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前教育学 第六章幼儿园的游戏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游戏思维导图:包含一、游戏对学前儿童的意义,二、学前儿童游戏的特点,三、学前儿童游戏的种类,四、游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作用等等
编辑于2022-05-05 15:47:51幼儿园的游戏
第一节 游戏概述
一、游戏的起源
(一)游戏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祭祀和巫术活动
(二)游戏起源于文化传递
(三)游戏起源于劳动
(四)游戏起源于动物本能
二、游戏的界定
(一)游戏活动的特征
1.从功能上来说,游戏没有明确的结果和外在的目标。
2.从过程来看,游戏是一种动态行为。
3.从游戏者对游戏活动的评价来看,游戏活动是有机体放松愉悦的活动。
4.从游戏活动的结构来看,游戏活动是松散的,没有固定形式的一种活动。
(二)游戏活动与工作、劳动的区别
美国学者纽曼认为,游戏必须具有三种因素
内部控制
内部真实
内部动机
三、游戏的理论
(一)早期的游戏理论
1.精力过剩论
德国诗人和哲学家席勒
将愉悦看成是游戏和审美的共同特征,而愉悦的产生,正是源于过剩精力的消耗
英国哲学家斯宾塞
认为消耗剩余精力的游戏活动是随种系进化而变化的
2.松弛论或娱乐论
德国哲学家拉扎鲁斯
认为工作会消耗能量,并使能量不足,因此可以用睡眠或游戏来补充游戏与工作是不同的,它是一种储存能量的理想方式
德国哲学家派屈克
指出游戏是基于放松的需求
3.练习论
德国哲学家格罗斯
游戏是本能的动作,高等动物生活条件复杂,幼小时必须要有训练,才能适应以后生活的需要
又被称作“生活预备说”
4.复演论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
认为个体的成长过程,其实是在重复人类的演化过程。成人阶段代表人类演化的最高阶段,而胎儿出生之后的成长过程,就是逐步展开由动物演化到人类的各个阶段
(二)现代游戏理论
1.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弗洛伊德的游戏理论
游戏能实现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
游戏能满足儿童两个内心需求:一是长大后的需求,二是承担主动角色的需求
游戏能控制现实生活中的创伤性事件
埃里克森的游戏理论
游戏是自我的一种机能
游戏调节了发展的阶段性冲突
埃里克森将儿童的游戏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出生开始,称为自我世界的游戏阶段;第二个阶段称为小小世界的游戏阶段,大致发生在两岁的时候;第三阶段称为大大世界的游戏阶段,大致从儿童进入幼儿园开始。
2.皮亚杰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
皮亚杰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的不同水平,将游戏划分为相应的阶段。 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游戏表现为不断重复习得的动作或活动,被称为练习性游戏阶段。 到了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游戏超出了当前的范围,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表现为一种象征性游戏,即利用替代物所作的假想游戏。 到了具体运算阶段之后,规则游戏开始发展。
3.后皮亚杰学派的游戏理论
游戏的唤醒理论
外部环境刺激
机体内部平衡机制
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4.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
维果茨基独创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由独自解决问题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由在成人指导或同许多同伴协作解决问题所决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在维果茨基看来,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鲁宾斯坦的游戏理论
游戏是一种经过思考的活动,是儿童对周围现实态度的一种表现。他提出游戏是解决儿童日益增长的新的需要和儿童本身的有限能力之间的矛盾的一种活动
艾里康宁的游戏理论
