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皮亚杰认知发展研究
刘金花版《儿童发展心理学》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知识梳理,包括皮亚杰认知机能模型、皮亚杰认知发展模型、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三部分内容。
这是一个关于布鲁纳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思维导图,包含建构主义观,表征模式与认知发展,语言发展与认知发展等内容。
这是一个关于维果茨基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研究的思维导图,包含最近发展区理论,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社会文化理论与语言发展。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人际关系处理
人际交往思维导图
人生导航
处理人际关系6项原则
进行头脑风暴的准则的思维导图
自卑与超越
超强思维训练课
逻辑填空
东尼博赞简介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研究
简介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
核心
儿童如何适用于一个持续变化的世界
发展阶段理论以及构成阶段的结构基础论述
贯穿于所有阶段用于认识环境的过程是恒定的(功能不变性)
格式是构成认识之基础的
皮亚杰认知机能模型
人类认知是一个复杂有机体在复杂环境中的一种具体的生物适应形式。
适应:是有机体能够应付情境需要的能力,是认知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
本质: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心智是一种主动和自我指向的方式面对环境
主动
积极选择和解释环境信息
自我指向
构筑自我知识结构,使外部环境信息与自我已有心里框架相一致
儿童思维来自主体客体相互作用
强调儿童本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知识必须通过儿童自身动作和运算才能获得
认知系统与外界关系:相互作用
同化
已有知识的应用,以个体所偏好的现有思考方式,对外界事物加以说明和解释。
外界刺激适用于个体内在心理结构
顺化
个体对特定事物做出反应,改变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
内在心理结构适用于外在刺激
同时存在又互补 同一基本适应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相互依赖 不可分割
皮亚杰认知发展模型
认知系统随成熟和经验而发展
同化与顺化➡️认知系统拓展➡️拓展未来同化与顺化的可能性➡️微小的变化积累➡️儿童心智发展
思维是一种结构,这种结构从出生到成熟一直处于不断编织、演进和递进中。
结构是认知过程中的动作概念组织
结构组织的最基本单元是格式
格式:动作不断重复而得到的迁移和概括(动作有组织的系统)(图式)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
依靠感觉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前符号、前表征和前反省)
婴儿有组织的感觉和动作能力
完全实用、边感知边做的被动作束缚的智慧功能
尚没有表现出沉思和反省的信号操作能力
无意识、没有自我觉知、非符号和无法符号化的认知
认识客体永久性
当客体消失在视野里,儿童依然知道该客体是存在的
客体永久性是儿童获得守恒概念在机能上的等价物
客体永久性的形成,是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从自我中心状态的第一次解除,第一次去中心化重大成果
“哥白尼式革命”
末期出现智慧结构
开始区分自己和物体
逐渐了解动作和效果之间的关系
获得初步时空观念
分阶段 依据:动作格式变化
动作格式变化:婴儿所拥有的知识和影响世界的手段的变化
各个格式自身发展完善
各个格式彼此之间逐渐协调配合和调整
第一分阶段(0-1月)
反射练习期
先天反射
任何时候只要环境提供机会,就以固定的、预先设定的方式练习
随着经验的重复,一组反射开始表现出微小但具有适应性的变化
第二分阶段(1-4月)
习惯性动作时期
随着格式变得熟练协调,出现了较大的行为单元
重要协调形式
看-听
吸吮-抓握
看-抓握
作用:这种发展使婴儿能对世界采取更有效的行为方式,但行为仍是自我中心的、无目的的
第三分阶段(4-8月)
有目的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
具有更明显的认知社会“外倾性”
对外在世界有了更多的兴趣
更熟练的格式协调
使这一重要成就成为可能:通过不断重复可能导致感兴趣的结果(最初只是偶然得到的结果)的动作,以再现这些结果
不认为婴儿具有真正的意向性
原因:这种因果性是一种事后形成的认知
第四分阶段(8-12月)
手段与目的的分化并协调时期
出现了不会被误解的,有意图、目标指向行为
本质:手段和目的相分离
利用一个格式(如推开某个障碍物)作为手段,以达成作为目的或目标的另一个格式(如拿到一个玩具)
“最早的真正有智慧的行为模式”
第五分阶段(12-18月)
“尝试错误期”
积极的试误性的探索行为
导致新的行为手段产生
“通过积极试验以发现新的手段”
第六分阶段(大致18-24月)
感知动作期结束,新阶段开始
出现符号\表征能力
利用某物(如心里表象、词)以代表另外事物的能力
内在的进行试验,在心理上对符号表征进行各种转化和结合
符号能力的出现使大量行为成为可能
最典型:延迟模仿、象征游戏、语言运用
感知运动智力并不随婴儿期结束而消失,而是贯穿人的一生
前运算阶段(2-7)
开始标志
儿童习得了能够思考不在当前情境中客体和事件的能力
以心理图片、声音、表象和单词或其他形式表征客体和事件
尽管获得了符号思维,但缺乏一些重要的逻辑认识形式
思维言语以自我为中心(最突出)
没有认识到其他人具有不同视角,或具有不同观点
表现于儿童言语中
儿童不能根据听者需要加以调节
实验:三山任务
空间自我中心形式表现
缺乏可逆性或灵活性
受知觉外表(直觉性)支配
在同一时刻只关注或集中于某一情境的一个方面(中性化)
儿童思维仍受外界而非自己的想法所支配,尽管他们已经能利用日渐提高的语言能力对外界形成一些简单的内在表征,但尚不能执行运算
运算:是某种心理原则,儿童可用于把客体或观念操纵成新形式,且能够操纵回原来的状态
具体运算阶段(7-11/12)
运算:某种用于转化信息的基本认知结构
特征性成就
进行具有可逆性的心理运算能力
能够进行运算并发展了逻辑思维
仍需要具体的例子,不能基于抽象术语思考
具体运算思维能够去中心化
能够同时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一客体或事件的几个属性
认识到这些属性和维度之间的关系
认识到客体不只有一个纬度,并且这些维度是可以分离的
从依赖知觉信息转而使用逻辑原则
同一性原则
客体基本属性不变
等价原则
A=B,B=C,则A=C
重要特征
可逆性
指在心理上按相反的方向执行某个动作的能力
守恒所不可或缺的
守恒
使去中心化成为可能
传递性
能对具体例子进行推理
需要抽象思维则无法解决
形式运算阶段(11/12-)
孩子开始能够专注于某一论证形式,而不被论证内容所分心
儿童开始能够不受真实情境束缚,将心理运算运用于可能性和假设性场景
既能考虑当前情境,也能够考虑过去和未来情境
能够基于单纯语言和逻辑陈述,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及命题间的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