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上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上笔记,主要包括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和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两部分内容。
编辑于2022-04-27 23:15:35发展心理学(第二章)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人格发展观
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盲目的激情,以保证机体免受伤害;超我有是非标准。超我和本我是有对立的一面。
本我(类似于无意识)遵循快乐原则
弗洛伊德将其比喻为陷阱,目的在于争取最大的快乐和最小的痛苦
弗认为心理动机的力比多被围困在本我中,并通过减少紧张的意向表现出来
原始的、本能的,人格中最难接近的,同时又是最强有力的
年龄越小,本我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
自我(意识结构部分)遵循现实原则
既是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又是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中介(本我的外界线)
能支配行动,思考过去的经验,计划未来的行动(二级过程思维,即一般知觉和认知的思维)
自我并不妨碍本我,而是帮助本我最终获得快乐的满足
超我
良心
是超我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它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
自我理想
有积极的雄心、理想所构成,是抽象的东西,它希望个体为之奋斗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
建立在本能驱动和童年早期体验上
口唇期
第一个时期:0-6个月
第二个时期:6-12个月,出现分离焦虑
肛门期:1-3岁,儿童将性的兴趣集中到肛门区域
性器期:3-6岁,出现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节)
潜伏期::相当平静的时期
青春期:个体易产生性的冲动,也容易产生和成人相抵触的情绪和冲动;最重要的任务是摆脱父母对自己的控制。
积极评价:1重视无意识(潜意识)的研究,扩大了心理学的领域;2重视动机、需要和人格的研究,加深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3重视心理学的应用,为精神病的治疗提供方法和理论;4在哲学上有些辩证法的成分 消极方面:1反理性主义的倾向(忽视和贬低意识的作用,过分夸大无意识的意义;忽视人的理智的价值,极大鼓吹泛性论);2唯心主义的倾向;3神秘主义的色彩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发展的关键:发展危机的顺利解决。人格发展说受生物学、文化、社会因素。
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自我在个人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每个人的生长过程中,都普遍体验着生物的、生理的、社会的事件的发展顺序,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的向前发展。
第一阶段(婴儿期0-2岁):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第二阶段(儿童早期2-4岁):主要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惑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第三阶段(学前期或游戏期4-7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在此阶段游戏执行着自我的功能,在解决各种矛盾中体现出自我治疗和自我教育的作用。埃认为,个人未来在社会中所能取得的工作上、经济上的成就,都与儿童在本阶段主动型发展的程度有关。
第四阶段(学龄期7-12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埃认为,许多人将来对学习和工作的态度和习惯都可追溯于本阶段的勤奋感。
第五阶段(青春期12-18岁):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实的实现。”合法延缓期“
第六阶段(成年早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第七阶段(成年中期25-50岁):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第八阶段(老年期(成年晚期)50岁-死亡):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贡献:1强调理性和适应;2八个心理社会阶段抓住了生命的主要问题。 不足:1埃里克森因对发展的动因阐述不清而遭受批评;2仅仅是对人类的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真实描述,难以解释这些发展的动因。
弗氏与埃氏理论的区别:1弗强调本能的作用,本我的力量,自我只是本我和超我的奴仆;埃氏则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理智的力量; 2弗氏仅把儿童放在母亲-儿童-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中;埃氏则把儿童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重视社会对发展的影响; 3弗氏对儿童人格的发展的研究只到青春期;埃氏则将其扩展到毕生,贯穿人的一生; 4弗氏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埃氏则认为人的本性既不善也不恶。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华生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心理、意识被归结为行为。 各种心理现象是行为的组成因素,而且可以用客观的刺激(S)-反应(R)来论证 其中包括作为高级心理活动的思维。
环境决定论
否定遗传的作用
1行为发生的公式是刺激-反应,从刺激可预测反应,从反应可预测刺激。 行为的反应是由刺激引起的,刺激来自客观而不是决定于遗传,因此行为不可能取决于遗传。
2生理构造上的遗传作用并不导致机能上的遗传的作用。
3以控制行为作为研究目的,而遗传是不能控制的。
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
构造上的差异及幼年时期训练上的差异足以说明后来行为上的差异。
教育万能论
学习的决定条件是外部刺激(可控制)
对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情绪发展)
经典实验
华生的贡献:1华生的心理学以行为为研究对象,使心理学获得了与其它自然科学所共有的客观性,从而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具有自然科学; 2华生的行为主义扩大了心理学研究领域; 3促进心理学的应用。 局限:1将复杂的心理简单化; 2强调客观的、实证的、可重复的实验研究,排斥任何形式的内省,不可避免地造成研究方法的单一; 3环境决定论是片面的。
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区分了应答性行为(可观察到的)和操作性行为(不能观察到) R←S
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
积极强化作用(阳性强化作用):是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这是经常的。 消极强化作用(阴性强化作用):是由是一种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的反应的概率的作用。
初级强化物:饼干、糖果、饮料、水果等于生理需求有关的食物 次级强化物:口头赞美、拥抱、微笑等精神鼓励
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
强化:指施加或撤销强化物使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增加的过程; 惩罚:指施加负性强化物使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降低或消失的过程; 消退:指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会降低。
强化在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行为不强化就会消退
及时强化,认为强化不及时是不利于人的行为发展的
斯金纳建议:以消退取代惩罚,提倡强化的积极作用
儿童行为的实际控制
育婴箱的作用
行为矫正
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
小步子呈现信息
及时知道结果
学生主动参加学习
评析:1操作性行为的 概念丰富了华生的S-R公式的内容; 2 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立场比早期行为主义更坚定。
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观察学习及其过程
观察学习的学习者可不直接做出反应,也不需亲自体验强化,而是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并观察他人接受一定的强化就能完成学习。
观察学习(替代学习):实际上是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它不同于刺激-反应学习。
注意过程:选择性地注意他人的行为
保持过程(记住):将榜样行为转化为表象和言语符号储存在头脑
运动复现过程:将表象和言语符号再转化为相应的行为与动作
动机过程:动机水平受制于外部环境的强化
强化
直接强化(外部强化):学习者行为本身受到强化,如教师对取得优秀学习成绩的学生进行表扬
替代强化(外部强化):指通过观察别人受强化,在观察者身上间接引起的强化的作用
自我强化(内部强化)
自我肯定:人依靠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并以自己确定的奖励来加强和维持自己行为的过程。包括自我评价、调节和自己规定的奖励。
自我批评
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攻击性
性别化
自我强化
亲社会行为
评析:1观察学习更加接近儿童的真实学习过程;2缺乏对认知因素的充分认识。
行为主义心理发展观的共同点:1强调行为,反对以那些不可捉摸的内部过程为研究对象;2儿童的行为是由环境力量塑造起来的; 3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只有量的增加,没有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