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胆道疾病
包括胆石症、胆囊炎、胆囊恶性肿瘤等疾病,胆道疾病知识点总结,胆石症概述,胆外胆管结石,胆道感染分为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胆道疾病常见并发症,胆道肿瘤。
编辑于2022-05-22 14:14:16胆道疾病
胆石症
胆石病概述
胆囊和胆管内发生结石的疾病
按化学成分分类
胆固醇类结石:以胆固醇为主要成分
胆色素类结石
按结石部位分类
胆囊结石
肝外胆管结石
肝内胆管结石
胆囊结石
临床表现
无症状胆结石
典型症状:胆绞痛,持续性伴阵发性加剧,向右肩背放射,严重伴恶心、呕吐;多在饱食、进食油腻食物或睡眠时体位改变→结石嵌顿胆囊颈部→胆管急性梗阻、胆汁排不出→胆囊内压增高、强力收缩引发绞痛;
如胆囊结石嵌顿不缓解→胆囊增大,合并感染→急性胆囊炎/胆囊坏疽
如胆囊结石较小,排入胆总管→胆源性胰腺炎
治疗
手术治疗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首选)
开腹胆囊切除术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
适应症
有并发症
胆绞痛反复发作
无症状性胆囊结石无需预防性手术治疗,每6个月随访。手术指征:
结石数量多,结石直径≥2cm
胆囊壁钙化或瓷性胆囊
伴胆囊息肉>1cm
胆囊壁增厚>3mm,即伴有慢性胆囊炎
其他治疗
口服溶石药
灌注药物溶石
体外冲击波碎石
风险大, 很少用
肝外胆管(胆总管)结石
临床表现:当结石造成胆管梗阻继发胆管炎, 表现为Charcot三联征
腹痛:剑突下右上腹持续性绞痛,阵发性加剧
寒战高热
黄疸:嵌顿于Vater壶腹部不缓解,1-2日可出现黄疸。 顺序:尿黄→巩膜黄→皮肤黄、瘙痒、白陶土粪 间歇性黄疸是肝外胆管结石的特点
体征:胆总管下端梗阻可扪及肿大胆囊
检查: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下降或消失
治疗
胆管结石长期存在,即使无黄疸也可导致胆汁性肝硬化
原则:解除梗阻;取尽结石;通常引流避免复发;合理应用抗生素
手术
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开腹手术 有条件可首选腹腔镜胆道探查术LCBDE:该方法可保留正常Oddi括约肌功能
Oddi括约肌切开成形术:已少用
胆总管与空肠吻合术
术后管理
注意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合理应用抗生素、保肝
保持T管引流通常,术后2W左右,无黄疸、无发热、胆汁清,可行T管造影,证实无残留结石且胆总管下端通常,再连续闭管1-2天无不适,可拔出T管
肝内胆管结石
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的胆管结石
病因:胆道感染、胆道寄生虫、胆汁瘀滞、胆管解剖变异,结石多见于左外叶、右后叶
病理:肝内胆管的胆汁滞留、急慢性炎症、炎症狭窄、近段扩张, 扩张的胆管积聚结石→加重梗阻→反复胆管炎、肝脓肿、胆道出血,长期慢性炎症诱发胆管癌
临床表现
位于周围胆管结石可无症状,如发生胆管炎表现为腹痛、寒战高热
位于肝汇管合部结石可出现黄疸
位于肝段或一侧肝叶的胆管结石,常因感染致肝脓肿,穿破膈肌致肺→胆管支气管瘘,咳出含胆汁或结石的痰液
胆管炎破溃穿破伴行血管→胆道出血
治疗
