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明清时期
初中历史知识梳理 明清时期有关的知识点,介绍了明朝的建立、清朝的建立 、明清经济发展几个方面的内容,并展开了非常详细的介绍。
编辑于2022-05-01 16:12:04明清时期
明朝的建立
建立政权:1368年,朱元璋(明成祖)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取代元朝:1368,明军攻占大都,元朝统治结束
明初专制集权统治的加强
措施
中央:明成祖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
分散兵权,分成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兼协理奏章,不参与决策,有票拟权)
地方
明成祖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布政使司掌民政和财政、按察使司掌司法、都指挥使司掌军务,长官有中央任命)
明太祖先后分封诸子为王,监控地方
制定《大明律》
特务统治的加强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
实行“八股取士”
中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
背景
宋元以来,海外交通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初国内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明成祖和平友好对外开放的政策
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从南京出发,最远到非洲东岸,红海沿岸
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戚继光抗倭
背景
元朝末年,日本海盗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倭寇”,明朝前期,朝鲜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建的目的,
过程
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
福建、广州,戚继光与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
戚继光其人“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欧洲殖民者的侵扰
1553年,葡萄牙人(佛郎机)晾晒货物获得广东澳门居住权
明代的“海禁”
朱元璋实行海禁
永乐年间,积极的开海政策
嘉靖年,重申海禁
戚继光抗倭,允许中国商民在特定口岸出海贸易,穆宗时,下令驰名放海禁
内陆边疆
北方—与蒙古关系
明朝重修长城,防鞑靼、瓦剌南下
明中期,瓦剌在土木堡之战俘虏了明英宗
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议和,接受明朝册封
西南-与西藏的关系
藏族地区在明朝称为乌思藏,明廷封授当地僧侣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设机构;宣慰司、元帅府
东北—与女真族关系
明朝前期,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各族首领封授官号
16、17世纪之交,女真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称汗,国号大金
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于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努尔哈赤(清太祖)皇太极(清太宗)
明朝灭亡: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
清朝的建立(清朝前期: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清军入关:1644年,吴三桂引清军山海关,进占并迁都北京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康乾盛世
君主专制的加强
实行奏折制度: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
设立军机处
1、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皇权
背景:女真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军事组织形式)议政王大臣会议(满洲贵族)讨论,一经决定,连皇帝都不更改
2、康熙帝:设立南书房扩大皇权
3、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
设置:为了满足西北军事,军机处成为中枢秘书机构
特点:简、速、密
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机大事均有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严酷的文字狱
康熙、雍正、乾隆大兴文字狱
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的巩固
收复台湾:明末,荷兰侵占台湾,清初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正式建省
平定三藩: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嘉,靖南王耿精忠,康熙帝历时8年,平定
平定准噶尔叛乱:1757年,统一天山北路,在乌里雅苏台设将军,在科布多设参赞大臣,直接掌管蒙古各部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1757年,天山南路,回族贵族叛乱,乾隆平定,在伊犁设伊犁将军(1762年)管辖包巴尔克什湖在内整个新疆,设哨所,加强对西北地区管辖
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进行册封(顺治册封五世达赖“达赖喇嘛”,康熙赐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1727年,清设立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乾隆推行金瓶掣签制
抗击沙俄:康熙两次出兵雅克萨打败沙俄,1689年《尼布楚条约》
改土归流:(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统治,防止吐司叛乱),雍正(1726-1731年)对贵州、云南、广西实行改土归流,改封国制为郡县制,变世袭制为任命制,乾隆、废土司,改设流管管理消除吐司割据状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明清经济发展
农业
引进农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棉花、烟草商品化
手工业
南北方有棉纺织业基地:苏州、南京先后成为丝织中心
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中心
商业
城镇兴起,北京、南京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区域性商人会馆
资本主义萌芽
明中后,纺织业出现机户,雇佣工人为他人劳动(萌芽)
清朝,手工场规模扩大(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海禁与闭关锁国
1757年,乾隆,只开放广州“广州十三行”
赋税制度
明朝一条鞭法(明后期实行)1581年,为增加财政收入,田税、丁税、杂税合一,用银两交纳(纳银代役、赋役征银标志着赋税由繁到简,由实物向货币转变
清朝摊丁入亩和地丁银:1712年,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树、作为固定丁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将丁税均推到天赋中,征收统一赋税地丁税
反映封建国家对人民人身控制逐渐松弛,商品经济的发展,标志延续千年“人头税”的废除
明清思想的文化
背景:
经济上:商品经济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
政治上:专制主义统治进一步强化,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文化上:明晚期思想界(理学)因循守旧
内容
离经叛道:李贽《藏书》《旭藏书》《焚书》《续焚书》
思想:1、挑战孔子和儒学正统地位,2、批判道家的虚伪3、批判传统、主张男女平等
影响:具有鲜明反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一定程度反映资本主义的萌芽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
思想:1、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大害,“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提倡君臣平等,2、提倡“法治”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3、主张“工商皆本”
影响:抨击君主专制,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积极作用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
思想1、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反对对不彻底实际的学风2、提出实践和真知3、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4、批判君主专制,主张众治
影响: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王夫之《读通鉴论》《船山遗书》
思想:1、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循天下之公”2、土地不能为帝王所有,提出耕者有其田3、反对天命论、天知论,建立唯物主义体系
影响: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代表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评价
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强烈冲击,给后世民众深刻启迪,构成中国早期思想启蒙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但因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民主思想不占统治地位,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不能引起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小说、戏剧和书画
明朝以叙事为主的通俗文学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
罗贯中《三国演义》,明朝,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施耐庵《水浒传》,明朝
吴承恩《西游记》,明朝
曹雪芹《红楼梦》,清朝,中国古典小说颠峰
戏剧
明清,昆剧、昆腔:苏州昆山地区
汤显祖《牡丹亭》,明朝
洪昇《长生殿》,清朝
孔尚任《桃花扇》,清朝
清:徽剧与汉剧相互融合—形成京剧
书法
明朝,董其昌“颜骨赵姿”
山水、花鸟画
徐渭(明末)泼墨《墨葡萄图》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兰竹图》
科技文化成就
明朝: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东方医学巨典”
明末:徐光启《农政全书》一部集我国古代农业科学之大成
明末: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记述比欧洲早约两个世纪
宋应星《天工开物》,17世纪中国科技百科全书
监察制度
秦朝:中央: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汉武帝设刺史
隋唐:中央:御史台
宋:中央:御史台,地方:通判
元:中央:御史台
明:中央:御史台(督察院)厂卫特务机构
监察的特点
1、组织独立,自成系统
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重奖重罚
以轻制重,权力来自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