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是那种总是不得不把投资收益中的一部分拿出来花掉的人,那就惨了。看看下面的表格。
上面表格中,假定投资者每年必须花费0.2个单位的资金。
注:第3行第2列单元格里的公式是“=B2*(1+B1)-0.2”
这张表格都没有必要列到20年,因为即便是年化复合收益率高达35%,翻倍都需要至少4年,坚持10年也不过是9.19,更何况能做到年化复合收益率35%的人事实上少之又少——难上加难!
回过头来,我们其实有一个可以计算“长期”的公式,叫作“72法则”:
如果你的年化复合收益率是10%,那么你需要72÷10年(大约7年)的时间让你的投资翻倍;如果你的年化复合收益率是25%,那么你需要72÷25年(大约3年)的时间让你的投资翻倍。
于是,最终一切都是可以倒着算出来的。你现在能理解为什么巴菲特认为至少10年才算是“长期”了吗?因为他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和事后长期的要求是:买到年化复合增长率至少15%的股票。
在这个目标下,5年翻倍,10年翻倍再翻倍。而事实上,巴菲特的表现比当初的设想更好:
运用自己的能力(和能力提升),把5年缩短成3年多一点,把10年缩短成6年多一点……
所以,当我们讨论“长期”的时候,虽然使用的是同一个词汇,但事实上对每个人来说,那“长期”都是不一样长的。你的“长期”究竟是多长?你需要自己算算,掂量掂量——毕竟现在多了一点点的依据,不是吗?
除了我在《把时间当作朋友》里提到的那个道理:
对一个5岁的孩子来讲,未来的一年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一生的20%;
对一个50岁的人来讲,未来的一年只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一生的1/50,即2%。
所以,感觉上,随着年龄的增加,时间的流逝速度越来越快。
年轻的时候有太多(事后可能觉得不必要的)花钱的欲望和需求,这使那“长期”感觉上更难熬,可问题在于,那只是“感觉”,而不是事实——除非你自己选择把那“感觉”活成事实。
更重要的是,越是在年轻的时候,投资所需要的特定思考能力越差,以至那个“长期”在感觉上更长。还好,投资所需要的特定思考能力是可以逐步习得的,也是可以逐步增强的,这让人生重新充满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