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是2009年1月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马歇尔·卢森堡 。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编辑于2022-05-19 16:02:00非暴力沟通
解决冲突的关键技巧
观察
观察正在发生的事,客观而清晰的表达出我们所观察到的结果。
观察是对客观发生的事情,用语言描述出来,如:他会经常来我这里。一周中,他至少要来五次
评论是我们自身把对他人的思想或者行为、愿望的推测当成一种唯一可能的结论,将一种预测或者评论当作事实。如:我发现你总是不愿意配合我工作,总说你不参加。
常用语:总是、经常、从不、每次、很少。
导致结果:言过其实,容易让他人产生逆反心理。
感到失望和恼火,是因为期待和事实不相符。与事实不相符,是因为不了解事实。
只有有效观察,才能够了解事实
感受
从心理学和自我防御机制来讲,不体会、不表达自己的感受,对于生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让内心感到安全,从而避免他人对自己的怀疑和攻击,也可以维护自己的权威和社会地位。
学会区分自我的感受和想法。
感受:内心真实情绪的反应,如:我很伤心
想法:自身的感觉,一般都是“我觉得”“我感觉”。如:我觉得我被抛弃了
倾听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背后隐藏的期望,然后将期望表达出来。
需要
情绪感受,最根本的原因是内心深处有某种需要没有被满足
感到恐惧,是因为我们需要安全感。感到愤怒,是需要理解和支持。感到悲伤,是需要他人的关怀和安慰。
了解自己的需要,并表达出来,说出自己的需要。
正确做法:我累了,需要休息一下。
错误做法:老子天天忙成狗,又要拖地又要洗衣服还要带孩子,累死累活,你他吗的啥也不干,就躺着。(抱怨,没有表达需求。)
感知他人的需求,确认他人的需要,才能够去满足他人。
面对他人的情绪和事务,通过体会到的感受,去需求感受背后内心深处的需要和动机,并判断哪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确认自己是否准确听取了他人的需求。
请求
请求应当具体而清楚
明确告诉对方,我希望他怎么做。
请求是正向而具体的,而不是反向的。
正向请求:我希望你每周末分一部分时间和我相处。
反向请求:我希望你不要忽视我
区分请求和命令
命令:提出的请求没有得到满足便对他人进行评判或指责,或通过让他人感到内疚来达到目的。
请求:表达愿望和请求的同时,兼顾对方的需要。
具体做法
充分体会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通过语言来感受对方真实的需要
观察和分析自己与他人的需要是否已经被真正感受到
倾听对方的请求
将自我的观察转化为具体的语言表达出来
情绪管理方法
观察并控制情绪
当负面情绪出现时,不要着急去发泄,而是提醒自己内心存在未被满足的需求
坦诚的表达
当情绪被他人所知道和了解时,自我情绪背后的需求也会被自然地提出。
即使在情绪无法控制的时候,也不要用指责和批判来表达
对他人进行批评和指责,间接表明了我们有需求尚未得到满足,才会错误的认为,只有批评和指责他人才能让他们付出行动,以满足我们的需求。
注重倾听
面对他人或自己的负面情绪时,专注于自身或他人的感受与需要。
如:他生气是因为他内心的什么需求未被满足,要去发现他的需求。
克服沟通的恐惧
使用一些不那么让人恐惧的媒介物,如短信、邮件、书面文件。
消除隔阂
隔阂产生的原因
因为交往双方都不愿意展现出真实的自我,从而引发彼此之间的各种猜测而出现的隔阂
由于误会而产生的隔阂
交往双方因一方损害了另一方的利益而产生的隔阂
解决方法
真诚相处,以心换心。
充分表达自己,专心倾听对方的意思
善意解释,宽容大度。
从善意的角度出发,对对方不友善的行为给予最大的宽容
诚恳道歉,以诚感人。
不管错在哪方,先学会示弱。示弱不是低三下四,而是温和。
充分表达自己
前提
丢掉批评和指责。
正确做法
先将自己内心真实感受和想法说出来,然后指出自己的需要是什么,而不是去责怪或者攻击对方
错误示范:你怎么回事,满脑子只有工作,从没想过我,和你工作去过呗。
正确示范:我希望你关心我,过去都是我主动问候你,很少见到你主动关心我。
表达不满的时候,只针对具体行为,不能以偏概全
错误示范:你总是这样!你从来都不负责任!
