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1.究竟是什么在决定你的自驱动力?(财富自由之路)
究竟是什么在决定你的自驱动力?在习得任何技能的过程中都会有“难受”的地方,因此,选择正确的“难受”常常是关键。
编辑于2022-04-27 11:18:521.《财富自由之路》全书50篇思维导图笔记! 2.每一篇都是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可以操作的干货! 3.购买此页目录后在留言栏留下邮箱地址,作者将发送目录中链接的50篇全文导图
《财富自由之路》第50节讲述了友情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来自各自的成长,或者共同成长;幸福感的定义非常直观:所谓“幸福感”,就是你与你所在的世界之间的强关联;买到可维持长期成长率的可增值资产”到底有多难。
《财富自由之路》第49节讲述了没有践行,就没有可变现的东西;没有行动中的思考,就没有真正有价值的认知升级;没有认知升级,就没有认知差异;没有足够的认知差异,就根本不可能白手起家!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1.《财富自由之路》全书50篇思维导图笔记! 2.每一篇都是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可以操作的干货! 3.购买此页目录后在留言栏留下邮箱地址,作者将发送目录中链接的50篇全文导图
《财富自由之路》第50节讲述了友情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来自各自的成长,或者共同成长;幸福感的定义非常直观:所谓“幸福感”,就是你与你所在的世界之间的强关联;买到可维持长期成长率的可增值资产”到底有多难。
《财富自由之路》第49节讲述了没有践行,就没有可变现的东西;没有行动中的思考,就没有真正有价值的认知升级;没有认知升级,就没有认知差异;没有足够的认知差异,就根本不可能白手起家!
一个困扰了我多年的现象:英语为什么难倒了很多人
大多数“受过教育”的中国人面临一个共同的尴尬:
都说“英语很重要”,但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本科4年——前前后后16年(还不算一些人幼儿园就开始学了),竟然就是搞不定,而且通常是“全方位搞不定”(听、说、读、写全都不行)。这是为什么呢?
可以肯定的是,习得一门外语,不需要很高的智商,甚至可能不需要智商。
我是朝鲜族,有十多年生活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在我的老家很多人都是“天生”的双语使用者——很容易想像,其中当然包括一些智障的人,他们也是双语使用者(貌似很天然)。
更夸张的是(细想一点儿都不夸张),在我的老家,如果你在街上看到一条狗,对它说:“오라!오라!”它就摇着尾巴过来了——很明显是“朝族狗”嘛!它要是不理你,你就对它说:“过来!过来!”于是,它就摇头尾巴过来了——明显是“汉族狗”嘛。无论你说“오라!오라!”还是说“过来!过来!”都会跑过来冲你摇尾巴的——那明显是“双语狗”嘛!
那么,问题来了,非常严肃的问题:学好英语明明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到的,明显并不(过分)受限于智商,为什么难住了那么多人,还难住了那么大比例的人?
我当过一段时间的英语老师,对这个问题当然想得更为深入。 不过,说实话,它也困扰了我很多年——我总想找到最合适的解释。
2011年,我在上海一个TEDx会场做过一场演讲,当时我有一个两年前的解释:“其实很多人都是被自己教傻的。”
2016年11月19日,我在网上做了讲座——《人人都能用英语》,有5.2万人在线收听。在这个讲座里,我给出了我7年后琢磨出来的另外一个更为合理、更为本质的解释:“用英语”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根本就不是刚需。
既然不是刚需,那就是“不必需”,于是,事实上“不用也可以”、“没有也行”。虽然“有也挺好”,可“没有的话顶多是有点怨念而已”。
“刚需”很重要
为什么一些人(虽然是少数)最终“学”会了呢?因为对他们来说,那是刚需——“需求”越强,学得就越快、越好,甚至在没有学会、学好的时候,也要“凑合着用”,然后“用着用着就真的熟练了”。想想看,这是不是最重要、最本质的根源?
