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看“万众创业”中的“创业”,至于“万众”, 我们一会儿再说。
什么是创业?
满足哪些条件才叫创业?
那些正在创业的人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否算得上是创业吗?
我们先研究一个更为朴素的词汇:生意。
那么,有没有坏生意呢?你可能已经想到了:坏的不叫“生意”。
也不是不能进一步细分——生意大抵有如下几个层次:
生意
具有成长率的生意(包含一个很多人从来都没想过的概念:成长率)。
你看,从第一条开始,绝大多数人就已经有分歧了。绝大多数人在考虑生意的时候,对所谓“好生意”,只能想到“能赚钱的就是好生意”这个层面。而事实上,赚不到钱的不叫生意,赚得不够多的都是差生意。难道生活没有成本吗?难道生存没有成本吗?果腹纳税都是成本,而且是很高的成本——哪怕做过一点生意的人都能深刻地理解这个“道理”。
理论上,做以满足温饱为目标的生意,真的谈不上是“创业”,因为这种“生意”总体上就是脆弱的,甚至可以说是脆弱无比的,它从一开始就只能与各种事实上无法战胜的敌人作对。
从微观上看:不动产成本(例如房租)不断上涨;人力成本不断上涨;竞争者数量越来越多。
从宏观上看:社会的每次经济结构变化对它们来说必然是一场浩劫。
所以,人们很快就会发现,绝大多数能够满足温饱的生意,最终被证明为“不会长期赚钱”。“长期”本就很难做到,若长期只能满足温饱,又有多大意义呢?
于是,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得修订一下“创业”的概念了:
所以,真正的创业者拼命思索的不是“怎样赚钱”,而是“怎样成长”——如何才能做到今天赚100元,明天赚110元,后天赚121元(这时只是简单粗暴的举例,数字只是为了示例方便)?如果没有成长,那就退回去了,变成“温饱生意”了,因为有一个每个人都看不到但都受其影响的东西——通货膨胀(虽然有些“冷静”的经济学家会告诉你,他们认为通货膨胀其实是个伪概念)。
接下来我们还要做一件事,在我们的思考上添加一个维度:长期。
真正厉害的创业者,考虑的不仅是“怎样成长”,更是“不断成长”(即长期成长)。想想就能明白,能够成长事实上是很难做到的事情。你看这世界展示的结果:貌似每个生意都有机会成长,可最终绝大多数生意并没有成长……(这和人一样吧?)要做到长期成长,岂不是难上加难?
不用深究下去,只是读到这里,估计你就已经有结论了:
如果“创业”是这么定义的,那就很难是“万众”的事情了。
所以,当鼓励“万众创业”的时候,其实是在鼓励“万众”自寻出路,自力更生。事实上,这种选择也真的没有负面作用,因为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有心的人总是在不断吸取经验和教训,并多多少少有一些进步,不是吗?从这个角度来看,身处逆境的人更应该“创业”(在这里,“创业”的意思是“去做能满足温饱的生意”)——难道应该鼓励他们如果满足不了温饱就当减肥了吗?!
然而,那些已经摆脱了温饱束缚的人,为什么要选择去做“以满足温饱为目标的生意”呢?事实上真的有很多人这么选择了,因为他们追求“安全感”,所以把成长放到了(起码)第二位,或者干脆忘记了更重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