正确示范:说好晚上七点见,但你迟到了20分钟。
真诚得体
表达时态度平和
简单明了的表达
言简意赅、条理清晰
表达真诚
符合对方的风格
对方喜欢婉转就婉转的表达,对方喜欢开门见山就开门见山。注重对方的风格有助于了解对方厌恶的表达方式,从而有效避免因表达方式的差异而引起的反感
忠于自己的感觉和需要
当我们很生气、很愤怒的时候,要了解这种情绪出现的原因和背后的需求。告诉自己要允许这些感受的存在,寻找感受背后的需求,再将需求通过客观的语言传递给他人
直接表达愿望和需求
只要有必要,我们就应该有礼节、更重要的是直率的表达我们的想法和需求,除非对方是一个变态,否则真诚而直率的表达绝对不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错误示范:你从来都不关心我,你不理解我
正确示范:我想要你陪我。我感到非常累。
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要,向对方表达自己需要什么
错误示范:你凭什么这么对我。
正确示范:你坐我旁边陪陪我
注意语言方式,是诉说而不是命令。
充分合理的表达自己的愤怒
在沟通中如果有愤怒情绪初心,说明我们内心的某一处边界或者底线被突破了
发泄愤怒更需要明确而合理的方式,要有绝对的界限。
现实中,大部分人只一味地表达愤怒,认为引起愤怒的原因是他人的语言或者行为,而不是他们自己内心的感受和需要没有被满足。于是愤怒的表达就变成了对他人的直接指责和批判
引发愤怒的原因
感受到自己的利益被侵犯
受到挫折
如我希望得到他人尊重,却被对方轻视;希望获得肯定,却遭到否定和贬低
被在意的人忽略
对他人的成绩或者其他方面有所嫉妒
觉得自己被侵犯了
正确做法
首先,不压抑愤怒的情绪,而是感知愤怒情绪出现的原因,并分析情绪背后是哪一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其次,倾听自己的需要。感到愤怒的时候,要回归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将原因归咎为他人或外在因素。找到愤怒的根源,通过分析和判断来倾听内心哪些需要是最真实的
最后,承认自己的感受。直观的表达内心的愿望和需求。
热爱自己
学会培育对自己的爱
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
平和的管理自己的想法
正确的关注身体的提醒
不要使用负面词语来暗示自己。
解决内心冲突,看清自己的成长方向
我们身上所出现的所有痛苦、焦虑、悲伤等情绪,都是源于我们内心的冲突,而内心的冲突越大,情绪表现就会越强烈
致力于对自己的需要进行满足,而不是总纠结于冲突。我们将会变得更加自信和乐观。
接纳和理解自己行为的动机
列出表格
将生活中无聊且枯燥,又不得不去做的事写下来。
加上选择
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写出需求和动机
分析“选择做”的动机。
做出选择
探寻这些需求和动机哪些是可取的,哪些是必须要放弃的。在理解动机的基础上接纳这些行为。
感受到自己的表现并不完美的时候,实际上是因为自己的行为不能满足内心的要求。
学会自我宽恕
“异化沟通方式”,主要表现为道德绑架,还有比较和推卸责任
首先,意识到生命的不完美,并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和曾经的自己。
其次,真实的表达自己。
承认自己的恐惧
看清自我的需求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放下批评和内疚
敞开心灵去请求帮助
处理负面情绪的方式
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
接纳情绪,而不是抗拒
不逃避,不抗拒,接纳并发现其隐藏对自己的渴望和需求。
关注自己的需要
倾听的艺术
全身心倾听
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放下成见,不对倾诉者的想法进行反驳或者建议,只去体会他人的感受
反馈
正确的体会到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之后,需要给予对方反馈。让倾诉者意识到我已经准确的知道和明白了他的意图和需求。
如:“你很难过,是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充分体会他人的感受以及需要的基础上,通过疑问的形式,不带任何观点和立场的将对方的感受和需求表述出来。
及时的反馈还可以让信息接受者对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进行及时纠正
保持持续关注
有效的倾听可以帮助我们对他人进行良好的理解和接纳,在沟通中保持这样的心态,倾听对方的语言,体会他们语言背后的感受和需求,这是沟通的最佳法门
倾听不是简单的听,而是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感受和接纳对方。
一个人在寻找倾诉的对象的时候,他需要的不是对方的想法和建议,而是一个让他内心得到宣泄的出口,或者说一份理解和接纳。
