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古代文学史之魏晋南北朝
本系列参考袁行霈版的《古代文学史》(四卷本),以朝代为标准分为九编。本图为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编辑于2022-05-22 18:32:12基本常用的快捷键操作,如Shift鼠标移动:可将形状、图片、文本框等进行水平、垂直移动;Ctrl鼠标滚轮:页面放大、缩小,希望能助大家的ppt使用更进一步。
四川大学文学考研必读书目,阎嘉《文学理论基础》的版本至少占比全卷的1/3分,该思维导图根据真题区分了颜色。自己备考时对比过文学理论的不同教材,这本讲得真的好,建议其他不用考川大的同学也可以看看,体系太清晰明确了,而且中西例子对比鲜明。目录分的六大板块除了前三四章和其他教材没差别外,后面两章节都蛮独特的,对一些时兴的观点阐释得挺有意思,建议看看。
四川大学文学考研必读书目,阎嘉《文学理论基础》的版本至少占比全卷的1/3分,该思维导图根据真题区分了颜色。自己备考时对比过文学理论的不同教材,这本讲得真的好,建议其他不用考川大的同学也可以看看,体系太清晰明确了,而且中西例子对比鲜明。目录分的六大板块除了前三四章和其他教材没差别外,后面两章节都蛮独特的,对一些时兴的观点阐释得挺有意思,建议看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基本常用的快捷键操作,如Shift鼠标移动:可将形状、图片、文本框等进行水平、垂直移动;Ctrl鼠标滚轮:页面放大、缩小,希望能助大家的ppt使用更进一步。
四川大学文学考研必读书目,阎嘉《文学理论基础》的版本至少占比全卷的1/3分,该思维导图根据真题区分了颜色。自己备考时对比过文学理论的不同教材,这本讲得真的好,建议其他不用考川大的同学也可以看看,体系太清晰明确了,而且中西例子对比鲜明。目录分的六大板块除了前三四章和其他教材没差别外,后面两章节都蛮独特的,对一些时兴的观点阐释得挺有意思,建议看看。
四川大学文学考研必读书目,阎嘉《文学理论基础》的版本至少占比全卷的1/3分,该思维导图根据真题区分了颜色。自己备考时对比过文学理论的不同教材,这本讲得真的好,建议其他不用考川大的同学也可以看看,体系太清晰明确了,而且中西例子对比鲜明。目录分的六大板块除了前三四章和其他教材没差别外,后面两章节都蛮独特的,对一些时兴的观点阐释得挺有意思,建议看看。
魏晋南北朝
绪论
文学自觉与文学批评
文学自觉的标志
文学成为独立的门类
对文学各类体裁的区分,对体裁体制和风格特点的较明确认识
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文学批评的发展
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
完整体系建立的标志
刘勰《文心雕龙》
从文体辨析到总集的编纂
萧统《昭明文选》
新的文学思潮
将文学从学术中区分出来,探寻文学特点、分类、创作规律与价值
政治教化目的减弱,个人抒情目的提高
影响文学创作的因素
动乱
八王之乱
西晋灭亡,东晋成立
北方十六国混战
东晋王敦、桓玄等的造反
南北朝的朝代更迭
乱世文学
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
悲剧性的文学基调
药与酒发酵下的文学主题
生死
游仙
隐逸
门阀制度与观念
士族与庶族的对立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寒士的不平
文学家族的大量出现
三曹、阮瑀阮籍(父子)、嵇康嵇绍嵇含(三代)
三张(张载张协张亢兄弟)、谢氏家族、萧氏皇族
宗族关系与伦理观念的强调
玄学
摆脱两汉经学的束缚
中国思想史的转折
重要关系
自然与真
阮籍嵇康、陶渊明
言意与行神
言不尽意与得意忘言
魏晋风流
条件
玄心、洞见、妙赏、深情
特点
颖悟、旷达、真率
从玄言到理趣
玄理与山水融合的必然趋势
《兰亭集序》
谢灵运对玄言诗的改造,山水诗重焕生命
影响
宋代对理趣的发展
佛教与佛经翻译
背景
西汉末年汉哀帝时期传入中国
佛经的大量翻译
对各种领域和各个阶层的重大影响
文人与佛教的紧密关系
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想象世界的丰富
故事性的加强
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
词汇的扩大
文学观念的多样化
发展历程
建安文学
时期
建安年间到魏朝前期
建安为汉代末帝刘协的年号
代表文人
邺下文人集团
三曹七子
时代风格
政治理想的高扬
人生短暂的哀叹
强烈的个性
浓郁的悲剧色彩
正始文学
时期
正始为魏齐王曹芳的年号
期间司马集团政变与废帝
正始文学泛指魏朝后期的文学
代表文人
哲学
何晏、王弼
文学
嵇康、阮籍
两晋文学
西晋太康
