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13.镇痛药
药理学镇痛药部分,包括疼痛的分类,常用镇痛药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合不良反应等详细内容,根据景晴老师的课和课本整理,内容全面,适用于复习,预习,执业药师和考研
编辑于2022-04-24 14:36:22线粒体通透性转换(mPT)是一种突然导致低分子量溶质(分子量高达 1,500)穿过通常不可渗透的线粒体内膜的现象。mPT 由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介导,mPTP 是在内膜和外膜界面组装的超分子实体。mPTP 是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由多种蛋白共同组成的、具有非特异性、电压依赖性的复合物孔道。它的分子组成目前尚不清楚。但普遍认为是由基质的亲环蛋白D(cyclophilin,CyP-D)、内膜的腺嘌呤核苷酸转位酶(adeninenucleotide translocase,ANT)、外膜的电压依赖性离子通道(voltage-dependent anion channel,VDAC)等共同组成。
组会汇报或者其他汇报,基本上的步骤都是:①罗列背景情景;②当下的冲突有哪些(为什么要做这个工作?有什么工作是别人没解决的?不解决会怎样?)③问题有什么(目前主要做了什么工作,做的过程出现了什么问题?)④分析问题,找出答案
SOP是Standarded Operating Procedure:标准操作流程,通过把重复性的工作进行细化和拆解,固定成一套流程程序,每天有的放矢,这样就可以拜托低效的忙碌,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关键任务上,节约时间。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线粒体通透性转换(mPT)是一种突然导致低分子量溶质(分子量高达 1,500)穿过通常不可渗透的线粒体内膜的现象。mPT 由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介导,mPTP 是在内膜和外膜界面组装的超分子实体。mPTP 是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由多种蛋白共同组成的、具有非特异性、电压依赖性的复合物孔道。它的分子组成目前尚不清楚。但普遍认为是由基质的亲环蛋白D(cyclophilin,CyP-D)、内膜的腺嘌呤核苷酸转位酶(adeninenucleotide translocase,ANT)、外膜的电压依赖性离子通道(voltage-dependent anion channel,VDAC)等共同组成。
组会汇报或者其他汇报,基本上的步骤都是:①罗列背景情景;②当下的冲突有哪些(为什么要做这个工作?有什么工作是别人没解决的?不解决会怎样?)③问题有什么(目前主要做了什么工作,做的过程出现了什么问题?)④分析问题,找出答案
SOP是Standarded Operating Procedure:标准操作流程,通过把重复性的工作进行细化和拆解,固定成一套流程程序,每天有的放矢,这样就可以拜托低效的忙碌,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关键任务上,节约时间。
镇痛药
概述
疼痛
组织损伤产生的痛苦感觉,伴随不愉快情绪或心血管和呼吸变化
机体保护性机制
分为内脏痛、躯体痛、神经性疼痛
镇痛药是一类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选择性减轻或消除疼痛以及疼痛引起的精神紧张和烦躁不安等情绪反应,但不影响意识及其他感觉的药物
阿片受体
特性
结构特异性、高效性
亲和力与镇痛效应正相关
中枢、外周分布广泛
分布及效应
丘脑内侧、脑室、导水管周围灰质和脊髓胶质区
中脑边缘系统,蓝斑核——调控情绪及精神活动
中脑盖前核——缩瞳
延髓孤束核——镇咳、抑制呼吸及交感神经中枢
脑干后区及迷走神经背核——胃肠活动
机体镇痛系统=阿片肽+阿片受体
分类
μ(产生成瘾性)
κ
δ
药物分类
麻醉性镇痛药
非麻醉性镇痛药
吗啡
体内过程
吸收
口服吸收慢,首关效应明显
生物利用度低
常注射给药
分布
1/3与血浆蛋白结合,游离型吗啡迅速分布于全身组织
极少量透过BBB,进入中枢发挥作用
代谢
60~70%在肝中与葡萄糖醛酸结合
10%脱甲基生成去甲吗啡仍有镇痛作用
排泄
代谢物及原形主要经肾排泄
少量经胆汁排泄和乳汁排泄
半衰期约2.5~3h
也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临产前给予吗啡可抑制新生儿呼吸
药理作用
中枢作用
镇痛、镇静、致欣快
作用强、选择性高、意识清楚
慢性钝痛>急性锐痛
但由于其成瘾性,一般慢性钝痛除癌症类的疾病所致的疼痛以外,不用吗啡镇痛
镇静和致欣快作用可消除疼痛引起的焦虑、紧张、恐惧,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力
安静环境易诱导入睡
抑制呼吸
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
治疗量——呼吸频率减慢
急性中毒——呼吸频率3~4次/分,应给予中枢兴奋药解救
呼吸抑制——是吗啡急性中毒的主要致死原因