比如我
在外语学习方面,我的天生条件真的不是很好,甚至很差。
很久以前,我唱歌都是跑调的(拿着吉它纠正了许多年,到现在才勉强算是凑合),所以我在辨音方面一直是很差的。而且,我的短期语音记忆力很差,人家听一遍就能顺下来的曲调,我得一个音符再一个音符、一个节拍再一个节拍地反复记忆才行——这在外语学习的时候得多吃亏啊!事实上,许多年过去,我的发音仍然不标准。
但就是我这么个天生条件差的人,在“用”英语方面却毫不含糊。为何?因为阅读对我来说就是刚需,我就是痴迷于阅读,读书几乎是我个人最大的“娱乐项目”,连看影视剧都要排在其后。若问我身上哪个部位残疾了最痛苦,我一定会回答“眼睛瞎了最痛苦”,因为那样我就无法阅读了。
多年前的一天,我决定:以后对虚构类的作品,直接看影视剧就够了(阅读上就不再选择小说之类的了),而对于非虚构类的作品,无论多贵、多难找,我都要直接阅读原版,而不是翻译版。
这样,“用英语阅读”就成了我的刚需——不读不行啊!脑子会“饿”,心会慌。于是这么多年我就一直“用”过来了。尽管刚开始也挺费劲的,可那一点“麻烦”挡不住我,因为“读完”对我来说是刚需——有人喊我去吃饭我都嫌误事。
英语这东西,我说得真的不好,可对我来说,“用英语说话”真的不是刚需——与“用英语阅读”的刚需相比,实在差得太远了。你看,刚需多么重要!
再看看身边
绝大多数人是不善于分析也不善于思考的,他们不会去琢磨一件事直到水落石出。
可你身边也一定有至少一个这样的人:他们善于分析(也因此常常能作出更优的决策),善于琢磨(也因此常常有特立独行且正确的见解),也善于说服别人(也必然有更强的影响力)。
这是为什么呢?是什么驱动他们不屈不挠地成长成那个样子呢?这个解释在这里仍然合情合理,不信你可以问问他们:“寻求真相”对他们来说就是刚需,若不弄个水落石出,他们就觉得难受得很,若看到一点希望,他们就欣喜若狂。遇到一点挫折根本不算什么,因为真相就像火,他们就像飞蛾——还有什么比“飞蛾扑火”更自然呢?
分析能力简直就是“一切能力之王”
可整个教育制度好像在这个能力的培养上彻底失灵。
而偏偏有少数人最终“无师自通”,习得了这个能力。
为什么?为什么!因为对那些“少数人”来说,“分析”是刚需,弄不明白就难受得要死。
既然“分析”对他们来说是刚需,那么为了满足这个刚需,接下来需要学什么他们就去学什么,需要用什么他们就去用什么,需要克服什么障碍他们就去克服什么障碍……因为那是刚需,所以谁也拦不住他们。
比如,“分析”对我来说就是刚需。若我认定某个问题需要一个解释,那我就会不断地思考、观察、分析、总结、补充,再思考、再观察、再分析、再总结、再补充……这个过程可能长达好几个月或者好几年,甚至“一辈子”。你看,7年后我的结论相对于7年前,不仅进步了一大截,还精准了一个层次。
所有的刚需都必然显现为“习惯”
我的前老板俞敏洪有一句著名的话:优秀是一种习惯。
这话肯定是对的,因为所有的刚需,都必然显现为“习惯”,就好像你从一开始就习惯了“到点儿吃饭”一样。甚至,“习惯”很可能只不过是“刚需”的另外一种说法。
当年很多新东方同事把这句话当成俞敏洪给员工和学生的“洗脑”工具。很多人不明白,他们眼里的所谓“鸡汤”,其实常常是另外一个物种所笃信的、很朴素的、很锋利的方法论。只不过,因为“优秀”并不是他们的刚需,所以他们不可能达到“优秀”,也就无法体会到那“鸡汤”的朴素与锋利,反而达到一种“自证预言”必然自证的境界。
