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通心理学第七章思维
普通心理学第七章思维,导图汇总了知识点有思维概述、思维概念、推理、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表象、想象等。
编辑于2022-05-21 17:34:41第七章 思维
思维概述
思维的含义
思维是借助于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主要表现在推理、问题解决和决策的活动中。
思维的特征
概括性
是所有特征的前提,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概括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思维的水平。 (举例:农民伯伯总结出“早霞不出门,晚霞出千里”。)
间接性
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举例:医生通过临床症状诊断疾病;人们虽然没有真正搞清楚宇宙形成的奥秘,但人们可以根据宇宙中存在的种种现象以及相关的知识经验来推测它的形成。)
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这就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 (举例:人们过去认为世界上最小的物质是原子,后来发现原子还可以分为质子、中子等;在从事科学研究、探索世界的奥秘时,人们需要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建、改组和更新。)
思维的种类
(1)按照思维任务的性质、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分类
①直观动作思维
直观动作思维的任务具有直观的形式,又要依赖于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又叫实践思维,是 3 岁之前的主要思维方式。
②形象思维
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来进行思维,3-6 岁的主要思维方式。
③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面临的是理论性质的任务,又要依赖于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多出现在 6 岁以后。
(2)根据解决问题时凭借的知识的性质进行分类
①经验思维
②理论思维
理论思维是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解决某个问题的思维活动。
(3)根据思维的表现方式进行分类
①直觉思维
人们在面临新问题、新事物和现象时,能迅速理解并做出判断的思维活动。 (比如警察在嘈杂的人群中辨别出罪犯;科学家对某些偶然出现的现象,提出猜想或假说等。)
②分析思维
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逐步推导而得到合理结论的思维叫分析思维,也叫逻辑思维。
(4)根据思维的方向进行分类
①辐合思维
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也就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②发散思维
是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大量、独特的新思想,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成分。
(5)根据思维是否有创造性进行分类
①常规思维
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
②创造性思维
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和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级形式。
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就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具体而言,分为四大过程:
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
综合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的思维过程。
比较与归类
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的思维过程。
分类是在头脑中根据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
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使之普遍化的思维过程。
具体化与体系化
具体化是指在头脑里把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概念、原理与理论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也就是用一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用理论指导实际活动的过程。
体系化是指在头脑里把学到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按一定程序组成层次分明的整体系统的过程。
概念
概念的含义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
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也就是概念所包括的范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是相反的关系。内涵越深,即它包含的本质属性越多,它的外延就越窄;内涵越浅,即包含的本质属性越少,它的外延就越广。
概念是用词来表达、巩固和记载的,但词并不等于概念,例如虚词并不表达概念,同一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词来表达,同一词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概念的结构理论
层次网络模型
柯林斯等人提出,概念都以结点的形式储存在概念的网络中,各类的概念按照逻辑上的上下级关系组成概念的网络,概念之间的关系用连线来表示。层次越高的概念抽象概括的水平越高,一个结点上反映的是事物的属性,每个节点上储存的是概念的独有特征。
扩散激活模型
柯林斯等人提出,认为概念的结构也是一个网络模型,但不是根据概念上的层次结构,而是以概念之间的语义联系强度或语义相似性为基础将概念组成一个网络的。在概念网络中,连线的长短表示概念联系的紧密程度,连线越短,概念间的联系越紧密。
特征表理论
波纳等人提出,认为概念的结构由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和特异性特征构成。 定义性特征即概念的本质,特异性特征则描述功能。该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人工概念的研究,却难以解释某些自然概念。
