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专升本新闻类
这是一篇关于专升本新闻类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二节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
编辑于2022-05-20 00:00:13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第二节 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
一、传播者与大众传媒
1、大众传媒的特点
①地位稳固。
②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
③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
二、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
1、艾兹奥尼把组织分为三大类:强制性组织,如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等,为实现组织目标通常采用强制性手段。功利性组织,从事物质商品生产或流通,通常以金钱或物质报酬以及法律合同等为实现组织目标的主要手段,其典型是企业或公司组织。规范性组织,如宗教组织教育机构或科学团体的主要手段是宣传、传授或讨论,社会成员的参与具有自发性。 麦奎尔认为,除了在极权主义制度以外,传媒组织属于功利要素和规范要素的混合形态。
2、制约和影响传媒组织活动的因素:经营目标、宣传目标、公共性和公益性。
3、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
传媒的经济收益:广告收益,产品的销售收益。
传媒的市场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广告主和作为消费者的广大受众。
4、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
1.大众传媒在从事市场和经营活动的同时,还具有重要的非经济收益目标,包括宣传某种思想,灌输某种意识形态,提倡某种信念,行使某种权利或社会影响力,即宣传目标。
2.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主要通过两种活动得到实现,一是言论活动,二是报道活动。前者具有直接的宣传功能,传媒组织可以通过社论评论等形式,直接宣传某种思想,提倡某种观念或对重要的社会事件和问题表明的立场和态度。后者具有间接的宣传功能,其主要做法是在新闻或信息的选择加工和刊载过程中贯彻传媒的意图和方针,获得潜移默化的宣传效果
三、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一)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
1、“把关人”这个概念最早是卢因提出的。
名解
“把关人”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卢因提出,指那些在新闻媒介系统中居于决断性的关键位置,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人或组织。其中,这种对信息的过滤和加工的过程就是“把关”。
2、怀特将把关人引进新闻研究领域,提出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模式。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这道“关口”传达到受众那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不足:没有意识到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而认为它主要是新闻编辑,基于个人主观判断的取舍选择活动,并且只强调了编辑的把关人作用。实际上传媒内部存在着一系列把关环节,把关是一种有组织的活动。同时,模式只是对新闻信息的取舍选择过程的一种简单概括,他指出了经过大众传媒这道关口,某些新闻得到入选某些新闻遭到舍弃这一事实,但并没有说明哪些新闻会得到入选或遭到舍弃,而正是后面这个问题才涉及到把关过程的实质。
(二)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
1、新闻信息的本质属性:真实性,及时性和新意。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标准。
2、盖尔顿和鲁治:对新闻的选择和加工发生重要影响的要素。 ①时间跨度。②强度或阈限价值。③明晰性。④文化接近性。⑤预期性。⑥出乎意料性。⑦连续性。⑧综合性。⑨社会文化价值。
3、新闻筛选作业依据三个基本前提:
①附加性前提
②补偿性前提
③排除性前提
(三)“把关”过程的实质。
1、大众传媒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或“把关”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应仅止于新闻价值或新闻要素分析,而是应该把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因素考虑在内:
①大众传媒的新闻或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依据传媒的一定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
②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要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
③传媒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其中虽有记者编辑个人的活动,但在媒介内部控制机构的作用下,个人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第一节 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
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1、麦克卢汉:《机械的新娘》《古登堡群英》《理解媒介: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地球村》。观点:“媒介即讯息”“媒介:人的延伸”和“热媒介与冷媒介”
一.媒介即讯息
1.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2.麦克卢汉的媒介概念是广义的,它不仅指语言文字、印刷物、电信和广播电视,而且包括各种交通运输工具在内。
3.麦克卢汉是把媒介作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变化的决定因素来看待的。
4、地球村:广播、电视、卫星等传播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传遍全球,世界变成了一个村落,即所谓的地球村。
地球村是一种关于因媒介技术发展而带来的社会行为的改变的观念。
二.媒介:人的延伸
1.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和器官的拓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说明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统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
三.“热媒介”和“冷媒介”
1.热媒介和冷媒介。对这两种媒介的分类标准,麦克卢汉未进行明确界定,人们只能推测。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运动”,如照片,书籍,报刊,广播,无声电影。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如漫画、有声电影、电视。
四.麦克卢汉媒介理念的意义与局限性
1.意义:开拓了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媒介即人类的延伸”对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关于“地球村”的预言符合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 麦克卢汉是技术自然主义者,理论带有极端性和片面性: ①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 ②理论中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成了完全受到自己所发明的媒介技术或工具主宰的对象。 ③理论的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并由此发出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
二、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
(一)“电视人”和“容器人”的概念
1、林雄二郎在《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中,将印刷媒介环境和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提出“电视人”的概念。
2、电视人指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意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这一点,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银幕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
3、中野收:容器人 在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内部,因为他们互相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容器人注重自我意识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而现代社会中忽起忽落,变幻不定的各种流行和大众现象,正是“容器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具体写照。
4、电视人和容器人是建立在对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的批判的基础上的。
5、媒介依存症的特点:
①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
②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
③满足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
④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
三、新媒介的发展趋势及其冲击
(一)新媒介的特点与性质
1、新媒介技术发展趋势:
①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增强,增加传受双方的互动性。
②多媒体化和媒介功能的融合,提高传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③媒介资源的丰富化,为更多的社会成员、群体和组织成为能动的传播者提供的基础条件。
④信息传播的全球化,使人们认识、判断和行为受到更多变量的影响。
(二)防止幼稚的“电子乌托邦”思想
1、电子乌托邦: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
2、P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