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世界近代史
世界近代史思维导图:包含俄国1861年改革,经济:落后的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日本明治维新,政治:幕藩体制,等级制度导致社会矛盾尖锐等等
编辑于2022-05-05 12:45:39世界近代史
俄国1861年改革
原因
经济:落后的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根本原因
政治:农奴制引发尖锐的阶级矛盾
思想: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时期的新思潮
军事: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惨败,社会矛盾尖锐—直接原因
内容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巩固贵族地主统治
1861年春,亚历山大二世废农奴制法令—“解放”法令
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
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高价赎买
评价
性质: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作用: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提供了国内市场和大量资本
日本明治维新
背景
德川幕府统治危机
政治:幕藩体制,等级制度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经济:领土土地所有制,农民负担沉重,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外关系:闭关锁国政策,西方列强逐渐入侵
倒幕运动(中下级武士为主倒幕派,进行尊王攘夷的运动,武装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建立
1867年,组织了以天皇为首的明治政府
1868年,摧毁幕府统治,明治政府迁都江户,江户改名东京
改革内容
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废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皇族、华族、氏族、平民),确立中央集权,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近代天皇制
经济方面:废重重关卡、行会制度,兴办工商业,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殖产兴业”
文化教育:采用欧美学制,设新设学校,实行小学义务教育,发展中等和高等教育
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革除旧习,提倡欧美生活方式,穿西服,吃西餐
军事:废除武士制,实行征兵制,建立效忠天皇“皇军”
评价: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影响
经济: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共和国,使日本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军事:建立现代化军队
思想文化和生活习俗发生深刻变化
外交:废不平等条约,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消极:封建残余势力仍很大,推行军国主义,开始对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
德意志的统一
背景
根本原因:19世纪中期,德意志四分五裂
普鲁士条件:1、资本主义经济发达2、拥有强大军事实力3、民族成分单一,核心决定坚定,统治阶级实力雄厚4、有一铁腕人物—铁血宰相俾斯麦5、能够对资产阶级给予让步照顾,博得了支持
过程:1862年,俾斯麦出任首相,铁血政策
德意志统治:三次王朝战争,1864年、普丹战争联合击败丹麦,1866年,普奥战争(萨多瓦战役)1870年,普法战争(色当战役打败法军)1871年初,德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即位,成为皇帝,德国完成统一
《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标志着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内容
宪法确立帝国为联邦制,帝国政府掌握军事、外交,各邦保留了一些自治权
宪法确立君主立宪政体,皇帝掌握国家大权,(国家元首、军队统帅)皇帝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宰相由世袭皇帝任命主持内阁工作,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拥有绝对权力)
议会:立法机构(联邦议会【权力审批法律】、帝国议会【成年男子选举产生,权力很小】
评价
进步性:国家统一,代议制民主,推动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局限: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具有浓厚的专制,军国主义色彩,造成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保守和不彻底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条件
经济基础: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弊端充分暴露
理论基础: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阶级基础:19世纪30-40年代,工人运动的兴起(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实践活动: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工人群众
标志: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举行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并接受为同盟起草纲领
1848年,《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内容: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二次工业革命
背景
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主要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科学技术的突破和创新成为直接动力
资本的原始积累和殖民掠夺提供资本保证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扩大对商品的需求
概况
标志性的发明:电力的应用(重工业)
电力:1866年,德国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
美国爱迪生发明电灯,世界开始进入“电气时代”
内燃机
80年代,卡尔•本茨(德)创制内燃机的驱动汽车
19世纪90年代,柴油机创制成功
新通讯
70年代,美国贝尔发明电话
90年代,意大利马可尼实验无线电报取得成功
化工技术
1867年,诺贝尔发明炸药,80年代改良无烟火药
影响:
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关系:垄断组织的出现
国际关系: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掀起瓜分世界的高潮,整个世界连为整体,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世界市场的形成
形成过程
新航路开辟: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影响
积极:促进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消极:一国发生经济危机,就会波及到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使得殖民地半殖民贫困落后,东方从属于西方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经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政治: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的确立
国际关系: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形成
经典力学的奠基(文艺复兴)伽利略
建立(近代科学产生):牛顿
发展(经典力学面临挑战):爱因斯坦,普朗克
第一次世界大战
背景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
具体原因: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同盟国1882年,意大利、德国、奥匈帝国
协约国1892年,法国、英国、俄国,(意大利和法国的突尼斯问题)(德国和法国的普法战争)(德国和英国的殖民地的问题)德国和俄国巴尔干)(奥和俄巴尔干问题)
实质:争夺殖民地、争夺霸权
直接原因:(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奥匈对塞尔维亚)
交战双方
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
协约国:英国、法国、俄国、塞尔维亚、比利时、日本
三条战线
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主战场之一
西线(英法对德)主战场之一,西线最惨烈
南线(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
第一阶段
1914年,马恩河战役,施里芬计划破产
第二阶段
1915-1916年
1916年2月,凡尔登战役(转折点)“绞肉机”
1916年5月,日德兰海战,一战最大的海战
1916年6月,索姆河战役: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英军首次使用了坦克
第三阶段
1917-1918年
美对德宣战(1917年4月)
中国对同盟国宣战(1917年,北洋政府)
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俄国退出一战(1918年3月)
1918年11月3日,德国基尔港水兵起义
11日,停战协定在法国巴黎郊外,一节火车车厢(福熙车厢)
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集团的失败而告终
性质: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之间的掠夺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规模空前帝国主义战争:
整个大战非正义性
从局部看,塞尔维亚、比利时从事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
战争摧生了新世界
欧洲国际地位下降
美日迅速崛起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大战对人类社会影响
成为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
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区别
技术发明
第一次:来源于实践经验、科学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第二次:来源于科学理论研究、科学于技术紧密结合
主要国家
第一次:英国
第二次:美德等几国进行,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
起始行业
第一次:纺织业等轻工业
第二次:能源等重工业
相同点
都极大提高了生产力
第一次:蒸汽时代
第二次:电气时代
都改变生产关系
第一次:自由资本主义
第二次:垄断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