原型模型理论
茹什等人提出,概念是由原型和原型加上其特征,并由相似性的单元组成的。原型是指范畴中最能代表该范畴的典型的成员,概念由原型来表征。
概念的种类
(1)根据概念所包含的属性的抽象和概括程度分为:
①具体概念
具体概念是按事物的指认属性形成的概念,或者说是事物的现状(圆的、长的等)形成的概念。
②抽象概念
抽象概念是按照事物的内在、本质属性(性质、用途等)形成的概念。
(2)根据概念反映事物属性的数量及其相互关系可以分为:
① 合取概念
合取概念是根据一类事物中单个或多个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的属性形成的概念,如“毛笔”就是由“用毛制作”和“书写工具”这两个不可分割的属性组成的概念,这个概念就是合取概念。
②析取概念
析取概念是根据不同标准,把单个或多个属性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概念。(如“好学生”就是把“学习努力”、“成绩优秀”、“热爱集体”、“乐于助人”等属性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概念。)这个概念中可以包含一个、两个或多个属性。
③关系概念
关系概念是根据事物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概念,如高低、大小等概念。
(3)根据概念形成的自然性可以分为:
①自然概念
自然概念是按照事物自身的特点而形成的概念,如鸟、水、文化、发展等等概念。
②人工概念
人工概念是在实验室里,为研究人的思维,模拟自然概念形成过程而人为制造出来的概念。 布鲁纳等人对此研究最有代表性。布鲁纳通过图片选取探讨概念形成的过程。实验设计了 81 张图片,图片上的属性有 4 种:图形、图数、颜色、边线。由这些属性的不同组合,可以构成许多不同的概念
概念的形成
概念形成的含义
概念形成是指个体发现概念所包含的本质属性的过程。
概念形成的理论
共同要素说
赫尔提出了概念形成的共同要素说。该理论假定概念是一组特征,形成概念就是从样例中抽取有关属性或特征规则。抽取的特征可以是一组定义性属性,或一组足以定义概念的特征。赫尔认为,概念的形成是将一类概念的共同特征抽取出来,并对他们做出反应的过程。
假设检验说
布鲁纳等人的假设检验说认为,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不断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被试根据对实验材料的分析、综合与主试提供的反馈,提出了种种假设,当某种假设被证明是正确的,概念也就形成了。
样例学习说
茹什对假设检验说提出了质疑。因为,假设检验说建立在人工概念研究的基础上,不适宜解释自然概念。 茹什认为,自然概念的形成以样例学习为主,即在掌握自然概念时,不是掌握它的一个或几个本质特征,而是对概念样例的记忆。人们通过把某一样例与原型进行匹配而形成概念。
内隐学习说
内隐学习说认为,一些抽象概念的复杂结构是在无意识的内隐学习中获得的,即概念的形成是内隐学习的结果。里伯等人的实验说明,当刺激结构高度复杂时,采用比较被动的、无意识的学习方式可能更有效。里伯认为,一些抽象概念的复杂结构就是在这种无意识的内隐学习中获得的。
概念的掌握
概念的掌握就是概念学习,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可以由学习者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这种获得概念的方式叫概念形成。也可以用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呈现,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理解新概念,这种获得概念的方式叫概念同化。
推理
推理的含义
推理是指从具体事物或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或者根据一般原理推出新结论的思维活动。 前者叫归纳推理,它本质上就是概念的形成;后者叫演绎推理,它本质上属于问题解决的范畴。
推理的种类
归纳推理,从特殊性归纳出普遍性,类似于概念形成;
演绎推理,从普遍性演绎出特殊性,类似于问题解决。其中,演绎推理又分为:
①三段论推理
是由两个假定真实的前提与一个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这两个前提的结论所组成。(如:所有的 A 都是 B,所有的 B 都是 C,则所有的 A 都是 C。)
②线性推理
又叫关系推理,是指所给予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关系是可传递性的。(如 A 在 B 左边,B 在 C 左边,那么,A 就在 C 的左边。)
③条件推理
是指人们利用条件性的命题来进行的推理。如“如果明天下雨球赛就停止”。在检验规则或假设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倾向于证实这种规则或假设,而很少去证伪它们,这种倾向叫证实倾向。
沃森的“四卡片作业实验”证明了条件推理中有“证实倾向”的现象。 证明真伪:若卡片的一面是元音字母,则另一面为偶数。结果发现,只有约 4% 的人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即认为应该翻看卡片“E”和“7”。46%的被试认为应该翻看卡片“E”和“4”,33%的被试认为应该翻看卡片“E”。
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的含义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问题解决就是对问题空间进行搜索,以找到一条从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通路。
所谓问题空间,是指问题解决者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的一切可能的认识状态,包括对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认识,以及如何由初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的认识等。
问题的种类
根据在问题解决时,解题者具有的相关知识的多少,问题又分为语义丰富的问题和语义贫乏的问题
如果解题者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很多相关的知识,这种问题被称为语义丰富的问题。(例如,物理学家解决物理学方面问题,这种问题对他们来说为语义丰富的问题。)
如果解题者对要解决的问题没有相关的经验,这种问题被称为语义贫乏的问题。(例如,初学物理的人解决物理学的问题,这种问题对于他们来说为语义贫乏的问题。)
界定清晰的问题和界定模糊的问题(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
结构良好问题是指其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以及操作都是具体明确的,(如,如何根据已知条件解应用题;)
结构不良问题指问题本身没有明确的结构或者解决途径,(如怎样写好一篇论文。)
根据问题解决者是否具有对手可分为对抗性问题和非对抗性问题。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按照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分析,它包含着 4 个连续的阶段:
