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 西汉与东汉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 西汉与东汉相关知识结构,大家可利用其进行知识系统的整理与自我检查,明细知识结构,更有趣且严谨地学习可爱的历史
编辑于2022-04-24 17:07:09高中历史 必修一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建立与结束
西周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公元9年,王莽篡汉,偷取汉朝皇位
东周
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建立皇权,史称“东汉”
公元220年,魏国曹丕称帝,东汉灭亡
两汉衰亡原因
西汉是外戚篡权;东汉是外戚宦官专权及豪强地主拥兵自重造成
两汉时期阶段特征
政治
两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并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发展;汉承秦制并不断发展;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迅速发展;外戚宦官交替执政,社会矛盾尖锐。
经济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采取一系列加强经济统治的措施;汉光武帝开创了光武中兴的盛世两汉时期,土地兼并问题严重。
文化
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两汉时期,史学文学科技等方面成就突出。
民族对外
北击匈奴,设河西四郡,加强对西南和南越的控制,丝绸之路开通后,加强同周边国家往来
汉朝的巩固与发展
背景
①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
②三大问题:经济问题、地方问题、边疆问题;
措施
政治
中央&地方
汉代中央官制
中朝
酷吏
汉代官员选拔与管理
察举制
概况
汉武帝时期确立的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
方式
举孝廉和举贤良
标准
品行和才干、议政能力
作用
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汉代选拔官吏的标准,扩大了官吏来源,为汉代统治提供管理人才。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人容易形成集团。
征辟制
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
征,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征辟作为一种自上而下选任官吏的制度,地位仅次于察举。
监察
中央
御史大夫——监察和弹劾百官
地方
刺史
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代表朝廷巡视监察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正式确立地方监察系统,加强对地方监督。
监察区“州”有了固定治所,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刺史在地方不仅有行政权,可弹劾罢黜郡国长吏,还有领兵权,这就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
官员考核管理
上计制
汉代地方制度
推恩令
主父偃&汉武帝
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列侯归郡统辖,由皇帝制定封号。(增加侯国,分散大侯国实力)
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中央集权加强,解除了王国问题对中央的威胁。
注意:“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封国,只是通过对封国领地的分割来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郡国并行制
地方制度
原因
历史原因
错误吸取秦亡教训(“惩亡秦孤立之败”)
现实原因
汉初中央政府无力控制地方
直接原因
统一战争中分封的七个异姓王拥兵自重,威胁中央集权
根本目的
巩固强化皇权
结果
a郡县制的实行巩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b封国制在西汉建立之初有利于中央对全国的控制,后来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七国之乱),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
对策
a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七国之乱。 b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收诸侯王支郡,广建诸侯进一步削弱诸侯国势力。 c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光武集权措施
裁并郡县
汉代法律制度
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汉武帝以后,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开启法律儒家化进程,汉律比秦律更加注重维护伦理秩序。 汉减轻刑罚,约法省禁。
汉代基层治理
①基层组织:乡里制度和什伍组织。 ②户籍制度: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有专门人员主管,百姓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政府定期进行人口调查。东汉末年户籍散乱。 ③严厉镇压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汉代社会保障制度
①社会救济: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②优抚政策:皇帝赐给高龄老人鸠杖。
经济
手工业商业
手工业
冶金业
西汉高炉炼铁、炒钢技术,用煤做冶铁燃料;东汉杜诗发明水排、出现水力鼓风冶铁技术
制瓷业
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纺织业
使用纺车纺纱,使用提花机织出精美花纹,“丝国”称号。
商业
武帝改币制
用五铢钱代替圆形方孔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打击王国势力、地方豪强,加强中央集权。
重农抑商
盐铁官营
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抑制私商发展,增加政府收入,加强集权
均输平准
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平抑物价
打击富商大贾囤积居奇,稳定市场,平抑物价,增加政府收入。
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坊市制
设专职官员进行管理专供贸易的“市”
出现许多商业中心(长安、洛阳)
买卖、租佃等财产关系中契约普遍
文景薄赋俭刑
农业发展
①生产工具
耦犁(二牛抬杠)、犁壁、耧车(播种)
②耕作技术
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得以推广;代田法
③水利设施
漕渠、白渠、龙首渠、坎儿井(边疆地区)、东汉末期出现了翻车、王景治理黄河
④土地制度
大土地私有制发展,土地兼并严重
⑤经营方式
小农经济为主,出现庄园经济
田庄经济
形成
西汉末年,豪强地主已经用田庄的形式剥削农民。东汉建立后,由于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盛行,土地兼并的迅速发展和东汉末年的战乱等原因,豪强地主建立了一个个封建地主田庄。
特点
地主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占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还经营手工业、渔牧业。 在田庄里,剥削者和劳动者每每是聚族而居,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豪强地主利用宗族血缘关系作为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手段。豪强地主的贫困的宗族亲戚,大多成为地主田庄的劳动者;田庄的主要劳动者还有宾客,徒附和奴隶,他们对豪强地主有极强的依附性(人身依附强)。
影响
①由于东汉地主田庄的大量存在,使东汉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是表现为封建国家的强大和统一的巩固,而是表现为封建国家的贫弱和政治局势的不稳定(威胁中央集权)
②地主田庄的私人武装虽然在平时起到了维护封建秩序,镇压人民反抗,保卫地主田庄的作用,但由于它是地主田庄经济的产物,在中央控制无力的情况下,它又可以表现为统一的对立物,成为封建割据的重要因素。
⑥赋役制度
田赋轻,人头税重
徭役
对外贸易
丝绸之路
①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②中国的商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
③对今天中国的影响。(“一带一路”)
思想
从黄老之学到独尊儒术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无为而治
汉初,与民休息
文景之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
汉武盛世
影响
①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②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④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儒家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思想统一,维护政治和思想的大一统,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思想文化专制)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君权神授”
对君主
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防止暴政
对人民
神化君权,巩固君主专制(从“民本”到“君本”);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礼)
“仁政”(以德为主,以刑辅德):限田、薄敛、省赋役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特点
兼采百家
外儒内法
思想专制(实质)
儒学神秘化、法制化、政治化
民族与对外
武帝三击匈奴
张骞两次通西域
后设西域都护
加强与西南夷的交流
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权的巩固 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燕然勒功
丝绸之路
文化
文(汉赋)
史(史记;汉书)
科技(中医、数学、造纸等)
意义
①版图基本奠定
②奠定“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③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增加了中央政府的税收,稳定社会秩序,打击富商大贾
九 卿
太 尉
御 史 大 夫
丞 相
常 侍
侍 中
尚 书 令
外朝(执行机构)
中朝(决策机构)
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