对一些人来说,“优秀”真的是刚需。观察那些优秀的人,若有机会与他们沟通,你就会发现,他们在这方面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态度: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起码是自己能做到的最好(注意:是“最好”,而不是“好”或者“很好”)。否则,他们会很难受。虽然那种难受不能言传,只能意会,但反正就是很难受。
我在面试的时候,总是会问一个简单的问题: 你在哪方面做到过第一,或者做到过最好?哪怕是局部,哪怕是小范围。
牛人
有“做第一”的执念;
有过“做第一”的经验;
有过多次“做第一”的经验并能将其总结出来。
大多数人从未有过做到第一、做到最好的经验,于是,即便做不到第一、做不到最好,他们也不会因此难受,更不会因此格外难受。也许他们曾经难受过,但这么多年过去,他们早就习惯了。
有这样一个段子:某人40多岁了还碌碌无为,于是跑去找算命先生。算命先生掐指一算,然后问:“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你先听哪个?”那人说:“那就先听坏的吧。”算命先生说:“坏消息是,你在40岁之前会穷困潦倒。”那人眉头一挑,问:“那好消息呢?”算命先生幽幽地说:“40岁之后,你就习惯了。”
正确的刚需是一切驱动力的源头
为何要加上定语“正确的”?因为有些刚需不会令人进步。
比如:我们身边的很多人都有“吐槽”的刚需,若不抱怨,他们就难受,“不吐不快”,不吐出来或者吐不出来就“感觉要爆炸”,而吐出来之后又“感觉被掏空”。
再比如:我们身边很多人把“活在过去”当成刚需(甚至不是“活在当下”),他们“好汉只提当年勇”,总是在慨叹“世风日下”,无法乐观地对待未来,当然也没可能“活在未来”了。
大脑是可塑的
这是过去20年中科学家对大脑认识的一个重要结论。
也即,一个人的大脑,从宏观上看可能终生没有多大变化(毕竟脑壳的大小、形状貌似是一成不变的),但从微观上看肯定不是“一成不变”的,就连大脑灰质的厚度都是可以通过练习增加的。也就是说,大脑一直在“被塑造”——被环境塑造——更重要的是,它竟然可能被自我塑造。
在我看来,刚需塑造大脑,这是显而易见的。
不断重塑大脑的其实就是一个人的自我驱动力,也就是说,其实也就是对刚需的认知与选择。
如何认知、选择、培养正确的“刚需”
细想我们会知道,“刚需”这个东西,从本质上来看,是根植在价值观上的。价值观几乎决定了一个人的一切——我们早就知道了。
那些“表现型人格"(Be-Good Type)的人,因为更在乎自己在别人面前的表现,所以“成功”这个状态是他们的选择,也是他们的“刚需”。他们时刻希望自己在别人面前表现得足够好,“成功”这个状态当然是他们向往的。
与之相对,少数“进取型人格”(Be-Better Type)的人,因为更在乎自己的变化与进步,所以并不在乎(或者“没那么在乎”)自己当前的表现。他们知道,任何学习、改变、进步都需要一个过程,在早期步履蹒跚、跌跌撞撞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持续刻意练习,就一定会有进步和变化,而且最终都会好起来的。
所以,进取型人格的人,很容易理解、接受并直接开始践行这样一个观念:
成功不过是某一时刻的状态。成长才更重要,才是真正的刚需。
你看,“你的价值观决定命运”,这话一点儿都不过分。
大多数人的价值观是这样的
金钱>时间>注意力
成功>成长
现在>过去>未来
而如果你的价值观竟然是这样的
注意力>时间>金钱
成长>成功
未来>现在>过去
你们的选择会一样吗?你们的刚需会一样吗?
