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公共基础知识】5-经济知识
这是一篇关于【公共基础知识】5-经济知识的思维导图,包含了政治经济基本原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运行,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内容。
编辑于2022-05-06 10:54:005-1 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
定义
人类用自己的劳动改造自然并使之适合自身需要的实践活动
三要素
劳动者的劳动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四环节
生产
决定性环节、经济活动的基础、首要地位、主导作用
分配
交换
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
消费
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对生产有反作用
商品及其基本属性
商品的含义
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物资、自己种自己吃的、呼吸的空气不算商品 用于售卖的某地方的空气算商品
商品二因素
使用价值
有使用价值,商品才能交换
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矛盾 统一
相互依存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使用价值反映了自然属性 价值反映了社会属性
劳动二重性
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
人们在各种特定的具体形式下所进行的劳动
抽象劳动
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反映)-->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反映)-->社会属性
货币
货币的含义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这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先有商品才有货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职能
基本职能
货币本身具有的职能
价值尺度
衡量其他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标价
流通手段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必须是现实中的货币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其他职能
派生职能
支付手段
货币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的延期支付
有时间差:税收、租金、利息、工资
贮藏手段
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做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
只适用于金属货币
世界货币
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印多了-->价格上涨-->通货膨胀-->货币贬值
价值规律
基本内容
个别劳动时间
A、B、C企业各生产一个面包,A企业需要1小时、B企业需要2小时、C企业需要3小时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单位产品的价值量
只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关
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与个别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价值总量=单位产品的价值量*数量
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无关
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不是每一次商品交换都是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
价值≠价格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值决定价格
供求影响价格
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供过于求:价格下降
价值规律是通过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现出来的
5-2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运行
资本
不变资本C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即不增值价值
可变资本V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能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新价值,发生价值增值
资本有机构成
不变资本C :可变资本V
剩余价值
工人的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
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有偿、领工资的部分)
剩余劳动时间
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剩余价值m
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时间
利润p
数值上,m=p
剩余价值率m'
利润率P
例题(多选)
资本家投入3000万生产汽车,其中2400万用于购买原材料、机器、厂房等,剩余600万支付工人工资,销售汽车后获得3600万元,该汽车一年生产三次,正确的是()
C=2400,V=600 m=p=3600-(2400+600)=600 n=3
A.利润率为2%
×,P=p/(C+V)=20%
B.剩余价值率为100%
√,m'=m/V=100%
C.年剩余价值率为200%
×,m'*n=300%
D.资本有机构成为4:1
√,C:V=4:1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式
绝对剩余价值
加班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
技术进步带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但工作总时长不变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资金周转
周转时间
产业资本一个循环周期持续的时间,是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
周转次数
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资本所经历的周期循环的次数
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实质:生产过剩的危机
相对过剩
周期性,从一次危机的开始到下次危机的开始为一个再生产周期
危机
萧条
复苏
高涨
5-3 收入分配
国民收入的分配
初次分配
市场调节
主要依据效率原则,按生产要素分配(资金、技术、管理、生产资料、劳动力、信息、市场、营销等)
再分配
政府调节
通过税收、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救济)等
第三次分配
社会调节
通过捐助、捐赠等
个人收入的分配
按劳分配
国企
在公有制经济条件下,按个人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
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
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个体
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资本要素分配
按土地要素分配
按管理要素分配
按劳动要素分配
私企、外企
按信息要素分配
按技术要素分配
一些小知识点
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
买方市场:买方占优势
卖方市场:卖方占优势
交叉弹性
A价格的变动率>0,则A需求量的变动率<0
替代品:B需求量的变动率>0,交叉弹性>0
互补品:B需求量的变动率<0,交叉弹性<0
国债
有风险
受通货膨胀的影响
获得的是利息,不是红利
本金和利息给付由政府税收作担保,信用度高
库兹涅茨曲线
5-4 微观经济
现代企业制度
含义
以市场经济为基础
以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
以公司制为核心
公司制的核心:法人治理结构
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
的新型企业制度
典型形式
公司制
有限责任公司:非等额股份
股份有限公司:等额股份
区别:资产是否划分为等额股份
基本内容
股东会/股东大会
最高权力机构
董事会
决策机构和法人代表
由股东会选举的股东组成,对股东会负责
监事会
常设监督机构
股东大会领导,执行监督职能
经理机构
由董事会任免的经理组成,对董事会负责
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的构成
市场机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构成
价格机制是核心
需求
含义
在一定的时期,在某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影响因素
价格
偏好
收入
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相关商品价格(替代品、互补品)
消费者对未来商品的价格预期
