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历史选修三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高中历史选修三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大家可利用其进行知识系统的整理与自我检查,明细知识结构,更有趣且严谨地学习可爱的历史
编辑于2022-04-29 07:22:54高中历史选修三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起源与奠基
先秦时期(原始社会到秦统一)
1、原始社会
多元起源,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2、西周时期
提出“敬天保民”思想并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文明
3、春秋战国
①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共同血缘和文化认同;
②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③百家争鸣,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二)发展:秦汉到明清
1、秦汉时期
文化由多元走向一统
①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国家,推崇法家学说
②董仲舒融合阴阳、黄老、法家思想形成汉代新儒学。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正统地位,儒学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2、魏晋到隋唐
民族交融、中外文化交融随着汉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 道交融景象;
3、宋元
哲学化、思辩化;世俗化、平民化
①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理学形成。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哲学化),但宣扬封建礼教,压抑人性。
②伴随商品经济发展,文化逐渐世俗化、平民化,如宋词、戏曲、话本
4、明清之际进步思潮
提倡个性自由;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工商皆本、经世致用
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钳制思想,禁锢中华文化发展;
(三)转型:晚清以来(1840年以来)
①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②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进步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起源于发展具有本土性
②文化的多样性
③包容性
④凝聚性
⑤连续性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①民本思想,重视以人为本
②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③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④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⑤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⑥主张和而不同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①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②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③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
④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借鉴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政治
中央集权下国家统一、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制度发展完善
经济
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奠定物质基础
思想
①统一的文化政策推动
②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
③中华文化自身的优势,具有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
民族
民族交融推动文化发展
对外
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丰富文化内涵
其他
①重视教育和史学传统
②先进人物的传承与创新;(如孔子、朱熹等)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意义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一)佛教传入
1、佛教传入的基本史实
①两汉:佛教由古印度传入中国;
②魏晋南北朝: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道家文化融合;
③隋唐: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④宋明:儒学吸收佛道教思想形成理学,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2、佛教传入的影响
①影响中国人的信仰、语言、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绘画、书法、建筑等;
②中国化的佛教传入东南亚、日韩等地区,推动当地文化发展;
③佛教宣扬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产生消极影响;
(二)西学东渐
1、概念
指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思想、制度等在中国逐步传播的过程
2、基本史实
(1)第一阶段
明末清初
19世纪40、50年代
①鸦片战争后,中西联系扩大
②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觉醒
地主阶级
林则徐、魏源
主张学习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未付诸实践
19世纪60到90年代
清政府内忧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地主阶级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奕訢、左宗棠
①设京师同文馆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
②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③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引进、翻译西方书籍
甲午战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①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
②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③西学的进一步传播
资产阶级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维新变法(君主立宪制)
孙中山
辛亥革命(民主共和制)
1915年起
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②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③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④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
资产阶级
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新文化运动
前期:提倡民主科学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2)第二阶段
晚清民初,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的科技、制度、思想等传入中国,推动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
3、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原因及意义
(1)特点
①学习西方与抵御侵略相结合
②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入
③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
④参与主体广泛,包括官员、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等
(2)原因
①政治
西方侵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②思想
西学的不断传播,对西学了解不断深入
③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不断发展
(3)意义
①政治
促进政治民主化、法治化进程
②经济
促进工业化,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③思想
促进启蒙思想的传播,解放思想
4、两次西学东渐对比
明末清初
①受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影响
②传教士传教的需要
西方传教士如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
西方科技为主
开阔眼界但没有使中国产生根本性变革
近代
①工业革命后列强为商品输出、资本输出,蓄意侵华
②救亡图存的需要;
参与主体广泛,包括官员、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等
群体不断扩大,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
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层层深入
促进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转型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一)对东亚、东南亚影响的基本史实
1、汉字
汉字传入并影响当地文字,推动当地文化交流和发展;
2、思想
儒学传入并成为官学,中国化的佛教也推动当地文化发展
3、制度
①日本大化改新仿唐制推行中央集权、土地和赋税制度
②越南科举制度跟中国基本一样
③建筑、绘画、服饰、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4、移民
华侨移居东南亚,传播中华文化
(二)对欧洲的影响
1、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整体
推动了西欧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①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传入,促进了文化传播和思想解放,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②火药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到积极作用,促进欧洲采矿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③指南针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2、儒学对西方启蒙运动的影响
儒学中的民本、重视道德等思想为启蒙思想家吸收来反对封建专制
3、社会生活
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