重点研究了儿童的角色游戏,认为角色游戏是儿童的典型游戏,强调角色游戏是在真实条件之外,借助想象,利用象征材料再现人与人的关系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游戏
一、游戏对学前儿童的意义
(一)游戏是儿童展开生命潜能的必要准备
(二)游戏是儿童幼稚心理的保护伞
(三)游戏是最符合儿童心理需要和特点的活动
二、学前儿童游戏的特点
(一)游戏是儿童主动和自愿的活动
(二)儿童重视的是游戏的过程,而非游戏的结果
(三)儿童游戏具有假想成分,它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社会生活
(四)游戏是能给儿童带来积极情感体验的活动
三、学前儿童游戏的种类
(一)依据儿童认知特点分类
1.感觉机能性游戏
又称为练习性游戏或机械性游戏。它是儿童发展中最早出现的一种游戏形式,其动因来自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快感,由简单的重复运动所组成,这类游戏往往以独自游戏或各自游戏的形式发生,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这类游戏所占的比例逐渐下降
2.象征性游戏
是处于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常进行的一类游戏。它是把知觉到的事物用它的替代物来象征的一种游戏形式。象征性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典型的游戏形式,它对儿童人格和情绪的发展都能发挥一定的功效
3.结构性游戏
又称建构游戏或造型游戏,是指儿童运用积木、积塑、金属材料,泥、沙等各种材料进行建构或构造,从而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
5~8岁时,结构性游戏的比例达到了巅峰
4.规则性游戏
这是一种由两人以上参加的,按一定规则从事的游戏。规则可以是由成人事先制定的,也可以是按照故事情节要求的,还可以是儿童按他们假设的情节自己规定的
(二)依据游戏的社会性特点分类
1.独自游戏
2.平行游戏
3.联合游戏
4.合作游戏
(三)依据儿童行为表现分类
1.语言游戏
2.动作技能游戏
3.想象游戏
4.交往游戏
5.表演游戏
(四)依据教育的目的性分类
1.自发游戏
2.教学游戏
四、游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作用
(一)游戏与儿童体能和动作技能的发展
1.游戏可促进儿童身体、感官和肌肉系统的控制及成长。游戏动作的反复性、顺序性,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神经传递,发展儿童的身体动作
2.各种不同的游戏,身体活动的部位不同,活动量大小各异,不但促进了儿童身体的发展,同时也发展了儿童的基本动作
3.儿童在游戏中总是欢乐的,情绪处在积极的状态
(二)游戏与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1.儿童在游戏中可以体验到自我实现的快感
2.游戏给儿童创造了一个情绪安全的环境,帮助儿童学会面对与疏导自己的情绪,协调好本我、自我与超我的人格冲突,更好地克服外界的障碍与困境
(三)游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1.游戏为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提供了一条途径。游戏为儿童认识他人,减少自我中心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2.在游戏中,儿童必须学会与他人对话互动,与人分享知识和经验,建立合作、领导、分享、轮流等社会技巧,可以促进发展基本的沟通技巧
3.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并增强儿童的归属感。
(四)游戏与儿童语言发展
1.学前阶段是语言发展的重要阶段,而语言的学习则以生活情境中的自然交谈最为有效,因为游戏给儿童提供了很多语言互动的机会
2.儿童通过与别的儿童及成人的交往,可以丰富并扩展他们的词汇,提高他们的接受和表达语言的能力
(五)游戏与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
1.游戏为儿童提供了理解自己、别人以及环境的机会
2.游戏能促进儿童的记忆力、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3.儿童的游戏活动常以玩具为媒介,有助于儿童形成关于物质世界的基本概念。游戏中运用的这些策略,无形中促进了儿童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有助于儿童认识物体间的相互关系
