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43.无论是创业还是投资,你必须了解的概念是哪一个?(财富自由之路)
1.在概念不同的人之间,无法产生有效的讨论。 2.不能不断成长的生意,谈不上是“创业”。 3.真正厉害的创业者,考虑的不仅是“怎样成长”,更是“不断成长”(即长期成长)。 4.当研究一个创业点子的时候,如果你能调用自己的元认知能力,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到对“成长率”的验证上,哪怕只是用1小时去思考,你得到的结论的质量,也很可能与国际顶级投行专家得到的结论质量相差无几。
编辑于2022-05-07 11:53:531.《财富自由之路》全书50篇思维导图笔记! 2.每一篇都是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可以操作的干货! 3.购买此页目录后在留言栏留下邮箱地址,作者将发送目录中链接的50篇全文导图
《财富自由之路》第50节讲述了友情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来自各自的成长,或者共同成长;幸福感的定义非常直观:所谓“幸福感”,就是你与你所在的世界之间的强关联;买到可维持长期成长率的可增值资产”到底有多难。
《财富自由之路》第49节讲述了没有践行,就没有可变现的东西;没有行动中的思考,就没有真正有价值的认知升级;没有认知升级,就没有认知差异;没有足够的认知差异,就根本不可能白手起家!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1.《财富自由之路》全书50篇思维导图笔记! 2.每一篇都是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可以操作的干货! 3.购买此页目录后在留言栏留下邮箱地址,作者将发送目录中链接的50篇全文导图
《财富自由之路》第50节讲述了友情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来自各自的成长,或者共同成长;幸福感的定义非常直观:所谓“幸福感”,就是你与你所在的世界之间的强关联;买到可维持长期成长率的可增值资产”到底有多难。
《财富自由之路》第49节讲述了没有践行,就没有可变现的东西;没有行动中的思考,就没有真正有价值的认知升级;没有认知升级,就没有认知差异;没有足够的认知差异,就根本不可能白手起家!
43.无论是创业还是投资,你必须了解的概念是哪一个? 内容来源:《财富自由之路》李笑来
让我们再谈谈“概念”
事实上,关于“万众创业”的争议,本质上不过是“词汇之争”。我们早就知道,每个人的大脑就好像一个操作系统,而所谓“思考的操作系统”则是由一个个概念构成的。因此,在概念不同的人之间,无法产生有效的讨论。
我从来不认为“聪明”这东西是天生的。
我更倾向于,所谓“聪明”,是习得的,是积累的,是可以不断成长的,甚至可能是完全没有上限的。这样的理解来自我对“聪明”这个概念的定义。
看一个人是否聪明,可以从两个层面入手:
看他的脑子里有多少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
看他的脑子里那些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之间 有多少清晰、准确、必要的关联。
聪明否?
这不就是操作系统是不是“高级”、是不是“干净”的问题嘛!
读到这里,想必你早就发现了,尽管我们反复提炼、矫正、修正、添加、删除自己的概念,但我很少对某个重要的概念直接套用词典释义。词典(甚至包括百科)只是入门工具,只能给出最基本(事实上在关键的时候还不一定正确)的解释。而对我个人来说,要想理解那概念意味着什么,只能靠自己不断地探求。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我眼里说的也不过是如此朴素的行动。
于是,我们一起全方位定义了很多概念(用俗话说就是“吃透了那些概念”):
概念
财富 自由
长期
注意力
未来
给自己 打工
资本
安全感
抱怨
刚需
避险
……
事实上,我们前面讲的每一个主题都是在打磨一个概念而已,然而,这个“而已”经年累月(甚至偶尔会是“瞬间”),最终一定会给“升级”了的人带来巨大变化——我经历过,我清楚。
人脑的差别其实很大。在有些人的脑子里,一个概念是一篇完整、清晰、例证丰富的文章,甚至是一本厚厚的书,而在另外一些人的脑子里,那个概念模糊不清,或者不存在,抑或干脆是另外一本“烂”书。
让我们一起来剖析“万众创业”
先看看“万众创业”中的“创业”,至于“万众”, 我们一会儿再说。
什么是创业? 满足哪些条件才叫创业? 那些正在创业的人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否算得上是创业吗?