无症状、无局限性胆管扩张的三级胆管以上的结石,可不治疗
肝切除术
肝区域性结石合并肝纤维化、萎缩、脓肿、胆瘘
难以取净的肝叶、肝段结石并胆管扩张
不易手术修复的高位胆管狭窄伴有近端胆管结石
局限于一侧的结石并肝内胆管囊性扩张
局限性结石并胆道出血
结石合并胆管癌
胆管切开取石
胆肠吻合术:导致Oddi括约肌废弃,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恢复胆汁通常的以往常用手法。慎重选择
肝移植:适用于全肝胆管充满结石无法取净。
胆道感染
急性胆囊炎
病因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
胆囊管梗阻,胆汁排出受阻,多为胆囊结石所致,偶有胆囊管扭转、狭窄等。 梗阻后局部释放炎症因子(溶血卵磷脂、磷脂A、前列腺素),引起胆囊急性炎症
致病菌入侵:多数经胆管逆行致胆囊,也可经血运入侵,主要为G-杆菌、厌氧菌
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多见于老年重病者(创伤、烧伤、长期胃肠外营养、大手术后),胆囊胆汁瘀滞、缺血。此种胆囊炎较长发生坏死、积脓、穿孔。
病理
胆囊梗阻、内压升高、黏膜充血水肿、渗出增多→急性单纯性胆囊炎→病因存在、炎症发展累及胆囊壁全层,白细胞浸润,浆膜有纤维性、脓性渗出物覆盖→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胆囊压继续升高→血运障碍→胆囊壁坏疽(急性坏疽性胆囊炎)→胆囊壁坏死穿孔→穿孔较急→胆汁性腹膜炎 ↘穿孔较慢→周围器官粘连包裹→胆囊周围脓肿
临床表现
常在进食脂肪餐后或夜间发作,右上腹剧烈绞痛,放射致右肩背,伴恶心、呕吐;合并化脓时伴高热
很少出现黄疸
Mirizzi综合征:反复发作的胆囊炎、胆管炎、梗阻性黄疸
type Ⅰ:结石嵌于胆囊管或Hartmann`s囊,同时压迫肝总管→肝总管梗阻
type Ⅱ:胆结石嵌入肝总管、产生胆囊胆管瘘→胆管炎或黄疸
体征:胆囊化脓坏疽时可扪及肿大的胆囊,可出现反跳痛和肌紧张; Murphy征阳性→急性胆囊炎典型体征;
治疗
急性单纯性胆囊炎有缓解趋势者:禁食、解痉、补液、抗生素,择期手术
病情无缓解,或已化脓、坏疽、穿孔,需急诊手术
胆囊切除术:最关键是认清胆囊管与肝总管、胆总管三管关系,保留0.5cm长的胆囊管残端,避免胆管损伤
病人情况查、手术耐受力差、手术技术条件差,也可行胆囊切开取石造口术,或超声引导下胆囊造瘘术
慢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长期存在胆囊结石→胆囊萎缩、囊壁增厚,胆囊功能不良
厌油脂饮食、腹胀、嗳气、右上腹隐痛
治疗:症状明显伴结石者,行胆囊切除
急性胆管炎
胆管不同程度的梗阻合并不同程度的感染而表现出的临床综合征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又称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为胆道感染的严重类型:起病急骤,发展迅猛,剑突下或右上腹剧痛或绞痛,继而寒战、高热、恶心、呕吐、黄疸、血压下降、神志淡漠、昏迷等,病情继续恶化降发生急性呼吸衰竭和急性肾衰,短期内死亡
基本病理变化:胆管的梗阻和胆管内化脓性感染
临床表现
肝胆管炎:左右肝管汇合以上梗阻并感染→腹痛轻微,一般无黄疸,寒战高热;不对称肝大
肝外胆管梗阻合并感染:基本表现和早期症状为Charcot三联征,当胆管梗阻、感染进一步加重时出现低血压、神志改变,统称为Reynold五联征,是诊断AOSC不可缺少的依据