代表文人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诗风
繁缛
新变
左思的寒士不平之气
两晋之际
玄言诗的出现
陶渊明
田园诗的开创
“自然”的美学境界
谢灵运
山水诗的开创
南北朝文学
南朝
鲍照对七言乐府诗的突破
诗体的变革
周颙发现汉语四声
永明体的创立
文学集团的形成
宫体诗的诗歌创作主流
南北文风的区别与融合
南方清绮、北方质朴
庾信北上对南北文风交流的促进意义
“新变”的文学地位
文学的自觉,文学创作的个性化
五言古诗的个性化
玄学与佛教促进文学创作的新变
语言形式美的发现及在文学上的运用
骈文的兴盛
七言古诗的确立
南北朝民歌的促进
小说的初具规模
志人志怪小说的出现
西晋
建安风骨
曹操
学习汉乐府结出的硕果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方法
代表作品
《薤露行》《蒿里行》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现存第一首较完整的山水诗
《短歌行》
文坛领袖地位
古直悲凉的文风
开风气之先
倡导文学,促进建安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曹丕
诗歌类别
宴游诗
抒情言志诗
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与思乡
《燕歌行》
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承父之新变
个人情感抒发
历史使命与伟大抱负----个人情感与生命体验
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
曹植
诗歌创作
前期
歌唱理想与抱负
《白马篇》
后期
情感主旨
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
内容分类
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
《野田黄雀行》
以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
《七哀》
述志诗
游仙诗
诗歌风格
”骨气奇高,辞采华茂“——钟嵘《诗品》
地位成就
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
后人评价甚高
原因
文采富艳
对五言诗的发展
悲惨身世
“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溢价”——《文心雕龙·才略》
七子及蔡琰
王粲
评价
“七子之冠冕”——刘勰
苍凉悲慨,才力豪健,陈思而下,一人而已“——方东树
代表作
《七哀诗》三首其一
风格
慷慨悲壮
刘桢
评价
“仗气爱奇”——钟嵘
代表作
《赠从弟》三首其二
风格
以气势取胜
其他七子
陈琳
《饮马长城窟行》
阮瑀
《驾出北郭门行》
徐幹《室思诗》、应玚《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孔融
蔡琰
字文姬,蔡邕之女
《悲愤诗》
时代特征
政治理想的高扬
人生短暂的慨叹
强烈的个性表现
浓郁的悲剧色彩
正始之音
时代背景
皇族昏庸,司马氏政变,对文人实行“白色恐怖”措施
诗人政治理想低落,产生危机感和幻灭感
阮籍
代表作
《咏怀诗》八十二首
地位成就
开创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
情感内容
苦闷
时光飞逝,人生无常
旷达
精神的逃避
游仙与隐居
诗歌风格
隐约曲折
嵇康
作品成就
四言诗成就最高
《幽愤诗》
散文代表作
《与山巨源绝交书》
风格
“嵇志清峻”——刘勰
其他
应璩《百一诗》
两晋
太康诗风
概念
“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钟嵘《诗品序》
文章二十四友
外戚贾谧的文人集团
潘岳、石崇、左思、陆机、陆云、刘琨等人
时代诗风
创作目标
逞才
拟古
追求形式技巧的进步,呈现繁缛诗风
诗风特征
繁缛
语言由朴素古直到华丽藻饰
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
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
代表文人
陆机
《拟古诗》十二首
潘岳
《悼亡诗》三首
建安风骨的再现
左思
代表作
《咏史》八首
渊源与特征
受前人影响,且有一定创新
以“自抒胸臆”为变体
诗歌内容
寒士的不平与抗争
《咏史·其二》
评价
“文典以怨”
“左思风力”,再现建安风骨
钟嵘
张协
代表作
《杂诗》十首
张氏兄弟
张载《七哀诗》其一、张亢
刘琨
《扶风歌》
闻鸡起舞的故事
游仙诗
渊源
名篇始于曹植
题材上溯到战国时期,屈原《远游》
常见内容
求仙访药、追求长生
代表文人
郭璞
评价