(1)发现问题
其中发现问题为关键阶段。
(2)分析问题
(3)提出假设
(4)验证假设
问题解决的策略
问题解决的策略包括算法策略和启发式策略两类:
算法策略
算法策略是把所有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都一一加以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答案的策略。
启发式策略
启发式策略是运用已有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只做少量的搜索就能达到问题解决的策略
①手段—目的分析
把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的策略。它的基本步骤是:
Eg:家→加油站→学校
汉诺塔问题:要求被试将圆盘移到柱 3 上,且仍保持原来放置的大小顺序。移动的条件是每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大盘不能放在小盘上,在移动时可利用柱 2。 手段--目的分析法是一种不断减少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别而逐步前进的策略。但有时,人们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暂时增大目标状态与初始状态的差异,以便最终达到目标。
比较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提出第一个子目标
找出完成第一个子目标的方法或操作
实现子目标
提出新的子目标,如此循环往复,直至问题的解决
②逆向搜索
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举例:几何问题的反证法。)
③爬山法
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但是该方法的缺点就是容易把较佳的方案当成最好的方案;(举例:确定新药的有效药剂量,可采用爬山法对药剂量由低到高逐渐尝试,找到有效的药剂量。)
④选择性搜索
选择性搜索是在解决问题时,根据已知的信息和某些有关规则,选择问题解决的突破口,并从突破中获得更多信息,以便进一步搜索直到解决问题。选择性搜索在解决问题时是一种很有效的策略,因为,这种方法是从已知条件中搜索出更能接近问题解决答案的方法,从而消除了大量的盲目尝试。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解决问题的策略
对不同的问题要采用不同的解决的策略,策略得当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2)知识的表征方式
问题表征得越显著,干扰的因素越少,对人思维的局限越小,越利于问题的解决。
(3)定势的作用
定势是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对后续的心理活动会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陆钦斯用“量水实验” 证明了定势对思维的影响。
(4)功能固着
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叫功能固着。(钳子是夹东西用的,如果认为钳子只能夹东西用,)在需要用它解决别的问题的时候,不能打破这种功能固着的倾向,就会影响到问题的解决。 如邓克尔盒子问题。有几根普通的蜡烛、一盒火柴、一些图钉,要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把其中一根蜡烛安放在垂直的木板墙上。
(5)动机
动机的强度和解决问题的效率之间呈倒 U 形关系,动机太强或太弱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中等强度的动机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水平(耶克斯—道德森定律)。
(6)情绪
积极乐观的情绪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消极沮丧的情绪会阻碍问题的解决
(7)人际关系
人们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积极的人际关系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8)知识经验
个体所具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解决也有重要影响
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含义
创造性是指人们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是人类思维的最高级形式。高二时创造性思维达到高潮。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吉尔福特把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看做是衡量创造性高低的指标。
流畅性是指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
变通性是指发散项目的范围或维度,范围越大、维度越多,变通性越强
独特性是指对问题能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期
掌握问题、搜集各种材料、动脑筋的过程,即自觉的努力时期
第二阶段——酝酿期
虽然开动脑筋也出不来好主意,因而感到憋闽、想半途而废,停止自觉努力的时期。然而,在此阶段中,潜意识在本人也不曾觉察的情况下进行着有力的活动
第三阶段——启发期
解决问题的启示突然出现。这种“突然出现”是指人处于不工作情况下所得到的答案,并且大多出现于疲劳后的小憩时或者在为其他事物疲于奔命时。也叫顿悟期
第四阶段——验证期
推敲突然出现的启示,并且予以具体化的过程
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酝酿
经过长时间紧张地思索之后,仍未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但当稍事休息之后会突然找到了答案,这种情景叫酝酿。
非智力因素
远距离联想的能力,以及人的坚韧性、自信心、意志力、责任感等
环境
有人在场和没人在场对完成不同性质的任务,以及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包括他人在场,他人评价,竞争环境,这三种因素都会导致创造力的下降。
表象
表象的含义
事物不在面前时在头脑里出现的事物的形象叫表象。 补充:遗觉象:在儿童身上经常发生的一种心理现象。给儿童呈现一张复杂的图画,几十秒钟之后他仍能在头脑中保存着当时的表象,就好像这张图画仍在自己的眼前一样。
表象的特征
直观形象性
它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它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但又不像知觉,它比较暗淡模糊、不稳定、不完整。
概括性
表象的形象已经忽略了事物的一些细节而只保留了事物的主要特征
可操作性
表象在头脑中可以放大、缩小,可以翻转,即具有可操作性。谢帕德和库珀所做的“心理旋转”实验,证明了表象是可以被操作的。倾斜的角度越大,旋转时操作所需要的时间越长。
表象的种类
