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历史第五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高中历史第五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大家可利用其进行知识系统的整理与自我检查,明细知识结构,更有趣且严谨地学习可爱的历史
编辑于2022-04-29 07:24:34高中历史第五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魏晋南北朝
阶段特征
政权更迭
原因
原因:
士族门阀腐败衰落;
五胡内迁;
南征(淝水之战)北伐(祖逖北伐)失败等;
江南发展
原因
环境优越、社会稳定是基础;统治者重视是前提;北民南迁促生产力进步是关键; 民族交融是推动因素;
表现
江南农业手工业城市发展
民族交融
形式
五胡内迁、北民南迁,和平交往和联合斗争
淝水之战
孝文帝改革(迁都汉化)后胡汉差别消失
表现
政治文化上的改革,主要是汉化
经济上农耕畜牧互学,主要是农耕化
观念上,北朝末年的胡汉淡化等
文化发展
三教并存:家族儒学,道教传播,佛教(释教)盛行(法显西行)等
玄学兴起
建安文学,田园诗,骈文
书画成艺术
圆周率《齐民要术》《禹贡地域图》等;
政治
中央
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具备三省雏形
尚书令、尚书等官职已彻底脱离内廷,成为朝廷政务官职,尚书台亦改名为尚书省权力日益增大。曹魏另设中书省,与尚书省分掌权力,西晋沿袭魏制,以尚书省总揽政务,另置中书、门下二省以分其权。但这一时期,权臣、重臣录尚书事的情况依然很多,像蜀汉丞相诸葛亮就曾录尚书事。 南北朝时期,三省体制逐渐形成。北魏孝文帝改革,仿照魏晋建立三省体制,以尚书省总领庶政,置尚书令,下设各曹,置尚书,同时又以中书、门下二省分其权,皇权超然其上,该制度被延续至隋唐。
地方
州、郡、县三级制
选官
九品中正制
背景
(1)汉末动乱,士人流散各地,察举制度事实上难以实行;
(2)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不能选出真正的人才。
开始
220年,魏王曹丕开始推行
含义
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由中正官对当地人物进行评定, 分为九等,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根据。初期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 重。但后期家世(门第)成为九品中正制的主要标准。
特点
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评价
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吏治清明
缓解了中央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
局限:后来门阀士族垄断用人权,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考核
曹魏、西晋、北朝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但大都流于形式
法律
律令儒家化 魏明帝、设置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解释律令。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
士族门阀政治
含义
士族——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又称门阀土族) 。
门阀政治——指东晋时期“门阀士族与皇权的共治”的历史现象,是相对于皇权政治而言。
特点
政治
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文官为主。
经济
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发展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社会生活
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门第观念浓厚;
文化
崇尚清谈(魏晋玄学)。
形成原因
历史根源
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经济原因
土地兼并、田庄经济的发展
思想原因
儒学影响的扩大
政治原因
社会动荡、国家分裂、中央集权削弱。士族门阀是魏晋政权的统治基础;皇帝依赖士族的支持
重要保障
九品中正制(门第选官)。
按门第分享特权,世代垄断官职,文官为主
影响
激化了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导致南北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士族田庄经济强化了封闭的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腐朽集团,越到后期愈发腐朽。
北魏孝文帝改革
①背景:439年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②措施
a.迁都洛阳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政治: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经济: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洛阳农业发达,粮食充足。
地理:旧都偏居塞上,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洛阳便于南下,统一南北。
b.改革风俗: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定门第,与汉族通婚
c.学习汉族制度,实行俸禄制,均田制和租调制(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受田农民纳租调),三长制等
③影响:
a.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缓和了民族矛盾
c.为北方统一南方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消极:推行的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
b.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推动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
政治特色
1.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国家分裂、民族大交融的时期。赤壁之战初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西晋统一局面昙花一现,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北朝时,黄河流域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民族交融局面。
2.制度建设有继承有发展,士族专权,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
经济
江南的开发(经济中心的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阶段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魏晋南北朝
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增强
隋唐时期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两宋时期
成就
人民生活安定;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业繁荣;城市繁华;
原因
①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生产工具、技术和劳动力
②南方地区民族交融,加速经济开发
③社会相对稳定
④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⑤统治者重视经济。
产业
农业
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马钧革新翻车
坞堡
佛教庄园经济与传统小农经济有哪些不同
不同
①佛教庄园经济下土地全部为寺庙封建主占有,农民没有土地;小农经济下自耕农农民拥有少量土地
②庄园经济下农民没有生产自主性,缺乏生产积极性;小农经济下农民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性,生产积极性较高。
③庄园经济下农民受寺庙封建主的控制,向寺庙交租服役;小农经济下农民受国家控制,向国家(或地主)交租服役。
影响
加重了百姓负担
影响了农业发展
导致政府财政收入减少,不利中央集权
手工业