在对方发脾气,甚至发出一些指责或者共计的话语时,倾听者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责备,而是把它当成对方的一种感受,并体会这些话语背后的情绪
切忌急于提供建议
专注于对方的表达,而不是评判
关注诉说者的感受和需求
适时的给予积极的反馈
避免无效沟通
最重要的就是不忽视对方的感受
建立倾听的基础:同理心
理解,而不是回应。
不费劲揣测,不以己度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谈话的方式
说话的艺术
有些人说话的时候,在不违背自己意愿的同时,也能够尊重他人。在面对别人无理的要求时,会礼貌的拒绝,既不伤害别人,也不影响自己,这是沟通的最高境界
用客观事实代替批评
错误示范:这事做的太不对了、你太难看了
正确示范:这件事我们可以这样做。
停止对他人的主观判断,不是只顾及到自己的感受
错误示范:你太自私了,从不顾及我的感受
正确示范:我做了饭,你却一口都没吃,我太难受了
找到“共鸣”的话题
若想扩宽自己的交际圈,成为说话高手,就要深入到人们的内心世界,谈论对方感兴趣的事情。如果只想让别人注意到自己,我们永远无法获得太多真心朋友
找到话题的方法,对方的发型、服饰、说话的声调和眼神都可以提供线索
选择最新的热点事件,将话题对准大家的兴奋点。这类话题一般都是大家爱谈、想谈又能谈的话题。
巧妙的借用对方的材料,借此引出话题。许多人之所以善于调动气氛,关键还是在于他擅长借助与对方有关的东西,来即兴引出话题,并且往往会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这类人思维敏捷,逻辑推理能力较强,能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
先提一些试探性的问题,略有了解后再有目的的进行交谈。制造与对方产生共鸣的机会。
直接询问对方的兴趣爱好,然后“循趣发问”。每个人对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总有说不完的话,以此作为切入点便可以快速拉进彼此的距离,使沟通更加顺利。
掌握好说话的语气
因人而异
恰当的驾驭说话时的语气,首先要做的就是因人而异,毕竟语气能够影响倾听者的心情和精神状态
因时而异
同样的一句话,不同时间说出来效果往往大相径庭。只有紧紧抓住时机,恰到好处的运用合适的语气,说出想要说的话,才能够产生良好的效果。
因地而异
注意场合。越大的场合,越要注意适当的提高音调,放慢语速,把握节奏,突出重点。越小的场合越要注意降低音调,密切连接词语的节奏,并把握好语势下降趋向,以达到最自然的状态
做任何事都不能一成不变,要灵活的展现自己,如此才能快速实现沟通的目的
称呼别人的原则
看对方的职业
看对方的身份
看说话的场合
看自己与对方的亲疏关系
表达愤怒的方式
伤害他人其实是对愤怒的肤浅表达
我们不能认为他人理应为我们的愤怒承担责任。
因他人的行为而产生愤怒情绪的时候,应该及时发泄出来,而不是内心的愤怒置之不理。
最需要做的是从各种角度深入挖掘愤怒的根源,看一看当我们愤怒时,内心到底是怎样想的,找到愤怒的根源,通过满足这个需求,消灭心中的怒火。
愤怒是对他人行为的解读
愤怒的来源
在脑海中如何评价对方
在脑海中如何评价自己
是否考虑过对方的需求
是否考虑到自身的需求
人们的选择决定了人们的愤怒感
怎么处理愤怒
寻找愤怒的根源
一方面是对需要的异化表达
一方面是对需求的悲剧表现
我们简单的评判他人的行为是错误的时候,便不会主动联系对方,而是加入更多防备。即使对方做了之前他被要求做的事,也不是出于对我们需要的理解,而是因为害怕或者内疚
意识到诱因并非是导致愤怒的原因
愤怒并不直接与人们的需求相连接,而是在暗示对方所做的事有不当之处
判断愤怒的诱因的步骤
感到愤怒时,可以将对方的行为看做是针对自己的拒绝。
直接关注自己的需求,这也是一种最能让自己的需求获得满足的方式
思考别人是因为何种需求才做了伤害你的事,这种对他人需求的理解,会很快熄灭人们内心的怒火。
找到促使愤怒的根源,即觉得对方的行为有错
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揭示为何对方所做的事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
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不是刻意压抑内心的愤怒,而是将其转化成一种感受
表明自己的需要,以及需要未得到满足时的心理状态
希望对方做些什么
面对指责时的反应
指责他人
认为别人一定要向自己认错,还要接受一定的惩罚
责怪自己
只想到自己的感受
只专注于自己的感受,不去分析别人为何会犯这个错,越是用心体会自己的感受,就越能留意到内心的情绪波动,也就变得越发敏感易怒
能够想到他人的感受
一个人不能总是将自己的怒气全都归结于他人身上,许多时候,主因或许还在于自己。
避免伤害
明确强制力在沟通中的真正作用
使用强制力的目的是保护自己和他人,而不是为了惩罚什么人,也不是为了评价对方的行为是对还是错
如:父母将孩子拉到一边是为了防止孩子被车辆撞倒,如果拉到一边再责骂他们,就是惩罚
不成熟的表现
无法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产生恶劣的后果