“乖远玄宗”“坎壇咏怀”——钟嵘
情感主旨
抒发苦闷情怀
仕途偃蹇、壮志难酬
隐逸
闻名缘由
文采富丽,寄托高远
“始变永嘉平淡之体”,为“中兴第一”——钟嵘
唱和诗
王羲之《兰亭集序》
兰亭诗
内容
抒写山水游赏之乐,表现山水审美情趣
由山水直接抒发玄理
意义
标志诗人开始留意山水审美,并从山水中体悟玄理
玄言诗
兴盛原因
玄学与清谈之风盛行
东晋政局下士人的心态
心隐与适意
玄释合流
代表文人
孙绰《秋日诗》
许询
对后世的影响
谢灵运的山水诗、白居易等人的说理诗、宋明理学家之诗
东晋
陶渊明
生平及思想
生平
前期
仕与隐的矛盾
后期
坚定隐居
贫与富的选择
以辞彭泽令为界
思想
安贫乐道
注重个人品德节操
儒
崇尚自然
对人生深刻的哲学思考
去“伪我”,返“真我”
道
地位
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诗歌题材
田园诗
开创意义
代表作
《归园田居》
咏怀诗与咏史诗
内容
围绕出仕与归隐的中心
代表作
《饮酒》《拟古》《杂诗》
行役诗
苦闷主题
悲叹行役苦闷
对仕宦的厌倦
思念田园与归隐决心
赠答诗
代表作
《答庞参军》
特点
诗人的深情
艺术与渊源
总体特征——自然
自然
总体特征
日常生活的诗化
艺术特色
情景事理的浑融
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以理为统摄
《饮酒》其五
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拟古》其三
苏轼:“质而实琦,癯而实腴”
艺术渊源
钟嵘:“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
散文辞赋
《五柳先生传》
自我形象的塑造
清高洒脱、怡然自得、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
《归去来兮辞》
脱离仕途回归田园
《桃花源记》
理想社会模式的构建
符号意义
诗人的被发现
萧统第一个发现
中国文化符号
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不为五斗米折腰
酒与菊
南朝
诗风新变
谢灵运
山水诗出现的缘由
从山水中寻找人生的哲理与趣味
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诗歌艺术转变的表现
从写意到摹象
谢诗常拖一条玄言的尾巴
《登池上楼》
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刘勰
《过白岸亭》
意义影响
陶渊明到谢灵运的诗风转变,体现两代诗风的嬗递
“诗运转关”
山水诗在南朝的兴盛
鲍照
内容
寒士的疾呼
《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四、其六
边塞战争、反映征夫戍卒的生活
《代出自蓟北门行》
游子、思妇和弃妇的诗
《代白头吟》
统治者横征暴敛和百姓疾苦
《拟古》其六
风格
俊逸凌厉
险俗
被批评的原因
传统儒学讲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鲍诗情感激昂,抒发不平怨愤之气”
险
诗歌(尤其是乐府诗),艺术技巧多源于汉乐府与南朝民歌
俗
对七言诗的贡献
发展七言诗,创造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
永明体
兴起
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齐武帝萧赜年号)年间,于齐梁陈三代形成发展为新体诗
新追求
声律的强调
周颙发现四声,沈约等人将声律知识运用进实际创作中,并提出“八病”
代表文人
沈约
“长于清怨”
山水诗&离别诗
《登玄畅楼》《悼亡》
谢眺
永明体代表诗人
突出贡献
对山水诗的发展
继承大谢细致清新的特点,但又做到情景交融
对新诗体的探索
摆脱玄言,将平仄四声运用进诗句创作,形成“清新流丽”“圆美流转”的风格
王融
“词美英净”
《临高台》
何逊
梁朝诗人
诗歌内容
厌倦游宦生活,羁旅乡愁
《慈姥矶》
景物描写细腻生动
孤高品格、建功立业志向与失志不平的郁愤
《秋夕叹白发》
酬答、伤别
《相送》
阴铿
陈朝诗人
诗歌内容
羁旅思乡&离愁别绪
《江津送刘光禄不及》
影响
为后来律诗的成熟和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宫廷中心的诗人集团
门阀制度下家庭文学的衰落
士族优势的衰落
皇权中心的形成
过渡时期:东晋-刘宋
以宫廷为中心诗人集团的形成
南齐竟陵王萧子良
“竟陵八友”
梁代萧衍、萧统
《昭明文选》
提出“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的文学主张
梁代萧纲
大力创作宫体诗
活动方式对创作的影响
题材单调狭窄,偏离社会生活
宫体诗
影响来源