灌钢法
匣钵
赋税
租调制
户籍
黄籍
于土著居民用黄纸书写的“黄籍”
白籍
户籍登记用白纸,称“白籍”,表示流寓和临时性
“白籍”侨人享有免调(田租以外按户征收的绢、绵等物)和免役的优待
土断
就地编入土著百姓的“黄籍”,取消优待,承担赋役
金融
当铺兴起于南北朝,在唐朝取得合法地位,成为独立金融机构。
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1)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北方经济因战乱频繁遭到严重破坏。
(2)土族庄园经济和寺院庄园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士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导致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
(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由于战乱,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活跃。
(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民族交融加强,联系密切,各民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为隋唐的统一和经济的繁荣定了基础。
思想
儒学
魏晋南北朝
作为主流统治思想,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隋唐
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唐朝时期儒学复兴运动兴起
玄学
这一哲学思潮把《老子》、《庄子》、《周易》三部书称“三玄”,尊奉为最高经典,把老庄思想和儒家经义相融合,构造出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思辨性的理论体系,以取代汉代的神学体系
道教
魏晋南北朝
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隋唐
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佛教
魏晋南北朝
佛教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隋唐
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
对宗教的狂热给社会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
不事生产、不服役、不纳税、造佛寺,国家财政收入减少,百姓负担过重
文化
文学艺术
文学
东汉末年先后出现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书法
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书圣”王羲之;草书:怀素
绘画
东晋开始出现知名专职画家。顾恺之“以形写神”、《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雕塑
石窟
伴随着佛教的兴起,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也显示了辉煌的雕刻艺术成就。
舞蹈
南北朝时中国宫廷有了朝鲜半岛的乐舞
科技
农学贾思勰《齐民要术》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数学祖冲之圆周率
地理学裴秀《禹贡地域图》
制图六体
医学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
教育
西晋开始设立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对外交流
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天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评价
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
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
(1)民族交融不断加强:蜀国诸葛亮发展同南方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吴国当地居民同汉族开发江南,东汉以来少数民族内迁,以及十六国混战,孝文帝改革等都促进了民族交融,为隋朝统一提供了条件。
(2)局部统一的多次出现:局部统一的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期统一和前秦、北魏、北周对北方的三次统一
(3)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农业的恢复发展,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4)各族人民联合斗争,人民渴望统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220~589)
总特征
魏晋南北朝上承秦汉的强盛,下启隋唐全面繁荣,是两大鼎盛时期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是封建国家大分裂、民族大融合时期,也是江南经济大开发并开始赶上北和南北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时期。
政治上
中央集权严重削弱、封建国家分裂。 门阀政治盛行。北魏孝文帝改革,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政治上迁都洛阳,采取汉族地主的政治制度,社会生活上改革鲜卑旧俗,不仅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过程,更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经济上
北方战乱,发展相对缓慢,北民南迁,南方统治者采取了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江南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差距缩小,为隋统一创造了条件。
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均田制为代表的土地国有制盛行;各民族经济交流频繁;商品经济曲折发展。
文化上
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在许多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思想上三教合流,思想活跃,儒学地位受冲击。文化上带有分裂割据和民族融合的色彩。绘画、诗歌等文学艺术不断发展。
民族上
各民族交流大发展,民族大融合。
tips
重要概念(重点知识点)
三国鼎立
五胡内迁
士族
南朝
北朝
淝水之战
孝文帝改革
政权演变顺序规律
魏晋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
原因
①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南下…
②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
③南方统治者重视
④江南相对安定
五胡内迁
⑤南北方人民共同努力
表现
① 农业
②手工业、商业
影响
① 民族交融
②促进南方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城市发展. 南北经济差异缩小,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③过度开发带来环境问题
时代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又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士族制度形成、发展和衰落;科技发展,佛教盛行。
政权更迭
士族门阀腐败衰落
五胡内迁;
南征(淝水之战)北伐(祖逖北伐)失败等
江南发展
(1)原因:环境优越、社会稳定是基础;统治者重视是前提; 北民南迁促生产力进步是关键; 民族交融是推动因素
(2)表现:江南农业手工业城市发展;
民族交融
(1)形式:①五胡内迁、北民南迁,和平交往和联合斗争;
②淝水之战;③孝文帝改革(迁都汉化)后胡汉差别消失
(2)表现:政治文化上的改革,主要是汉化;经济上农耕畜牧互学,主要是农耕化;观念上,北朝末年的胡汉淡化等;
文化发展
三教并存:家族儒学,道教传播,佛教(释教)盛行(法显西行)等
玄学兴起
建安文学,田园诗,骈文
书画成艺术
圆周率《齐民要术》《禹贡地域图》等;
南北朝
北朝
439年—581年
北魏统一北方—隋朝建立
南朝
420年—598年
东晋灭亡—隋朝统一
两晋
西晋
266年—317年
东晋
317—420年
三国时期
220年—280年
魏国建立—西晋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