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真菌学总论
这是一篇关于真菌学总论的思维导图,研究真菌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发育和遗传的科学。它的基本任务是揭示真菌生存和发展的规律,进而获得利用、控制和改造真菌的知识和技能。
编辑于2022-05-18 23:13:39真菌学概述
真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
概述
形态多,大小不一
细胞膜中含有麦角甾醇和酵母甾醇,是唑类药物的作用靶点
对抑制肽聚糖合成的药物,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以及作用于细菌70S核糖体的抗生素不敏感
形态与结构
单细胞真菌
酵母型
新型隐球菌
不产生菌丝,以芽生方式繁殖
圆形或椭圆形
菌落形态
与细菌菌落相似
类酵母型
白假丝酵母
菌落形态
与酵母型真菌相似
假菌丝
母细胞以芽生方式繁殖,出芽的芽生孢子持续延长,不与母细胞脱落且不断裂
多细胞真菌
又称为丝状菌,也就是霉菌,由孢子和菌丝组成
二相型真菌
少数多细胞真菌为二相型真菌,比如组织胞浆菌
同时具有单细胞和多细胞的特点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在酵母相和菌丝相之间转变
菌丝
定义
在适宜的条件下
真菌的孢子出芽,形成芽管
芽管继续延长为丝状,即为菌丝
菌丝互相缠绕,形成菌丝体
根据功能分类
营养菌丝
深入到培养基或被寄生的组织中吸取营养物质的菌丝体
气生菌丝
向空气中生长的菌丝体
生殖菌丝
气生菌丝中发育到一定阶段能产生孢子的菌丝体
根据结构分类
有隔菌丝
具有隔膜的菌丝,由隔膜或横膈将菌丝分隔成多个细胞
每个细胞有一个或多个细胞核
隔膜上有小孔,允许细胞质或核物质相互流通
大多数致病性真菌能形成隔膜,比如皮肤癣菌、曲霉等
无隔菌丝
没有隔膜将其分段
整条菌丝为一个多核单细胞
比如毛霉、根霉等
孢子
定义
是真菌的生殖菌丝形成的一种繁殖体
一条真菌可以形成多个孢子,孢子在适宜的环境中可以形成菌丝
对不良环境敏感
分类
无性孢子
由菌丝上的细胞直接分化或出芽形成,不经过两性细胞配合产生的孢子
致病性真菌主要产生无性孢子
分类
分生孢子
生殖菌丝及其末端分裂或浓缩而形成的单个、成簇或链状的孢子
是多细胞真菌最常见的无性孢子
大分生孢子
由菌丝末端膨大分隔而成
大小、细胞数、颜色是鉴定细菌的重要依据
小分生孢子
单细胞,体积较小
多细胞真菌都能产生,没有鉴定的意义
叶状孢子
芽生孢子
由菌丝出芽形成的孢子
脱离或不脱离(假菌丝)
厚膜孢子
由菌丝的末端或者中间边缘、细胞质浓缩、细胞壁增厚所形成
是真菌休眠的一种形式,大多数真菌在不良环境下都可以形成,环境转好时出芽生长
关节孢子
生殖菌丝细胞壁增厚并出现许多隔膜,从隔膜处处断裂形成长方形阶段、排列成链状,称为关节孢子
在陈旧的真菌培养物中常见
孢子囊孢子
生长在孢子囊内的孢子
孢子囊是由气生菌丝或孢子囊梗顶端膨大,并在下方形成隔膜与菌丝分开而形成的囊状结构
囊内含有许多孢子,比如毛霉、根霉
有性孢子
为细胞之间质配和核配产生的孢子
非致病性真菌主要产生有性孢子
真菌的繁殖与培养
真菌的繁殖方式
有性繁殖
无性繁殖(主要)
芽生
真菌的细胞或菌丝出芽形成子代个体,长大以后与母细胞脱离,比如酵母菌
裂殖
真菌的血细胞分裂,直接形成子细胞,仅见于某些二相型真菌在宿主体内以此方式繁殖
隔殖
分生孢子梗的某一段形成一个隔,细胞质浓缩以后形成一个新的孢子,产生的孢子可以独立繁殖
菌丝断裂
真菌菌丝某些部位断裂成许多小片段,每个片段在适宜当地环境条件下均可以形成新的菌丝体
真菌的培养特性
沙堡培养基
2-4%葡萄糖、2%琼脂、1%蛋白胨
有的真菌还需要酵母浸膏
真菌的鉴定常以在沙堡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为准
多数病原性真菌生长速度较慢,有的需要1-4w才能形成典型的菌落形态,因此需要加入抗生素防止细菌的孳生