南朝民歌的传入
市井-宫廷
流行音乐的变化
江南新兴的清商曲
题材内容
对女性的审美关照
女性生活、容貌、仪态、服饰与器物的描写
爱情心理的刻画
艺术手法
注重辞藻、对偶与声律
拟声绘色,追求感官刺激
突出贡献
发展吴歌西曲的艺术形式,继续探索永明体,使之更趋于格律化
北朝
北朝文学文化
文坛的萧条
北朝文坛复苏
北魏孝文帝太和改革
本土诗人
温子昇《捣衣》
邢劭《思公子》
仿沈约
魏收《挟琴歌》
仿任昉
北地三才
南入北诗人
颜之推《颜氏家训》
萧悫《秋思》
王褒《渡河北》
西魏、北周的文坛概况
仿古
去华存志,师法上古
苏绰提出的复古主张
深刻影响唐宋的复古运动
趋新
南北文风的交融
政治对峙与文化多元
凸显文学地域性特征
南北文化依然广泛交流
交融途径
使臣往来
反映各方文化实力及文化心理变动
士人流寓
因政权变动导致使者人才被激流,或人才逃奔敌国
庾信的由南入北
前期诗风
娱乐性质重,思想浅薄
宫廷文学
艺术美感的经营与体认
后期诗风
乡关之思
感伤时变、魂牵故国
叹恨羁旅、忧嗟身世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杜甫
以42岁出使西魏并从此流寓北方为标志
地位影响
“穷南北之胜”
承前启后
汲取齐梁声律、对偶等修辞技巧,接受北朝劲健的文风
为唐诗新诗风做了必要准备
魏晋南北朝
民歌
南朝
分类
吴歌
西曲
内容
以情歌为主
水乡景物与市井气息
女性的吟唱
风格手法
清丽缠绵的情调
修辞特点
双关的大量运用
同音异字
“莲”-“怜”
同音同字
黄连之“苦”-相思之“苦”
顶真
代表作
《西洲曲》
北朝
诗风形成因素
北方景色
《敕勒歌》
以鲜卑为主的各民族风气
直率朴素刚健豪放
诗歌题材
表现人物个性
反映战争
羁旅行役和流亡生活的怀土思乡
代表作
《木兰诗》
艺术表现
描写有繁有简,结构严谨
人物的正侧面描写,结合叙事与抒情
修辞手法
排比、对偶、问答、叠字、比喻、夸张等
辞赋
文风特点
“以气质为体”“以情纬文”——沈约
“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刘勰
辞赋典范
曹操的教令
《让县自明本志令》
《举贤勿拘品行令》
曹丕兄弟的书札
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
曹植《与吴季重书》
其他
陈琳《为袁绍檄豫州》
阮瑀《与曹公作书与孙权》
辞赋新变
抒情小赋的大量涌现
代表作
王粲《登楼赋》、曹植《洛神赋》、向秀《思旧赋》
论辩文的勃兴
主题广泛
名家辈出
骈文
时代特征
世重文翰
代表文人
元嘉三大家
谢灵运《山居赋》
“才高词盛,富艳难踪”
颜延之《庭诰》
典丽缜密
鲍照《芜城赋》《登大雷岸与妹书》
奇峭、妍丽
范晔《后汉书》
刘勰《文心雕龙》
齐梁新变
永明声律说兴起
文笔之辨的深入
不拘常体的呼声
孔稚珪《北山移文》
诗体赋
庾信《春赋》、徐陵《玉台新咏序》
写景文
吴均《与宋元思书》、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散文
郦道元《水经注》
不以南北为鸿沟
期冀祖国的大一统
“集六朝地志之大成”
尽自然之趣
心灵与自然之趣相通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学术与文学上的个性
故都伽蓝的双重象征性
北魏佛教隆盛的象征
北魏国运的象征
整饬与散行兼美的文风
“秾丽秀逸”——《四库全书总目》
小说
文言小说成熟形态是唐传奇,白话小说成熟形态是宋元话本
提出
班固《汉书·艺文志》:“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起源
神话传说
寓言故事
史传
兴盛
魏晋南北朝小说
托名班固《汉武帝故事》、(东晋)干宝《搜神记》、(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分类
志怪
兴盛背景
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
内容分类
地理博物
拓名东方朔《神异经》、张华《博物志》
鬼神诡异
干宝《搜神记》、王嘉《拾遗记》
佛法灵异
王琰《冥祥记》、颜之推《冤魂志》
志人
兴盛背景
人物品评和崇尚清谈的风气
内容分类
笑话
(魏)邯郸淳《笑林》
野史
(东晋)葛洪托名刘歆《西京杂记》
逸闻轶事
(东晋)裴启《语林》、(梁)沈约《俗说》
《世说新语》
编撰
刘义庆及其门下文人
名士风流
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冯友兰
意义成就
研究魏晋风流的重要史料
“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鲁迅
小说特色
篇幅短小、叙事简单,初具小说规模
人物刻画、细节描写与叙事语言运用细腻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