实际上也是一切商业模式的共通之处。
创业和投资就是这种商业模式:创业、做老板,招聘一些人为你做事,本质上就是购买了那些人的时间,利用你购买的这些资源创造点什么再卖出去。投资人购买的本质上也是时间——创业者的时间(也可以说是“更有能力的人的时间”)。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投资人先看重创业者的素质,然后才是创业者选择的方向了。
当我们花钱购买他人的服务的时候,本质上就是在购买他人的时间,以便自己的时间不被占用。还记得服务行业的“缺陷”吗:绝大多数人每份时间只能出售1次。我们花钱购买服务的时候,从本质上避免了将自己的时间花到那些只能将“1份时间出1次”的人所做的事情上。
所以,第二种商业模式(同一份时间出售很多次)并不是大多数人能够用得上的,甚至是大多数人终生无法掌握的。
可与此同时,事实上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有机会运用级别更高的第三种个人商业模式——这真是令人惊讶的现象!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绝大多数人从未把“花钱购买他人的时间”当成自己的个人商业模式来处理,在他们看来只是付费购买商品和服务,事实上,这些人的脑子里根本没有“个人商业模式”这个概念,当然,他们也就从未意识到这件事还需要更深入地琢磨才有可能不断优化。
我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频繁使用一个公众号:助理来也。我用它可以5元钱找人帮我去星巴克排队买咖啡,花5元钱,节省10-20分钟。我的10分钟怎么可能连5元都不值呢?若我正在写文章,10分钟我能敲出几百上千字呢。按照我2016年收费专栏的收入计算,每个字差不多2000元!所以我怎么可能不喜欢这个服务呢?太值了!
不同人的思考角度、思考根据、思考质量差异巨大,很多人甚至从来没有认真想过,“不肯花钱购买服务,宁肯用自己的时间来省那些钱”,这样做更合理的依据是:确定自己的时间价值抵不上那些消耗。只有在这样的时候,“不花钱”才是合理的。然而绝大多数人不是这么做的,也不是这么想的,他们甚至根本没想过,他们天天在做不合理的事情却不自知。
在许多年前,我就不太理解人们为什么会觉得“书太贵了”,甚至嚷嚷着“买不起”。要知道,书可是天底下最便宜的东西啊——即便是在书价涨了好几倍之后。另外,长期以来,中国的书价也比外国的书价便宜很多。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原因并不是人们浅溥地以为“中国人不重视知识”,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销量足够大。我们已经知道,写书是少数可以把自己的“同一份时间出售很多次”的方式之一,那么,既然能够“多销”,就可以“薄利”,如果能够“多销”很多,就可以更“薄利”——这才是国内的书价比国外便宜很多的根本原因。
从这个角度看,一个精英人士花时间认真写出来的书,包含知识的结晶,却以接近纸张成本本身的价格销售——贵吗?怎么可能!这时候,付费就是捡便宜啊!归结为公式化的语言,是这样的:能被批量销售的时间更值得购买--它们实际上无比廉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