如果要观察真菌自然状态下的形态和结构,应该做真菌小培养
用火柴梗围成小正方形,浇上沙堡培养基,加盖玻片,冷却以后接种真菌标本,湿盒中培养1-2周取盖玻片染色观察菌丝和孢子的形态
最适PH
4-6
生长温度
22-28
深部感染真菌:37
有些真菌可以在0度以下生长,引起冷藏物品的腐败
真菌的菌落特征
沙堡培养基上可形成三种类型的菌落
酵母型菌落
菌落特征类似细菌菌落,但是比细菌菌落大而厚
一般是圆形、湿润、光滑、边缘整齐、不透明、致密的菌落
多为乳白色,少数为红色、褐色,有的可以嗅到酵母香味
单细胞真菌培养以后常形成酵母型菌落,比如新型隐球菌
类酵母型菌落
外观与酵母型菌落相似,但是有假菌丝深入培养基,比如白假丝酵母菌
丝状型菌落
比细菌菌落大,质地疏松,绒毛状、棉絮状或粉末状
菌落正背两面,边缘与中央的颜色都可能不同,颜色丰富
丝状型菌落的形态和颜色常作为鉴定真菌的参考
多细胞真菌形成丝状菌落,比如霉菌
抵抗力与变异性
真菌的菌丝和孢子对热抵抗力不强,60-70度加热1h可被杀死
对紫外线、干燥、化学消毒剂有一定抵抗力
对2.5%碘酒、2%结晶紫、10%甲醛较为敏感
常用的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类药物不敏感,但是对唑类药物、氟胞嘧啶、两性霉素敏感
比较容易发生变异,人工培养基中多次传代或孵育过久可出现各种生理性状的改变
细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真菌病
浅部真菌感染
多与病原性真菌有关
深部真菌感染
多与机会致病性真菌有关
致病性
毒力和致病条件
荚膜
假菌丝
HSP90
与宿主细胞、血清蛋白结合使之功能改变
磷脂酶和蛋白酶
真菌病的常见类型
致病性真菌感染
多由外源性致病性真菌导致
比如球孢子菌、皮炎芽生菌、组织胞浆菌、马尔尼菲青霉菌
分为
深部感染
症状多不明显,但是可能导致全身性感染
浅部感染
传染性强
多有嗜角质性
机会致病性真菌感染
多由寄生于人体内部的正常菌群或者腐生性真菌所导致
一般在免疫力低下或者菌群失调时发生
比如接受放疗或化疗、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HIV感染/AIDS患者、免疫缺陷患者、糖尿病患者等
比如白假丝酵母菌、新型隐球菌、肺孢子菌、毛霉、曲霉等
真菌超敏反应性疾病
感染性超敏反应
IV
接触性超敏反应
I-IV
病原体主要有曲霉、青梅、镰刀菌等,表现为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荨麻疹、接触性皮炎等
真菌毒素中毒
真菌中毒
真菌毒素是由生长在农作物、食物或饲料上的真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组成的
人体食用这些有毒的食物可导致真菌中毒
霉甘蔗中毒
节菱孢菌等产生的3-硝基丙酸引起
脑是主要的靶器官
引起抽搐、昏迷等
蘑菇中毒
烹调不能破坏毒素
肝肾功能损伤,危及生命
真菌中毒与一般的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不同,真菌是在污染的粮食和食品中产生毒素,容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不具有传染性
真菌毒素与肿瘤
黄曲霉毒素B1
镰刀菌产生的T-2毒素可以诱发胰腺癌、胃癌等
免疫性
固有免疫
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
完整的皮肤黏膜
皮脂腺分泌的不饱和脂肪酸
儿童皮脂腺发育不够完善,因此容易得头癣、股癣
成人手掌和脚底缺乏皮脂腺,且出汗较多,湿度较高,因此容易得手足癣
正常菌群
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可导致白假丝酵母菌感染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并不一定能完全杀灭