无法认识到满足自身的需求并不是通过惩罚他人来获得
错误的相信自己有权去惩罚或者伤害他人,认为对方是恶有恶报
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幻觉,如听到某人叫他去伤害别人
在不成熟的状态下,人们通常会做一些错误的事,需要有人能够使用强制力来帮助他们,在和平的状态下进行交流,克制内心的负面情绪,用爱和理解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人们希望通过惩罚让犯错者意识到这样三点
自己有很大过错
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
一定要及时改变自己的行为
但惩罚不仅增强了对方的敌意和抵触心,还会使双方的关系变得更加冷淡
常见的惩罚方式
体罚
常发生于家长和孩子之间
体罚会让孩子形成一种更加错误的认识,会让他们认为只有武力才能解决所有问题,那些被体罚过的孩子,长大后或许会比没被体罚过的孩子更加暴力和血腥
对体罚产生恐惧感的孩子,会难以体会到父母的爱。孩子会认为父母之所以体罚他们,并不是为了教育他们,而是根本不爱他们。他们会与父母产生隔阂,长大后或许会变的更加冷漠,甚至会影响到他们对自己孩子的态度。
体罚孩子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如果让孩子认为只有暴力能够解决问题,那么他们可能会认为,暴力来解决冲突的效果会更好
指责
指责,通常会让犯错的人更加烦躁和激动,甚至会伤害到指责他的那个人。
指责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并没有站在犯错者的角度去思考他为什么会那样做
与其指责,不如换位思考,让他们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避免他们再次犯错
一个被理解的人会瞬间有找到知己的感觉,也更容易将自己内心的话都倾吐给对方。倾听者就可以对症下药。
否定
长期否定的环境下,易产生焦虑、幻觉甚至是暴躁的情绪,从而慢慢失常。
惩罚方式只会产生负面效果,慎用。
惩罚会让人付出代价
人为了避免受到惩罚而去做事情的时候,可能会忽视掉事情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一个人所做的事情,一定要是心甘情愿的,而不是为了逃避责任。
惩罚会让人产生逆反心理
正确沟通,从而避免伤害
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会产生各种矛盾和误解,就是因为不能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总要求对方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却没有想过这样的要求是否带有强迫性,是否会让人心甘情愿。而且即便对方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了,那么我们的目的是达到了可是对方却被迫违背了自己的意愿。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应该是平等的,谁都不能强迫谁去做不喜欢做的事情。
了解对方的需求是正确沟通的前提,必须先了解对方心里想什么,有哪些需要,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交流,以免伤害到对方。
平等是双方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基础。
不对等的关系会让一个人丧失自主权,自主权一旦丧失,就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愿,觉得自己出于被动状态,沟通就无法有效的进行下去
容易让人受伤的沟通方式
用自己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他人
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揣测某个人是否道德,因为你的,未必就是对的
人们从小就学会了以貌似客观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遇到讨厌的人,或者无法理解的事,就会觉得是对方的过错。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用自己的道德标准来评价被人,将责任归咎于对方
与他人进行比较
“比较”通常会蒙蔽我们对人对己的爱意。
回避责任
人们对自己的一切行为都负有责任。有人却总会用“不得不”“你让我”来推卸责任
我们所看到的悲剧,并非是世界上反抗的人增多了,而是唯命是从的人越来越多了。人类一旦认为自己不再是生活的主人,那么社会就会变得很危险
强人所难
人们对他人的要求往往暗藏着威胁,似乎是在告诉他们,如果不配合,就会受到惩罚。大多数人使用的语言更倾向于命令,而不是鼓励或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