镇咳
抑制延髓咳嗽中枢,使咳嗽反射减轻或消失
镇咳作用强,但易成瘾
临床常用可待因代替
缩瞳
作用于中脑盖前核阿片受体,兴奋动眼神经缩瞳核,引起瞳孔缩小
针尖样瞳孔常作为诊断吗啡过量中毒的重要依据之一
催吐
兴奋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CTZ),引起恶心和呕吐
连续用药可消失
中枢性催吐药:阿扑吗啡(去水吗啡)用于急性中毒不能洗胃时
外周作用
心血管:血管扩张
全身血管扩张——直立性低血压
脑血管扩张——颅内压增高
扩血管机制
扩张血管外周阻力减小
抑制交感
促进组胺释放
颅脑外伤、颅内占位性病变(脑肿瘤)者禁用吗啡
内脏平滑肌:兴奋
消化系统(平滑肌张力升高)
便秘
胃窦张力增加——胃排空速度减慢
小肠、结肠张力增加——推进性蠕动减慢或消失
痉挛性收缩增加
中枢抑制——便意抑制
兴奋胆道Oddi括约肌
胆道和胆囊内压增高——可诱发胆绞痛
胆绞痛时,需合用解痉药,如654-2
抑制胆汁、胰液和肠液等各种消化液的分泌
治疗量吗啡增强子宫平滑肌张力:延长产程,影响分娩
增强膀胱括约肌张力:导致尿潴留
对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量吗啡可诱发哮喘:禁用
临床应用
镇痛
各种剧痛——严重创伤、烧伤、晚期癌症疼痛
仅用于其他镇痛药无效时短期止痛
心肌梗死引起的疼痛
心肌梗死时心前区剧痛,会有濒死感
镇痛
镇静——消除紧张情绪
扩血管——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心脏负担
内脏平滑肌痉挛的疼痛,需要联用解痉药
对神经压迫性疼痛疗效差
心源性哮喘
抑制呼吸中枢——缓解短促的呼吸扩张外周血管
降低外周阻力——减轻心脏负荷
镇静作用——消除患者紧张、恐惧不安的情绪
止泻
急慢性非感染性腹泻
阿片酊或复方樟脑酊
咳嗽
无痰性干咳
不良反应
治疗量时: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眩晕、便秘、排尿困难等
急性中毒
表现:昏迷、针尖样瞳孔、呼吸抑制、血压下降、紫绀、少尿、体温下降,甚至呼吸麻痹
抢救
人工呼吸,给氧......
特效解救药:纳洛酮(阿片类受体拮抗药)
成瘾性
躯体依赖性——停药后出现戒断症状
精神依赖性——有明显强迫性觅药行为
一般连续用药不得超过1周
耐受性:连续应用后,机体对药物反映强度递减
禁忌症
分娩止痛、哺乳妇女止痛、新生儿和婴儿
支气管哮喘、肺心病患者
颅内损伤致颅内压增高患者
肝功能严重减退
哌替啶
药理作用
基本同吗啡
中枢神经系统
镇痛:较弱
镇痛效力约为1/10~1/7
镇静、欣快感较吗啡弱
成瘾较慢,戒断症状持续时间较短
抑制呼吸:较弱
无明显镇咳、缩瞳作用
兴奋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恶心呕吐
平滑肌
胃肠道平滑肌——作用短暂,不引起便秘,亦无止泻作用
引起胆道括约肌痉挛——但比吗啡弱
对支气管平滑肌——治疗量无影响,大剂量可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对妊娠末期子宫——不对抗催产素的作用 ,故不延缓产程,可用于分娩镇痛
心血管系统:同吗啡
临床应用
镇痛
常作为吗啡的代用品用于各种剧痛
适用于分娩镇痛,但临产前2~4h内不宜使用
心源性哮喘:同吗啡
麻醉前给药:镇静,消除术前紧张,减少麻醉药用量
人工冬眠:与氯丙嗪、异丙嗪合用(冬眠合剂)
不良反应
用量过大——可抑制呼吸,偶尔出现震颤、肌肉挛缩、反射亢进甚至惊厥等中枢兴奋症状
故出现中枢兴奋症状的中毒患者,除应用纳洛酮外,还应配合使用抗惊厥药
应用单胺氧化酶抑制药的患者,同时使用本药可干扰去甲哌替啶的代谢而使之蓄积,导致中枢兴奋、高热、惊厥
禁止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
其他不良反应同吗啡
其他药物
美沙酮
作用特点
口服生物利用度低
药理作用性质和强度——与吗啡相同
作用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吗啡
耐受性和成瘾性——发生慢,戒断症状轻
临床应用
广泛用于吗啡或海洛因成瘾者的脱毒治疗
可待因(甲基吗啡)
口服易吸收
肝脏代谢,10%脱甲基生成吗啡
镇痛为吗啡的1/5,镇咳为吗啡的1/4
用于中枢性镇咳(无痰镇咳)和中度疼痛阵痛
芬太尼
镇痛作用是吗啡的80倍,15min起效,维持2h,用于各种剧痛
对抑制作用轻,成瘾性弱
不良反应与哌替啶相似
支气管哮喘、脑肿瘤、颅脑损伤、昏迷者、2岁以下幼儿禁用
芬太尼+氟哌利多——合用产生“神经松弛镇痛”效果,适用于某些小手术或医疗检查
喷他佐辛
几乎无成瘾性,用于各种慢性疼痛和术后镇痛
镇痛的效价强度为吗啡的1/3,呼吸抑制的效价强度为吗啡的1/2
镇痛作用弱,较高剂量时甚至出现噩梦、幻觉、烦躁不安等症状
大剂量可使心率增快,血压升高
曲马多
中度以上急、慢性疼痛
长期应用可成瘾
布桂嗪(强痛定)
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痛经、关节痛、炎症性及外伤性疼痛等
有一定的成瘾性
罗痛定
镇痛 慢性持续性钝痛 头痛、痛经分娩之痛等
无明显成瘾性
纳洛酮
阿片受体阻断剂
解救阿片类药急性中毒
阿片类药成瘾者的鉴别诊断
研究疼痛与镇痛的重要工具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