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维果茨基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研究
维果茨基儿童认知发展
简介
苏联心理学家
强调社会互动和文化影响,强调社会文化对人心理发展重要作用
人的高级心里机能
在人的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发展
借助语言实现
社会文化理论与语言发展
强调社会活动对人类意识的重要性
社会环境对学习具有关键性作用
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二者整合促成了人类学习
心理功能
初级心理功能
出生时已经出现
感觉 注意
只因经验发生微小发展
高级心理功能
个体基于个体发展经验逐步发展而来
问题解决 思维
从初级到高级:社会文化环境影响
途径:通过符号工具影响认知功能
符号工具
社会文化物品
语言
社会结构
结论
辩证建构主义理论
强调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发张与学习的关键:符号中介
认知发展源于
在社会交互作用中文化工具的使用
将这种交互作用内化和心理转换的过程
所有高级心理机能都源于社会环境,尤其是语言
心理发展过程
掌握传播文化和思想的外在文化符号
掌握语言、计数和写作
运用符号影响思维和行动
对思想行为进行自我管理
内部语言使用对自我管理具有重要功能
语言和言语是交流知识和观念所不可或缺的要素
思维和语言发展阶段
0-2岁
语言于思维发展彼此独立
具有前言语思维
具有前智能思维
2-7岁
语言的作用
监督和指导内在思维
我们对自己说话的内部声音
与他人交流想法
大声说出来
儿童对自己大声说话
儿童不能区分二者表现
7岁以后
儿童开始能够区分语言的这两种功能
私密语言用于思维
成为认知发展的核心
语言和思维并行发展
利用语言能力刺激思维发展
反之亦然
高级心理机能发展
面对心理现象的真实性和复杂性,强调意识(认知)研究对心理学的重要意义
意识形成与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原则
应从历史的观点而不是抽象的观点,在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之中去研究意识和心理发展
心理过程的变化是以特殊的“精神产生工具”为中介,其中最重要的是就是各种符号系统,尤其是语词系统
心理机能本身(意识)产生于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并随着心理生活形式的复杂化而逐步改变机能之间的关系
意识的产生
在与社会文化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
受特殊中介工具的影响
改变环境
调控自己的行为和心理
使自己的行为调控更具有理性和自由度
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动物的高级心理机能反映形式(意识)
明确提出“意识”问题应作为心理科学头等重要的基本问题
明确区分“意识”和“心理”这两个本质上不同的概念
心理概念适用于动物也适用于人,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反应形式
意识则是人所特有的最高级的反应形式
意识问题是有关行为结构的问题
意识从来都是某种整体
意识与高级心理技能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问题
意识不仅具有机能结构,而且具有意义结构
机能与意义不可分割
最近发展区理论
重视心理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密切结合
对儿童智力与学校教学之间的关系问题
教学和发展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
儿童全部心理过程是在交往过程中发展的
表现为合作的教学是最具有计划性和系统性的交往方式
效果
促进儿童心理发展
创造出儿童全新的心理活动形式
原因
儿童今天不能独立完成的事,往往有可能在教师与伙伴的帮助下完成,而明天她就能自己独立完成
现有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
儿童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儿童实际发展区
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
潜在发展区
在成人或更有能力的同伴的指导下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
在恰当的条件下,学生可能达到的学习量
学习
教师应为儿童提供超越其能力水平同时又在他人帮助下能做到的能力水平内的挑战
只有在他人帮助下儿童才能真正达到其潜力水平
发展支架:成人给予的帮助
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教学应在儿童的智力(认知)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教学的本质在于激发促进儿童目前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
教学应成为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动力
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