这种沟通方式会让人们通过教育来控制天性,导致人们怀疑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是否有存在的必要。
强人所难的方式,只会让对方心里充满抵触,而不会让他们真心实意的接受你的要求,即便他们答应了你的要求,也是出于迫不得已。因此,不要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否则就只会让他们变成木偶,或者对你充满仇视。
慎作评论
任何时候都不要轻易妄下断言
一个人的过去,并不能代表他的现在和将来。很多时候,变化是在一瞬间。我们不要轻易妄下断言,认定某个人一生只会是什么样子,这是极其不明智的想法。
不要随意去指责别人
立场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的两个人,很难理解到对方的感受。因此,我们要善于站在别人的角度上看待问题,从内心真正的理解别人。
当不知道别人经历了什么的时候,不要随意的指责别人。别人的生活里发生了什么,正在经历什么,我们所能看见的和听见的,或许只是表象而已。
我们在指责别人的时候,往往是因为自己站错了位置。在面对一件事的时候,只看到了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别人的利益,所以才固执的坚信自己才是最正确的,别人都是错的。如果能够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多想一想,结果可能就会大不一样。
不带道德评判的沟通
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标准,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我们的存在息息相关,也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场所。
道德评判就是将自己的标准介入到他人的价值观念当中,并试图用道德的外衣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评判,这是沟通中隐蔽的精神暴力来源。
每个人生活中周围都有一批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人群,拿着自己制定的标尺,不断丈量身边的每个人,一旦有谁的行为不符合他们的价值观,这些就被看成是不道德的
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中,错误的认知概念被评为人际交往中最大的障碍,其中有一条就是“度人之心”
人们自以为知道他人的想法,并错误的将自己的价值标准和观念应用于他人的行为衡量当中,把自己所知道的定位准则,并认为这些准则都是准确无误的。
如:“这么做是不对的”“他一定是这样想的。”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正直的,如果遇到私利明显的企图,我们不去阻止,那么就会感到内疚和自责。但是我们忽略了最重要的问题--动机的本身是否是我们所看到的那样是无法去证实的,对人的质疑与揭露,无益于事情的解决,反而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冲突。另外,利己性是人类的共性,在不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最大化的追求自己的利益是无可厚非的
不要做道德的卫士,更不要随意对他人进行道德评判,因为我们不了解客观事实,更多的只是自以为是。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而且价值判断不等同于道德标准。我们可以说出自己的价值观念,但不要以此去评判他人。
过度说教,沟通无效
说教最明显的表现形式就是一方企图通过自己的言行来教育他人,让对方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去行事。
对于说教者而言,他的思维往往是:我一定是对的,如果他的语言和行为与我的观念相冲突,他一定是他的问题,通过我的说教,他应该产生共鸣,然后按照我说的去做。
生活中,每一个个体都在成长中形成了强烈的自我认同。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自我认同感的来源大多数是从人际间的沟通,一个人即使是倾听者,他内心依然有着高于外界的自我认同感。
在这种前提下,当我们听到一种观点或者理论高于自己所认知的层面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敬佩和同理心。如果我们反复地去听,所接收的信息也是对方在不断地强调我们是错误的,他是对的,我们是不完美的,他是完美的,那么最终,我们的内心就会产生强烈的反抗。
说教必然会导致沟通的失效。作为一种过度的评论,说教是以肯定自己、否定他人为目标的沟通。
说教与其说是在教育他人,不如说是在宣泄自己的情绪
当我们随意的对他人进行评论和说教的时候,却往往忽视了被说教者的感受和需求,如果我们的标准对他人没有任何的帮助,甚至是一种伤害,他们为什么要按照我们的标准去做呢?