根据产生表象的感觉通道把表象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和运动表象等
视觉表象:想起母亲的笑脸
听觉表象:想起某歌曲的旋律
运动表象:想起舞蹈动作
根据表象的创造程度可把表象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记忆表象:在记忆中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
想象表象:在头脑中对记忆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形象
想象
想象的含义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的综合过程:
(1)黏合
是把客观事物中从未结合过的属性、特征,部分在头脑中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的形象。(Eg:美人鱼、猪八戒、飞马)
(2)夸张
又称为强调,是通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或者突出某些特点而略去另一些特点在头脑中形成新的形象。(Eg:千手佛、九头鸟、大人国)
(3)典型化
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Eg: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是作家综合某些人物的特点后创造出来的。)
(4)联想
即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过程,也可以创造新的形象
想象的种类
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
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在某种刺激物作用下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梦是无意想象极端的例子。
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意想象又包括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
①创造想象
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作家在头脑中构思文学人物形象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想象的过程。
②再造想象
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看小说时在头脑中出现的文学人物形象的过程就是一种再造想象。
想象的功能
预见作用
想象具有预见的作用,它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的活动
补充作用
想象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
替代作用
想象具有替代作用,可以用想象的方式来满足个人需要
调节作用
想象也调节人的生理活动
决策
决策的含义
决策是指在几种备选的方案中进行选择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决策时时发生并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决策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行动的效果。决策可以分为确定性决策(确定情况下)和风险决策(不确定情况下)。
决策的理性观
古典决策理论
古典理论认为,决策者具有完全的理性能力,总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古典决策理论的理性观是建立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没有考虑人的认知等因素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而且上面提到的几个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也很难实现。
知道要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目标
能得到所有相关的信息
对解决问题的方案“无所不知”
深知各方案实施后的结果,并能对这些结果进行评价
决策者能够追求最优的方案
行为决策理论
西蒙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决策问题,提出了行为决策理论。决策是对行动目标与手段探索、判断、评价,直至最后选择的过程
决策者的理性是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由于决策者无法找到所有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最优的决策”是不太可能实现的。
决策的标准是满意性原则,即个体并不考虑所有可能的选项及其可能的结果,而是仅仅考虑几个选项,一旦感到满意,就会立即停止搜索,做出决策。
人们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是靠以往的经验,即采取启发法,而不是采用严格建立在数理逻辑推理基础上的、考虑各种条件后的算法策略进行决策。
决策过程的研究
期望效用理论
在早期的决策理论中,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的期望效用理论认为,期望效用值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EU=ΣPi.U(Xi)其中,U(Xi)是指结果 i 的效用,Pi 是指事件 Xi发生的客观概率。 期望效用理论采用严格的数学方法来说明决策者对效用的偏好问题,而且该理论假设决策者追求效用的最大化。但是后来的很多研究发现,人们的实际决策并非完全遵循期望效用理论的观点。
前景理论
卡尼曼等人提出了决策的前景理论。其基本观点之一是: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而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偏好”的。前景理论还提出了损失厌恶的概念,即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 卡尼曼等人继承了西蒙的启发式策略研究成果,认为人在决策时采用的启发式策略主要有:
①代表性启发/表征性启发
人们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时,受它与其所属总体的基本特性相似性程度的影响。样本越与总体的原型相似,就越容易被归入该总体;(举例:人们认为护士都是女的,警察都是男的。)
②易得性启发/可用性启发
人们倾向于根据事件或现象在记忆中获得的难易程度来评估其概率,即根据事件或现象在记忆中是否容易提取来做决策;(举例:人们经常认为以“R”字母开头的单词多,但实际上“R”是第三个字母的单词更多;人们认为做火车比坐飞机安全。)
③锚定和调整启发法
人们根据给定的信息做出最初的估计后,以后根据当前的问题对最初的估计做出调整,但是调整的幅度不大。(例:旅游的预算(锚定)根据住宿涨幅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