适应性免疫
Th1介导的DTH在机体抗深部真菌感染中有重要作用
抗体的保护作用存在争议
真菌的检查方法
标本采集
浅部真菌感染一般取病变部位的皮屑、毛发、指甲、生殖道分泌物、耳垢等
皮肤癣菌应该取健康皮肤和病变区的交界处
深部真菌感染应该根据发病部位取痰液、脑脊液、胸水、腹水、淋巴结穿刺液、血液等
注意事项
采的标本量要足
血液和脑脊液至少5ML
胸水20ML
皮屑标本两块
活体组织两份
一份病理科检查,一份微生物培养
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污染杂菌,尤其是采集血液和脑脊液标本
立即送检,深部真菌标本最长不得超过2H
病原学检查
直接镜检
皮肤毛发先经过10%KOH微热,使得标本软化和透明,加盖玻片镜检
如果见到菌丝和孢子可以进行初步诊断
液体标本先经过离心以后取沉渣直接镜检或染色后镜检
如果见到卵圆形、大小不均、着色不匀、芽生孢子和假菌丝的革兰阳性细胞,可初步诊断为白假丝酵母菌
如果是新型隐球菌感染,取脑脊液做墨汁做负染色观察,见到有肥厚荚膜的酵母型菌体就可以确诊
分离培养
皮肤、毛发
70%乙醇或2%石炭酸浸泡2-3min杀死杂菌
接种于含有放线菌酮和抗生素的沙堡培养基中
做两份
一份25-28摄氏度
一份37摄氏度
大概1-2周,观察菌落特征,染色镜检
如果没有菌落,再继续培养2-4周
核酸检测
血清学检查
检测真菌抗原或抗体
真菌病的防治原则
尚无特异性的预防方法
皮肤癣菌感染
避免与患者污染的物品直接接触
保持鞋袜干燥
治疗可局部使用咪康唑霜剂等药物
严重时口服灰黄霉素、酮康唑、吗啉类(阿莫罗芬)和丙烯胺类(特比萘芬)药物
深部真菌感染
提高李免疫力
严格把握激素和抗生素的使用
目前治疗还缺乏理想的药物,治疗使用多烯类(两性霉素B及脂质制剂)、唑类、棘白菌素类药物
真菌学
真菌学总论
概念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主要特征
典型细胞核 , 完善细胞器
多为多细胞 , 少为单细胞
寄生或腐生方式生存
无性或有性繁殖
不是植物,无叶绿素,根、茎、叶
基本性状
形态
多细胞型真菌
组成
菌丝
营养菌丝
气生菌丝
生殖菌丝
孢子
有性孢子
无性孢子
真菌的繁殖体
区别细菌芽胞
真菌孢子
细菌芽胞
抵抗力
弱
强
数量
不限
一个
状态意义
繁殖
不是繁殖
例子
霉菌 ( 丝状菌 )
单细胞真菌
类型
酵母型真菌
新生隐球菌、白假丝酵母菌
类酵母型真菌
形态
圆形、卵圆形
繁殖
出芽
培养特性
最常用的培养
沙保弱培养基
营养要求不高
温度和酸碱度
25 ~ 28⁰C(丝状真菌)、 37⁰C (酵母型和类酵母型真菌)、 pH4.0 ~ 6.0
病原菌生长1 ~ 4 周
抵抗力与变异性
抵抗
干燥、阳光、紫外线、常用消毒剂
不耐热
真菌易发生变异
抗真菌药物
灰黄霉素、制霉菌素 B 、二性霉、酮康唑、氟康唑
对抗生素不敏感
菌落形态
酵母型菌落(单细胞真菌)
类酵母型菌落(单细胞真菌)
丝状菌落(多细胞真菌)
绒毛状、棉絮状、粉末状
真菌的繁殖方式
无性繁殖
病原性真菌
有性繁殖
子主题
致病性
致病性真菌感染(浅部、深部)
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
真菌超敏反应性疾病(哮喘、过敏性鼻炎)
真菌性中毒(毒蘑菇)
真菌毒素与肿瘤 ( 黄曲霉菌致癌物质)
免疫性
固有免疫
适应性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
微生物学检查法
直接镜检
分离培养
鉴别和鉴定
厚膜孢子形成实验
芽管形成实验
动物实验
防治原则
无特异性的相应疫苗
抗原性弱
皮肤癣菌感染
保持鞋袜清洁、干燥
避免与患者及其污染的物品直接接触
深部真菌感染
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真菌性食物中毒
严禁销售和食用发霉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