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专升本新闻
这是一篇关于专升本新闻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四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沟理论、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编辑于2022-05-20 00:01:57第十二章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第四节 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沟理论
一、“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
1、60年代的美国政府推出一个补充教育计划,制作了一部题为《塞萨米大街》(《芝麻街》)的儿童启蒙教育电视系列片。利用普及率已经很高的电视媒介来缓解贫富儿童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2、蒂奇诺: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低者更快的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二、“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
(一)“知沟”假说
1、除了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的因素之外,造成知沟扩大的原因还包括:
①传播技能上的差异——获得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的知识,只需要一定程度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②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知识储存越多,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越快。
③社交范围的差异——社交范围越广,人际交流越活跃,获得知识的过程越能加速。
④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生活的水准、层次与媒介的内容越接近,对媒介的接触和利用程度越高。
⑤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传播有一定深度的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知识的媒介,主要是印刷媒体,其受众主要集中于高学历阶层。
(二)“上限”效果假说
1、知沟假说的反命题——上限效果假说 艾蒂玛和克莱因于1977年提出
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饱和点)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越快,其“上限”到来的也就越早;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追上前者。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的结果,不是带来社会“知沟”的扩大,而是它的缩小。
2、“上限效果”假说的依据:
①信息源的性质决定的“上限”。大众传播传达的不是“高、精、尖” 的知识,而是某一范围某种程度的“一般”知识,无论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不可能从大众传播中得到超出这个程度或范围的知识。
②受众本身具有的“上限”。社会经济地位高者,在感觉到自己的某种知识已经充足的时候,就会自动减慢或停止对这种知识的追求。
③现有知识已经达到“上限”。如果受众个人的知识程度已经高于大众传播的内容,他们便不会再通过大众传播去寻求知识。
3、评价:“上限”在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过程中是存在的,但在人的一生追求知识的总过程中,这个“上限”是否存在是个疑问。因为,尽管个人对特定知识追求,在一定阶段上就会出现饱和或知识量增加的停顿,然而与此同时,他们也就会开始对新知识的追求过程,这一过程的结果必然带来知识总量的增加。此外,考虑到知识的老化和更新的因素,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即使后来在某个“上限”赶上了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这种知识的实际价值也早已大大打了折扣。因此,认为通过大众传播的“知识平均化”效果是可以消除社会“知沟”,实现普遍社会平等的观点是幼稚的。
(三)“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及其意义
“知沟”理论以及它的反命题“上限效果”假说的提出,反映了人们对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问题的重视。在信息社会中信息就是财富,知识就是力量,他们还是带来新的财富的手段。因此,信息社会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如何防止和解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的两极分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新的社会矛盾。
2、“知沟”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也是“信息沟”。信息沟理论的观点:
①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将带来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通量和接触量的增大,对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如此
②新技术的采用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均等,现有信息水平较高或信息能力较强的人,能够比较弱的人,获得更多的知识。
③电脑等机器的信息处理和积蓄能力比人强大得多,既有的信息丰裕阶层通过早期采用和熟练使用这些先进机器能够比其他人更拥有信息优势。
④新媒介技术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其趋势更可能是“老沟”未能填平,“新沟”不断出现。
3、缩小信息沟或知沟的对策
①“硬件”方面:对不发达地区或低收入阶层制定特殊的扶持政策,例如对一定收入以下的家庭或地区实行价格优惠,以推进硬件在全社会的普及程度。
②“软件”方面: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媒介使用能力”。仅有了硬件的普及还不够,由于新媒介的使用伴随着一定知识和技能,如果不进行使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或教育,缩小社会“知沟”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
李普曼: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密切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二是传播媒介有选择地提示的“象征现实”(拟态环境),三是人们在自己头脑中描绘的关于“外部世界图像”,即“主观现实”。
一、“培养”理论的起源和背景
1、 培养理论(培养分析、教化分析、涵化分析) 格伯纳认为,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他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
二、“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
1、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和社会的各种事物、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要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通的基准,社会生活才能实现协调。
2、提供这种共识是社会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传统社会,这一功能是由教育和宗教来承担。大众传播通过象征性事物的选择、加工、记录和传达活动,向人们提供关于外部世界及其变化的信息,用作为社会成员认识、判断和行动的基础。格伯纳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现代社会的“故事讲解员”,而且是缓和社会各异质部分的矛盾与冲突的“熔炉”,还是维护现存制度的“文化武器”。大众传播在形成现代社会的共识方面,已远远超过传统社会中教育和宗教的作用。
评价:培养分析一方面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共识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又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以及传媒的一些倾向所带来的社会后果。其重要的目的是揭示大众传播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和意识形态服务的本质,观点包含着对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现状的批判态度和改革志向
三、文化指标研究
1、制度分析
2、讯息系统分析
3、培养分析
第二节 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
1、诺依曼:“沉默的螺旋”
2、“沉默的螺旋”假说的命题:
①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人作为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这是人的“社会天性”。为了防止因孤立而受到社会惩罚,个人在表明自己的观点之际,首先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时,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的表明自己的观点。但发觉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人会趋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
②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最终形成,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另一方越来越沉默的螺旋式过程
③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的“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在现代社会人们判断意见环境的主要信息源泉有两个,一是所处的社会群体,二是大众传播,大众传播的影响优势尤其强大。
④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一)共鸣效果:多数传媒的报道内容具有高度的类似性。(二)累积效果:同类信息的传达活动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和重复性。(三)遍在效果:媒介.信息的抵达范围具有空前的广泛性。
3、诺伊曼通过“沉默的螺旋”理论,重新揭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
4、“沉默的螺旋”假说的要点:
①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②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做“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
③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散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5、舆论的双重定义:
1、围绕争论性问题,在没有孤立危险的前提下,可以公开表明意见
2、为了使自己不陷入孤立而必须公开表明的意见。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1、“沉默的螺旋”是一种大众传播和社会舆论的关系理论,这个理论在两个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一是舆论观,二是效果观。
2、舆论在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理解:
①政治哲学:把舆论看作是“公意”,是“共同体”的最高意志,是民主政治的基础,以卢梭为代表。
②社会学:认为舆论不是个人意见的简单结合,而是社会互动的有机整体,以库利为代表。
③行为科学:把舆论看作是个人意见的简单相加,其中多数意见是“舆论”,这种观点较多体现在现代舆论调查或“民意检测”之中。
④社会心理学:把舆论看作是社会控制的机制,认为舆论未必是事实上的多数意见,但至少是表面上的或人们感觉中的“多数”或“优势”意见, 他通过人们的从众心理来制约个人的行为,因而起着社会控制的作用。诺伊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是代表观点。
3、“沉默的螺旋”强调的是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舆论在双重意义上是“我们的社会皮肤”:他是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他又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就像作为“容器”的皮肤一样,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
4、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这里反映的强大影响已经不止于认知阶段,而是包括了“认知—判断意见—行动”的全过程
5、沉默的螺旋假说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传播媒介提示的意见环境未必是社会上意见分布状况的如实反映,而一般社会成员对这种分布又处于“多元无知”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传播提示和强调的即便是少数人的意见,也会被人们当作“多数意见”来认知,其结果也会引起沉默的螺旋过程的始动,在传播影响所及的范围内,引起人们判断和行动上的连锁反应。即传播媒介具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
三、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
1、“沉默的螺旋”假说的不同见解。
①假说中强调的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不应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应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②多数意见的压力,以及对它的抵制力依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应有程度上的不同。
③”多数意见“社会压力的强弱,受到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
④再说明舆论的形成过程之际,极力强调多数或优势意见的压力,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的作用。
2、意义
①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这正是传统的舆论学所忽略的一个重要版面。
②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地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假说中对传播媒介的“赋予地位”功能、大众传播的公开性和普遍性、报道内容的类似性和积累性以及由此带来的“选择性接触”的困难性所作的分析,对重新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第一节 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就物理视野和活动范围有限的一般人而言,这种关于当前大事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和判断,通常来自于大众传播,大众传媒不仅是重要的信息源,而且还是重要的影响源。
一、“议程设置功能”的理论概念及其特点
1、麦库姆斯和肖,1972年发表《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2、麦库姆斯和肖发现,在选民对当前重要问题的判断与大众传媒反复报道和强调的问题之间,存在高度的对立关系。大众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就越高。 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
①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方面,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着眼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认知层面上的表达效果,只对“思考对象”的影响,即以告诉人们“想什么”的方式,来把他们的关心和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问题上。
②“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考察的是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③ 议程设置功能的理论暗示, 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
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与问题
1、意义及不足:
①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利影响,对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作用。
②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中所包含的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把西方主流传播学长期以来力图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重新摆在了人们面前。
③不足: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媒介的议程设置虽然效果强大,但不能绝对化。
三、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
1、知觉模式
2、显著性模式
3、优先顺序模式
四、不同类型的“议题”研究 韦弗
个人议题、谈话议题、共公议题
五、影响和限制报道内容取舍的三个因素
1、时空因素
2、媒介办报宗旨和价值倾向
3、社会文化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