不妨来看一个也许会让你感到震惊的例子。对“为什么绝大多数人最终赚不到很多钱”这个“终极问题”,我有这样的解释:
因为赚钱对他们来说其实不是刚需。
大多数人的实际刚需是花钱,而不是赚钱。
仔细观察一下就能知道,“发财”几乎是所有人的梦想,他们以为“发财是刚需”,可他们的想法暴露了真相:等我发了财,我就( )。
你看,“发了财之后最想做的事情”才是他们真正的刚需。对他们来说,发财只是手段,花钱才是目的。
这世上只有少数人“花钱是为了赚钱(投资)”,而绝大多数人“赚钱是为了花钱(消费)”。这不是绕口令,而是朴素的逻辑分析。也正是这个差别,最终造成了人群之中财富分配的巨大差异。
“知道我可以选择”这个“元认知”极度重要!
首先,我们要达成一个共识:刚需是可以主动选择的,而不一定是天然的、一成不变的。更进一步,刚需这东西通常不应该被主动接受。
若顺着天性,懒惰是刚需,贪婪刚需,嫉妒是刚需……“七宗罪”里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是刚需。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一切进步与成长,都是“重新选择刚需的过程”。
人们总是以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殊不知“身不由己”在更多的时候不过是假象——就连自杀都得选个死法不是?
我曾经在《把时间当作朋友》中提到:奥地利神经学家、精神病学家维克多·弗兰克,他的父母、妻子、兄弟都死于纳粹的魔掌,而他本人则在纳粹集中营里受到残酷的虐待。在经历了无数的波折与思考后,他明白了一件事:“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生活态度的自由——不能被剥夺。”……在最为艰苦的岁月里,他选择了积极向上的态度……让自己的心灵越过牢笼的禁锢,在自由的天地里任意翱翔。
一定要把这句话刻在脑子里,只字不差地背下来,不时拿出来把玩、掂量: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生活态度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只要这句话刻在你的脑子里,你就“干掉”了99%的人。他们在人生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所展现的懦弱、纠结、迟疑、愚蠢,以及事后的懊恼与追悔莫及,首先可能是因为选择错误,然后可能是因为“甚至不知道自己还有选择的自由”——更别提什么选择的勇气了。
一切成长的刚需:“耐心”
在众多“正确的刚需”中,最关键、最核心的是什么?
是耐心。耐心是一切成长的刚需。
心理学家建议家长们:教小孩子养植物比教养动物好。为什么?因为植物更需要耐心。植物的生长速度往往不是那么快,而且很少给出“直接反应”。人在一生中要活“很多辈子”(七年就是一辈子),也就是很多年——七八十年总有吧?在这个过程中的任何一个节点上,你都会觉得“这在总体上是一段很长的时间”。如果没有耐心,怎么能走好这么长的一条路?(有一点倒是可以彻底放心:无论有没有耐心,人生的道路都可以走完。)
为何本书标题是《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但很少提到钱?道理很简单,也很明显:“财商”的培养显然是最需要耐心的。与财富相关的一切重要技能都“看起来”飘渺甚至虚无。也正因为“看起来”与财富关系不大,才导致绝大多数人不重视,甚至干脆不知道自己可以学、应该学,可以练、应该练。
进而若一个人没有耐心,就不大可能从一大堆“看起来并不相关”的技能中剔除那些“果然不相关的东西”,找到“看起来不相关可实际上至关重要的技能”,然后进行刻意训练。甚至即便有人帮他们指出那些“实际上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技能”,他们也会因为缺乏耐心而无法体会到那些技能的重要或不可或缺,于是随时都可能放弃磨炼,而后“印证”自己的感觉:“看,果然没用吧?”