如何避免说教
不忽视对方的感受,要做到通情达理,尊重和理解对方
懂得换位思考,并不仅仅是指与他人进行心理和立场换位,更重要的是价值观的换位,站在对方的价值立场上,去思考他的需求和我们的标准之间的差异,再去交流
认真倾听,以兼顾他人与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为前提进行互动与交流,尽力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说教。
提出请求
如何向他人提出具体的请求
清晰明确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怎么做,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如果总是含糊不清,别人就很难弄明白我们到底想要他们做什么。
怎样充分了解他人的反应
我们所关心的内容
对方此时的感受
可以直接问“我的请求,你是怎么想的?”等对方给出答案,可以接着问。
向一个人请求帮助的时候,一定要弄清楚他心里的感受以及产生感受的原因
对方正在想什么
请求者在提出自己的请求后,应该给予对方时间考虑是否接受这个请求。为了增加对方提供援助的砝码,请求者必须在语言上给予一定的引导,引出潜藏在被请求者内心的真实想法。了解了他们内心的想法,便可以对症下药,通过沟通,让他们答应自己的请求
对方是否愿意接受我们的请求
在集体讨论中提出请求
在集体中提出请求,要以针见血,直接说出需要帮助的内容,而不是高谈阔论
请求反馈
叙述者在向倾听者表达需求或感受后,能相对方提出请求反馈,主动表达倾听者对叙述者意思的理解。如果倾听者已经准确领会了意思,那么叙述者就可以放心地让倾听者做想要他做的事。反之,若倾听者理解不到位,请求反馈正好可以让叙述者有机会纠正倾听者的想法
提出反馈的时机
对方对自己所说的话并没有完全理解时,需要向对方确认。即便是确定对方已经完全明白,依然可以通过请求反馈,作进一步保证
对方完全误解了自己所说的话时,更要提出请求反馈
明确谈话目的
我们在和别人说话时,都是希望能够得到回应,只是有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种需求。我们所期望的这种回应,或许只是想要得到他人的理解,也或许只是期待对方的如实反馈,更多的时候,还是希望对方能够用实际行动来表达
明确谈话目的,表达清晰,不能模棱两可的表达,让对方去猜
表达感激
表达感激的方式
想要感谢的原因
对方做的事改善了我的生活
我的哪方面需求得到了满足
心情如何
“谢谢你借给我一支笔”“谢谢你让我成长,让我学到了很多”
如何优雅的接受感激
接受感激时,自己的心理
自我膨胀,这是一种变相的骄傲
假谦虚,否定别人对自己的欣赏,心里不相信别人是真心在表达谢意
做人不要那么谦虚,因为其实你没有多么伟大,敞开心扉去接受别人的赞美
适时表达感激,不留遗憾
虽然语言有局限性,但要相信,任何一件事即便做的再不怎么好,只要值得去做,就要勇敢的付出行动
及时表达感谢,让人生少一些遗憾
感恩的重要性
能改善人际关系,让自己更加快乐
懂得感恩的人,心态一定是积极的。在遇到困难时不会选择逃避,而是懂的用恰当的方式解决困难,这样的人也更容易得到他人的认可。
做人不要总想着自己付出了多少,而是要记住从别人那里得到了多少,否则就会永远生活在愤懑和不甘中。
学会感恩,将帮助我们消除内心的负面情绪,有利于事业和家庭,更有助于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