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生交往指导
这是一篇关于学生交往指导的思维导图指导不同于一般教学情境,教师占据主导、支配作用、强调尊重个性、理解差异、寻求沟通、协调行为。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学生交往指导
一、学生人际交往概述
(一)什么是人际交往
指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定的态度支配下,彼此为了交换意见、交换思想或者表达情感等,运用语言、符号等,通过一定的方式发生的某种沟通和交流的方式 注:学习、社会、生活都离不开交流 气场的结合
名词解释:人际交往
1、物质层面
反映人际、群际之间一定的经济利益关系 吃穿住行 经济交换 经济关系 是一切交往的物质基础 不是唯一的交往途径
2、知识信息交流
是人际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的媒介所实现的知识信息的共享 思想观念沟通-- 口头与非口头交往 信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
3、心灵对话,人格碰撞
个体有意无意间,越来越多的倾向于表明各自的人生态度和追求 对整个世界精神、人生意义的关注 表明各自的人格倾向、心灵风貌
交往是三个层面相互渗透
人们通过不同形式、层面交往
人际间的心理、情感关系积淀了人的生理性、物质性、文化的、政治的关系
不同于社会交往,不局限于前两者而侧重后者
强调尊重个性、理解差异、寻求沟通、协调行为
(二)中小学人际交往的特点
1、交往主群体心理的相近性
学生交往有正式组织;学习小组、班集体、共青团等 因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在校内外结成的非正式群体 在心理、动机、倾向一致的基础上自发形成的 态度相似性--形式松散/行动协调 学习、活动中互相帮助,无可替代(正)
2、个体的差异性
大多数中小学生心理基础相近,共性--年龄、生活学习环境(相似、仿) 分析个性--个体性格、气质、认知能力、道德素养、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接触事物范围等(较大差异)
3、以友谊为基础
需要互补性--交往重要原因 中小学交往的需要、互补因素比较小,心理不成熟--以友谊为基础
4、社会化趋势
不满足课堂知识 好奇心、求知欲 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机会、扩大交往范围、获得更多信息
5、存在一定不良行为
处于心理、生理发展阶段,可塑性大 一方面,积极向上、求知欲、好奇心;另一方面,缺乏自制力,分辨力,容易受到不良风气、家庭环境的影响 人际交际--不良行为 不健康、不文明社会交往--以非正式团体出现(吃喝玩乐为纽带 伙伴闲逛 )严重影响学习,形成不良品德和行为习惯
(三)中小学生人际交往的意义
1、人际交往有助于中小学生心理正常发展
2、有助于中小学生个性保持健康
3、有助于中小学生生活快乐幸福
(四)影响中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
距离的远近
交往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 环境因素的远近与人际关系的亲疏成正比:距离越近,关系越亲密,交往频率越高(反之)
交往的频率
交往频率越高,越容易建立起密切的人际关系
态度的相似性
兴趣、性格、爱好等心理特征--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心灵共鸣
二、中小学生人际关系的范畴
(一)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概念
1、坦诚
坦诚表现为坦诚的态度 表现真正的自我:缺点、有点、梦想,保持童心、追求真情 b.另一层含义是诚实不欺,讲究信用,信守诺言 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说到做到,不说空话、谎话、做事从一而终
2、开放的自我
a. 表现为开放心态 豁达的胸怀、开放的心态,克服拘谨、封闭、虚假的自我 b.表现为不断拓展交往的区域、范围
3、把自己最渴望的献给对方
人的需求--生理、安全的基本满足 迫切、普遍 尊重认可 获得爱 人的两种我:“自我”--自己的情感 欲望 要求 才能 “他我”--别人眼里我的 愿望
4、尊重差异
完全平等的人
5、亲密有“度”
不强求,留下个人隐私,空间 ,尊重隐私,
6、我赢,你也赢
互利共赢关系
(二)掌握适当的交往礼仪
1、基本礼仪
举止: 谈话姿势、站姿、坐姿、走姿、表情友好、自然 谈吐 着装:TOP原则:时间、地点、场合 个性化原则 协调原则 仪容
2、清境礼仪
校园礼仪:课堂、尊师、同学、聚会(升国旗) 家庭礼仪:起居、就餐、交往、待客 社会公共场所礼仪:行路、就餐、阅览室、影剧院、游客观光
四、中小学生人际交往指导的方法
(一)认知改变
1、说明讲解--基本社会交往知识、具体实例
2、情境讨论--问题情境、展开讨论
3、回馈--了解自我,他我的不同
4、阅读辅导--博览群书、畅谈心得
(二)行为指导
行为目标的分解-有效沟通、调节自己、树立信心、增加交往频次 榜样示范 行为演练 促进迁移--要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有所体现
(三)体验学习
审美指导、情境诱导、以情指导(激情教学)
(四)角色扮演
扮演不同角色、学会站在不同角色去思考问题,了解他人需求、在乎他人感受
三、学生人际交往指导的实践途径
(一)开设交往活动课
1、设计原则
主体性
优化性
可操作性
2、设计思路
3、设计内容
目标、策略、情境、程序、评价
4、方案实施
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指导不同于一般教学情境,教师占据主导、支配作用
(二)改善教学交往
1、传统课堂教学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结构单一 内容片面 规则死板
2、改变教学交往的策略
转变教学观念 改革僵化的教学制度---拒绝程序化、提倡自主化 改进粗糙的教学交往技艺
(三)组织课外交往实践
社会调查 手拉手互动 社区服务 结伴远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