4.儿童游戏的显著特点就在于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再创和模仿。儿童的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都得到了加强
第三节 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
一、游戏与幼儿园课程
(一)幼儿园的课程与游戏密不可分
游戏既可以是课程的内容,也可以是课程实施的背景,还可以是课程实施的途径
(二)游戏与课程是双向互动的
游戏可以生成课程。课程的生成来源于对儿童学习兴趣和需要的了解和把握
课程也可以生成游戏
(三)以游戏为儿童的基本活动必须将游戏和课程加以有效的整合
二、游戏与幼儿园教学
(一)游戏和教学互相不可替代
(二)实现游戏与教学的最优化结合
三、为儿童创设适宜的游戏环境
(一)游戏场地的安排设计
1.室内游戏场地
(1)空间密度
(2)空间安排
(3)设备的数量
(4)游戏角
2.户外游戏场地
(1)保障活动场地的安全
(2)创设适宜儿童活动的环境
(3)适宜的游戏区的布置
(二)玩具材料的提供
1.玩具的安全性
2.玩具的发展适宜性
3.玩具的教育功能
4.玩具的选购、制作和管理
(三)游戏时间的安排
第四节 幼儿园游戏指导
一、创造性游戏的指导
(一)角色游戏
1.名词解释
角色游戏即皮亚杰描述的象征性游戏,又被称为想象性游戏、模仿游戏、假扮游戏、社会性游戏。这是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在整个学前期占的时间最长,大约从2岁开始,直至入小学,其高峰期在3~5岁
2.指导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尊重儿童游戏的兴趣和需要
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
尊重儿童之间的个别差异
(2)开放性原则
不是拘泥于固定的、事先安排的计划和程序,及时的调整自己的计划和思路
(3)整合性原则
将角色游戏活动和幼儿园课程、教学活动有机的整合
3.指导策略
(1)丰富和扩大儿童的生活经验
(2)及时深化游戏主题,生成新的游戏主题
(3)营造游戏的环境,提供游戏所需的玩具、设备和材料,促进儿童角色游戏的发展
(4)以间接指导为主,帮助儿童组织和开展游戏
(二)表演游戏
1.名词解释
表演游戏被称为戏剧性游戏,它是按照童话、故事等文学作品中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
2.指导原则
(1)游戏性先于教育性
(2)游戏性与表演性的统一
3.指导策略
(1)要选择适合儿童表演的作品
(2)要帮助儿童熟悉作品,充分理解作品的内容
(3)要提供表演的物质条件,并帮助儿童准备道具和头饰,鼓励儿童出主意、想办法
(4)帮助儿童组织游戏,使儿童的表演逐步做到自然、生动
(三)结构游戏
1.名词解释
结构游戏是儿童利用结构玩具和建筑材料进行构造活动的一种游戏 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特点
2.指导原则
(1)循序渐进的原则
(2)自发与示范相结合的原则
3.指导策略
(1)丰富和加深儿童对建筑物的印象
(2)让儿童学习进行结构游戏的基本技能
(3)对不同年龄的儿童,指导结构游戏的方法应有所不同
(4)利用各种结构游戏材料,丰富游戏的主题,促进儿童认知水平的提高
(5)利用游戏的成果发展儿童的评价能力,并丰富环境的布置
二、规则性游戏的指导
(一)规则性游戏的指导原则
1.可接受性原则
2.公平性原则
3.过程重于结果的原则
(二)规则性游戏的指导策略
1.教会儿童游戏的方法,积极开展游戏
2.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特点,调整要求和难度,增强儿童游戏的自主性
3.帮助儿童自觉执行规则,正确对待输赢
三、教师在儿童游戏中的多重角色
(一)教师作为儿童游戏活动的观察者
教师可以了解儿童的游戏兴趣,发现儿童游戏发展的层次
(二)教师作为儿童游戏活动的参与者
1.教师需要介入儿童的游戏的时机
(1)儿童经常独自游荡或只是旁观,既不玩玩具,也不与他人互动时
(2)儿童不能和他人合作时
(3)儿童经常转换活动时
(4)大多数的儿童只是进行简单而重复性的游戏时
(5)教师可以对儿童加以暗示、点拨的情形时
(6)儿童邀请教师共同游戏时
2.教师不宜介入游戏的情况
(1)当儿童们正彼此合作玩得起劲,并且使用丰富的语言与各种方法解决问题时
(2)当儿童正陷入思考中,或积极地进行高层次的游戏时
(3)当儿童不愿意让教师参加时
(三)教师作为儿童游戏活动的引导者
1.应避免掌控儿童的游戏
2.支撑儿童游戏的架构,因势利导地参与儿童的游戏
(四)教师作为儿童游戏的评价者
1.教师对儿童游戏的反思
2.教师对自身在游戏中作用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