没有耐心的人什么事都干不成,怕麻烦的人会被麻烦一辈子。为什么有的人更有耐心?为什么有的人更不怕麻烦?我们早就讲过了:
有的人是“活在未来”的。只有“活在未来”的人才真正有耐心,换言之,衡量一个人的耐心有多大,只要看他活在多久以后的未来就可以了。
更多的人是短视的。他们无论做什么都想“马上生效”,甚至“马上生效”对他们来讲是“绝对的刚需”。如果不能“马上生效”,甚至哪怕是“感觉不能马上生效”,他们都会立刻放弃。
另一个重要概念:现状
弄明白“选择意识”与“耐心”的重要性之后,还需要深入思考另外一个重要的概念:现状。
我们反复强调“活在未来”。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思考,你有没有发现,做到“活在未来”其实真的非常困难。当然,若那么容易做到,岂不是每个人都活得很好?
不知你是否记得,在第一次读到“每天都要深入思考未来”这句话的时候,你是怎样震惊于“这么显而易见的正确道理怎么还需要别人来提醒我”的?(而事实总是如此)最初几天,你精神抖擞,好像已经重生了一样,可没过多久(若干星期而已),你就变得和多数人一样,正在被一个念头折磨着:“天啊,这事儿我都忘了好多天了!”
对很多人来说,“现状”就像“地心引力”,时时刻刻拖着你,让你根本飞不起来,更别提“飞出去”了。
“现状”究竟是什么?为什么“现状”这个东西会让那么多人无法思考未来,无法成为“长期成功投资者”,而最终沦为“短期投机失败者”?为什么“现状”这个东西会让那么多人变得目光短浅,而不是高瞻远瞩?
所谓“现状”,从本质上来看,无非是“过往的积累”。从这个角度看,你就会明白:若“现状”不能令人满意,那肯定是因为“过往的积累”不够。
“目光短浅”的根源总是一样的:急切地想要改变现状。
现状越差,越没有积累,就越急切。积累这个东西,谁都没有办法像变戏法一样实现它。于是,在面临“要么认了,要么从现在开始积累”这种极为难受的选择时,有相当数量的人人选择“铤而走险”。
有些人会抱怨自己的父母,哀叹自己的命运,恨自己没有“含着金钥匙出生”。其实,换个角度去想就能明白:如果一个人最终是个有足够积累的人,那么起码下一代不用再抱怨自己的父母,也不用再哀叹自己的命运了。就算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管它是金是银,是铜是铁——起码也含着钥匙呢!
若把“现状”清楚地定义为“过往的积累”,我们就会明白“马上改变现状”的难度——难到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地步——因为我们最多只能做到这么一件事:
把当下作为新的起点,开始积累,着眼未来,活在未来。
还记得吗?我们早就“戒掉了抱怨”。而现在,你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对现状不满其实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不满”本身不会增加任何积累!让我们把下面几样东西结合起来应用吧:
新价值观
你从来都知道自己最终还是拥有选择的自由;
你知道要靠耐心“活在未来”;
你知道现状是积累,你知道对现状不满是没有意义的,你知道所有的解脱最终都只能靠积累实现。
终极武器:选择正确的“难受”
在追求财富这件事上,起步时“没钱花”和“赚不到钱”都是让人很难受的。但你仔细想想就知道,解决前者会让你“不管赚到多少钱都留不下什么”,所以解决后者更重要。
把请注意力放在解决“赚不到钱”上,养成“赚不到钱就很难受”的习惯,再加上你其他的正确的价值观的自然选择,你就会得到很多“自然而然的正确结论”,进而产生很多“必然生成好结果(甚至是惊喜)的行动”:
新价值观
赚不到钱是因为能力还不够;
只要有足够的耐心,一切能力都是可以习得的;
假以时日,我的收获会越来越大。
你也经常听到(肯定是更多地听到)这样的说法:
赚不到钱是因为这个社会不公平(不从自己身上找问题);
干什么都白搭,因为这个世界根本就不会变;
于是,或者“就这样吧”,或者“铤而走险”。
在习得任何技能的过程中都会有“难受”的地方,因此,选择正确的“难受”常常是关键。
在习得任何技能的过程中都会有“难受”的地方,因此,选择正确的“难受”常常是关键。
内容来源:《财富自由之路》李笑来
21.究竟是什么在决定你的自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