超声:发现肝、内外胆管不同程度的扩张
治疗
非手术治疗:边抗休克边准备手术,抗感染
紧急胆道减压
胆总管切开减压T管引流
胆管内插入鼻胆管引流ENBD
经皮经肝胆道引流PTBD/PTCD
胆道疾病常见并发症
胆囊或胆管穿孔
部位:多见于胆囊底部或颈部,胆总管或肝总管
处理:急性穿孔须立即手术,切除胆囊、修补胆管及瘘口、引流、抗生素
胆道出血
典型三联征:消化道出血(便血、呕血)、胆绞痛、黄疸
周期性发作是其特点
治疗
非手术治疗
对出血量少,无寒战高热、黄疸、感染性休克,不能耐受手术的病人,可予止血药和输血治疗。如合并胆管炎,还应应用抗生素,用ENBD、PTCD等引流观察
手术治疗
适应症
反复出血
出血性休克
非手术治疗无好转倾向
病灶明确者
肝动脉结扎(HAL)或肝动脉栓塞(TAE):适用于肝动脉破裂出血
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
病灶或肝叶切除术
胆源性细菌性肝脓肿
胆管炎性狭窄
胆道肿瘤
胆囊息肉
分类
胆囊胆固醇息肉:最常见的良性病变,多<10mm,多发、带蒂
胆囊腺肌增生症:无蒂息肉,直径常>10mm,超声下局部增厚伴特征性微囊
胆囊腺瘤:肿瘤性息肉,为癌前病变
外科治疗指征
胆囊单发息肉直径超过10mm,年龄>50岁,有明显症状,合并胆囊结石,胆囊颈部息肉引起梗阻者
怀疑恶变或直径≥20mm
胆囊癌
病理
大小
肿块型:大小不等的息肉样病变,向胆囊腔内突出
浸润性:沿胆囊壁浸润、囊壁增厚
组织学
腺癌:乳头状癌和黏液癌(多见)
鳞癌、腺鳞癌、未分化癌少见
转移
直接浸润肝实质及邻近器官
淋巴转移
血行转移少见
Nevin分期
I期:黏膜内原位癌
II期:侵犯黏膜和肌层
III期:侵犯胆囊壁全层
IV期:侵犯胆囊壁全层及周围淋巴结转移
V期:侵及肝和其他脏器
TNM分期
I期:侵犯黏膜和肌层(T₁N₀M₀)
II期:侵犯肌层周围结缔组织,未超出浆膜或侵入肝脏(T₂N₀M₀)
III期
IIIA期:穿透浆膜/直接侵入肝脏/一个邻近器官(T₃N₀M₀)
IIIB期:T₁~₃及肝门淋巴结转移(T₁~₃N₁M₀)
IV期
IVA期:侵及门静脉/肝动脉/两个以上肝外器官、结构,有或无淋巴结转移 (T₄N₀~₁M₀)
IVB期:有肝门或远处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AnyTAnyNM₁)
症状:早期:右上腹痛、恶心、呕吐、厌食;晚期:体重下降、贫血、黄疸及腹部包块
治疗
单纯胆囊切除术:癌肿仅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
胆囊癌根治切除术或扩大的胆囊切除术:肿瘤侵及胆囊肌层或全层伴区域淋巴结转移
切除胆囊
淋巴结廓请
联合肝部分切除联合肝外胆管部分切除
姑息治疗:减除黄疸(置入内支撑管)、止痛
放化疗:效果很差
胆管癌
肝内胆管癌(胆管细胞癌)
肝门胆管癌/Klatskin瘤(多见)
胆总管癌
临床表现
进行性无痛性黄疸:尿色深、巩膜、皮肤黄染、陶土便、瘙痒,厌食
肿瘤上方胆管扩张:胆囊扩张增大→肿瘤位于胆囊管于肝总管汇合以下 肝内胆管扩张而胆囊空虚,胆总管不扩张→肿瘤位于肝门部胆管
检查
CA199升高,直接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阳性
治疗
肝门胆管癌根治切除术
肝移植治疗
姑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