我们先研究一个更为朴素的词汇:生意。
什么是生意?好像谁都懂。
至于生意的分类,貌似也很简单:好生意和差生意。
那么,有没有坏生意呢?你可能已经想到了:坏的不叫“生意”。
也不是不能进一步细分——生意大抵有如下几个层次:
生意
满足温饱的生意;
能够赚钱的生意(温饱之外还有富余);
能够成长的生意(富余越来越多);
具有成长率的生意(包含一个很多人从来都没想过的概念:成长率)。
你看,从第一条开始,绝大多数人就已经有分歧了。绝大多数人在考虑生意的时候,对所谓“好生意”,只能想到“能赚钱的就是好生意”这个层面。而事实上,赚不到钱的不叫生意,赚得不够多的都是差生意。难道生活没有成本吗?难道生存没有成本吗?果腹纳税都是成本,而且是很高的成本——哪怕做过一点生意的人都能深刻地理解这个“道理”。
理论上,做以满足温饱为目标的生意,真的谈不上是“创业”,因为这种“生意”总体上就是脆弱的,甚至可以说是脆弱无比的,它从一开始就只能与各种事实上无法战胜的敌人作对。
从微观上看:不动产成本(例如房租)不断上涨;人力成本不断上涨;竞争者数量越来越多。
从宏观上看:社会的每次经济结构变化对它们来说必然是一场浩劫。
所以,人们很快就会发现,绝大多数能够满足温饱的生意,最终被证明为“不会长期赚钱”。“长期”本就很难做到,若长期只能满足温饱,又有多大意义呢?
于是,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得修订一下“创业”的概念了:
不能不断成长的生意,谈不上是“创业”。
所以,真正的创业者拼命思索的不是“怎样赚钱”,而是“怎样成长”——如何才能做到今天赚100元,明天赚110元,后天赚121元(这时只是简单粗暴的举例,数字只是为了示例方便)?如果没有成长,那就退回去了,变成“温饱生意”了,因为有一个每个人都看不到但都受其影响的东西——通货膨胀(虽然有些“冷静”的经济学家会告诉你,他们认为通货膨胀其实是个伪概念)。
接下来我们还要做一件事,在我们的思考上添加一个维度:长期。
真正厉害的创业者,考虑的不仅是“怎样成长”,更是“不断成长”(即长期成长)。想想就能明白,能够成长事实上是很难做到的事情。你看这世界展示的结果:貌似每个生意都有机会成长,可最终绝大多数生意并没有成长……(这和人一样吧?)要做到长期成长,岂不是难上加难?
不用深究下去,只是读到这里,估计你就已经有结论了:
如果“创业”是这么定义的,那就很难是“万众”的事情了。
所以,当鼓励“万众创业”的时候,其实是在鼓励“万众”自寻出路,自力更生。事实上,这种选择也真的没有负面作用,因为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有心的人总是在不断吸取经验和教训,并多多少少有一些进步,不是吗?从这个角度来看,身处逆境的人更应该“创业”(在这里,“创业”的意思是“去做能满足温饱的生意”)——难道应该鼓励他们如果满足不了温饱就当减肥了吗?!
然而,那些已经摆脱了温饱束缚的人,为什么要选择去做“以满足温饱为目标的生意”呢?事实上真的有很多人这么选择了,因为他们追求“安全感”,所以把成长放到了(起码)第二位,或者干脆忘记了更重要的东西:
应该(只)仔细考虑成长。
保持“成长率”的创业者才是真正的佼佼者
让我们再仔细看看什么是“成长率不断提高的生意”。今天赚100元,明天赚110元,后天赚121元……这是在成长。但是没有成长率(每天的成长都是恒定的10%)。那成长率10%是什么样的呢?