买涨不买落
需求曲线
表示需求量与价格关系的曲线(横轴需求量,纵轴价格)
反向变动关系
需求价格弹性
>1:富有弹性(需求对价格反应程度大)、电脑汽车等高档耐用品
=1:单位弹性/单一弹性(需求与价格的变动率相当)
<1:缺乏弹性(需求对价格反应程度小)、米面粮油等生活必需品
供给
含义
在一定的时期,在某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生产的商品数量
决定因素
产品成本
商品价格
生产技术的变化
相关商品的价格(替代品、互补品)
政府的租税或补贴政策
市场失灵
垄断
后果:市场机制很难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资源不可能实现最优配置
外部性
含义
某个人或某个企业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人或其他企业造成的影响,但是却没有因此付出代价或得到利益
分类
正外部性/外部经济:带来好处
负外部性/外部不经济:带来危害
信息不对称
市场上买卖双方掌握的信息量不一样
公共物品
含义
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
特点
非排他性
物体一旦被提供,要排除一个额外的消费者在技术上不可行
非竞争性
物品一旦被提供,增加一个人的消费并不会增加任何额外成本
竞争类型
完全竞争
厂商数目:很多
产品差别:完全无差别
个别厂商价格控制程度:没有
厂商进出行业难易程度:很容易
举例:农产品
垄断竞争
厂商数目:较多
产品差别:有差别
个别厂商价格控制程度:有一些
厂商进出行业难易程度:比较容易
举例:轻工产品、零售业
寡头垄断
厂商数目:几个
产品差别:有差别或无差别
个别厂商价格控制程度:相当程度
厂商进出行业难易程度:比较困难
举例:石油、通讯
完全垄断
厂商数目:唯一
产品差别:唯一产品
个别厂商价格控制程度:很大程度,但经常受管制
厂商进出行业难易程度:很困难,几乎不可能
举例:公共事业,如水、电
5-5 宏观经济
宏观调控概述
原因
市场经济固有的缺陷
自发性
损人利己
盲目性
一哄而上
滞后性
时间差
作用
优化资源配置
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
增加就业
稳定物价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经就物国
手段
经济手段
最主要的手段
财政政策(财务部)
货币政策(央行)
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
强制性的命令、通知等
失业
周期性失业
一般和经济危机有关
摩擦性失业
正常流动中产生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
社会需求与劳动者技能不匹配
技术性失业
技术进步
季节性失业
如:农业、旅游业等
通货膨胀
定义
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物价上涨,纸币持续贬值的一种经济现象
全面性、持续性 物价上涨不一定就是通货膨胀
原因
货币数量论(印多了)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危害
直接引起物价上涨,纸币贬值
经济秩序混乱,生活水平下降
影响社会秩序
菲利普斯曲线
通胀率上升-->物价上涨-->厂商提高供给-->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失业率下降
失业率上升-->经济萧条-->东西卖不出去-->需求减少-->供过于求-->通胀率下降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的定义
一国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
财政收入
税
税收,政府收入中最重要的部分,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拉弗曲线(倒U型)
提高税率不一定能提高政府财政收入
利
国家凭借国有资产所有权获得的利润、租金、股息、红利、资金使用费等收入的总称
债
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主要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到期必须还本付息
费
国家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在提供公共服务、实施行政管理或提供特定公共设施的使用时,向受益人收取一定费用的收入形式
财政支出
购买性支出
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
转移性支出
政府的社会福利等支出
财政政策的类型
扩张性财政政策
适用时期
经济衰退时(经济萧条、经济不景气、内需不足)
具体措施
两个增加
增加政府支出
增加补贴
一个减少
减少税收
降低税率
提高免征额
紧缩性财政政策
适用时期
经济过热(通货膨胀、投资过热)
具体措施
两个减少
减少政府支出
减少补贴
一个增加
增加税收
提高税率
降低免征额
货币政策
含义
一国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
中央银行/央行:中国人民银行(不是中国银行)
手段
利率
再贴现率
商业银行将其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的预扣利率
存款准备金率
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
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
类型
扩张(积极)性货币政策
适用时期
经济衰退时(经济萧条、经济不景气、内需不足)
具体措施
三个降低
降低利率
降低再贴现率
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一个买进
买进有价证券
紧缩(消极)性货币政策
适用时期
经济过热(通货膨胀、投资过热)
具体措施
三个提高
提高利率
提高再贴现率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一个出售
出售有价证券
5-6 经济热词
边际效用
效用
消费者消费商品或劳务所获得的满足程度
主观心理感受
边际效用
给定时间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机会成本与沉没成本
机会成本
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可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A:6000,B:8000,C:10000,选择了C,放弃了A和B,则机会成本为8000
沉没成本
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内在经济
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而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
规模不经济/内在不经济
企业达到规模经济的情况下继续扩大规模,经济效益反而降低的现象
刘易斯拐点
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拐点
预示着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即将结束,“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
IPO
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
一家企业或公司第一次将它的股份向公众出售
有限责任公司IPO后会成为股份有限公司
CPI
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
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
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CPI>3%的增幅时,称为通货膨胀;CPI>5%的增幅时,称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PPI
生产者物价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es)
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的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形
根据价格传导规律,PPI会通过产业链向下游扩散,波及CPI(PPI上升会带动CPI上升)
基尼系数
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在0和1之间,数值越小,表明分配越平均,就越好
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
恩格尔系数
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
恩格尔系数越低,幸福感越高
财产性收入
家庭拥有的动产、不动产所获得的收入
“黑天鹅”事件与“灰犀牛”事件
“黑天鹅”事件:非常难以预测且不寻常的事件,小概率事件
“灰犀牛”事件:太过常见以至于人们习以为常的事件,概率较大的事件
GDP与GNP
GDP
国内生产总值
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必须是我国境内的
必须是最终产品
自给自足的产品不算
二手买卖的产品不算(中介服务算)
非法收入不算
GNP
国民生产总值
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驻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汇率与进出口
汇率
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直接标价法:1美元=7元
间接标价法:1元=0.143美元
3月1日:1美元=7元 4月1日:1美元=6元 则说明人民币升值了
贸易顺逆差
贸易顺差:出口>进口
贸易逆差:出口<进口
汇率对进出口的影响
本币升值利于进口
本币贬值利于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