今天赚100元,明天赚110元,后天赚122元,大后天赚148元……成长率10%其实是个“很吓人”的数字——如果你已经习惯于“复利”思考的话,不用算也猜得出来那有“多吓人”!
于是,你可以反过来判断:
那些天天琢磨如何保持“成长率”的创业者才是真正的佼佼者。
请注意,都不一定是“提高成长率”,“保持成长率”已经是难上加难再乘以难了吧?到这里,就有一个很严肃,甚至可以认为是很深刻的结论了:
没有“成长率”的创业公司,不值得风险投资进入。
再翻译一下就是:
在风险投资者眼里,“成长率”是最重要的。
我个人是很敬畏“关键知识点”的。在很多时候,“关键知识点”明晃晃地放在那里,貌似所有人都能看到,可大多数人就是“视而不见”——我不是在说你,我是在说我自己!我当初也对这个“关键知识点视而不见”,直到我在亏了很多钱(至于亏了多少钱,我不好意思告诉你)后复盘时才发现,那些钱就是我对“关键知识点”(“成长率”)缺乏敬畏而付出的代价。
之前我提到过,每次我复盘自己的决策过程,结论总是一样的:
当初我在选择的时候,要么干脆忽略了某个必要条件,要么没 有在某个条件上做到足够苛刻——就这么两个原因,没有其他。
如果我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对“成长率”这个最重要且最必要的指标不够苛刻,就只能“自己选的自己受着”了——即便侥幸获利了,也只不过是“拿着火把穿过火药厂”而不自知的傻子。
“关键知识点”的力量
“关键知识点”的奇妙之处也在这里。它太宝贵了,以至“无价”。“无价” 的另外一个直白的意思就是“没有价格”,或者更直白一点——“没办法有价格”。
你想想就知道了:
我想把自己亏了那么多钱才深刻理解的道理卖给你,你会出多少钱买?你能出多少钱买?
第一,你出多少钱都可能没用,因为前提是我愿意讲给你听。
第二,更为重要的是,我想要多少钱也没用,因为那“关键知识点”通常是“公开的秘密”,每个人都知道,或者说,“每个人都感觉自己早就知道”。
例如,之前我告诉你GAFATA的秘密,你真的愿意为此付钱给我吗?事实上,无论是多少,我都能理解,因为你我都知道那结果的意义,所以我当然从一开始就没想过要为一件“无价”的事情标价收费。
然而,以上的文字,如果你仔细思考过,“反刍”过,可能会得到一个非常严肃的结果:
当研究一个创业点子的时候,如果你能调用自己的元认知能力,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到对“成长率”的验证上,哪怕只是用1小时去思考,你得到的结论的质量,也很可能与国际顶级投行专家得到的结论质量相差无几。
这绝对是事实,也是“关键知识点”力量的体现。 在“关键知识点”面前,立竿见影的效果真切地存在着。
硅谷的投资大神彼得·蒂尔在他的Zero to One(中译为《从0到1》)一书里提到,餐厅也好,电影也罢,都是“烂生意”(shitty business)。很多人对此不解,纷纷表示:“那就把‘烂生意’都交给我吧!”而从彼得·蒂尔的角度看,他所描述的都是事实,基于他的标准,那些生意很难有“成长率”——虽然可能会做到“长期”,虽然可能会有“成长”,但那些生意就是不适合他那种投资人,以及他那种资本。
简单明了
然而,即便是餐馆这种在彼得·蒂尔眼里的“烂生意”,也不见得是每个人都能做的。市场早就证明,所有的餐馆(全世界都差不多),1/3赚钱,1/3维持,1/3赔钱,也就是说,别说“成长率”和“成长”了,即便是做“维持温饱”的生意,也至少有1/3的从业者不合格。
好了,你可能要天天想了:
你曾经考虑的“生意”,究竟属于哪个类别?
它为什么属于那个类别?
你有没有更好的选择?
之前你可能没有思考依据,但现在有了。你会发现,这个看似不起眼的问题,可是相当地烧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