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寄生虫学】日本血吸虫
关于《人体寄生虫学》中关于日本血吸虫的总结,包括关于其形态、生活史、致病、诊断、流行及防治,以最简洁的文字将重点呈现,希望能给阅读者带来高效的学习体验
导图包括常见的肺部感染性疾病,紧扣考研西医综合大纲,针对常考题型进行分析总结,由患者基本情况(年龄、性别等)、主诉、症状、特殊体征、重要辅助检查等快速准确得出最佳诊断
本章主要讲述人体寄生虫学中涉及到的绦虫纲,包括猪带绦虫、牛带绦虫、曼氏迭宫绦虫,其实还有其他,但要求掌握的就这三种在这个思维导图中详细介绍了每种绦虫的形态(重点是成虫)、生活史特点、致病、诊断、流行与防治,大家着重比较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之间的区别和相同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血吸虫肺吸虫致病表现诊断防治
《人体寄生虫学》知识点梳理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
蛔虫
植物病原线虫
微小膜壳绦虫
曼氏迭宫绦虫
吸虫
日本血吸虫
形态
成虫
雌雄异体,常成合抱状态
颜色
雄虫:乳白色
雌虫:暗褐色,因虫体肠管内含有消化或伴消化血液残留物
大小
雄虫:口吸盘和腹吸盘明显,腹吸盘之后,虫体向两侧延展,并略向腹面卷曲,形成抱雌沟
雌虫:口、腹吸盘不明显
消化系统:肠管在腹吸盘背侧分支,体中部汇合,终于盲端
生殖系统
雄虫:睾丸7个,在腹吸盘后,抱雌沟背侧
雌虫:卵巢长椭圆形,位于体中部
虫卵
椭圆形
淡黄色
卵壳无卵盖,具侧棘
成熟卵含1个毛蚴,可溶性卵抗原(SEA)
毛蚴
梨形或长椭圆形
有一顶腺和一对头腺
体后部有许多生殖腺
尾蚴
叉尾蚴,由体部及尾部组成,尾部又分尾干和尾叉
体前端特化为头器
体中后部有5对钻腺,开口于虫体前端
生活史
终宿主:人
中间宿主:湖北钉螺(为唯一的中间宿主)
保虫宿主:哺乳动物,主要是牛、猪
寄生部位:门脉-肠系膜静脉
异位寄生部位:肺、脑、皮肤、甲状腺等处
感染阶段:尾蚴
感染途径:直接经皮肤而感染
离开人体的阶段及方式:虫卵随粪便排出
虫卵的去路
穿过肠壁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
虫卵随血流回肝,在肝脏沉着,死亡钙化
虫卵在肠壁沉积钙化死亡
成虫寿命:平均约4-5年
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交替进行
致病
致病阶段
尾蚴致病:尾蚴性皮炎(Ⅰ型和Ⅳ型超敏反应)
童虫致病:机械损伤、超敏反应(肺部炎症)
成虫致病:静脉内膜炎、超敏反应
虫卵致病(主要):引起虫卵肉芽肿,是血吸虫的主要病变,是一种T细胞介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Ⅳ型)
虫卵肉芽肿性成机制
肉芽肿的转归:虫卵崩解、破裂或钙化→虫卵周围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纤维→肉芽肿发生纤维化→门脉周围出现广泛纤维化→肝脏干线型纤维化
免疫复合物致病
循环抗原+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组织(肾小球)引起病变
为Ⅲ型超敏反应
临床表现
急性血吸虫病:发热、腹痛、腹泻、肝脾肿大、黏液血便、粪检血吸虫卵阳性
慢性血吸虫病:占90%。多无明显症状,或有慢性腹泻、黏液血便、肝脾肿大、贫血和消瘦等。粪检虫卵常为阴性,直肠黏膜活检虫卵阳性
晚期血吸虫病:门脉高压综合症,可分为巨脾型、腹水型、结肠增生型、侏儒型
异位血吸虫病:以肺、脑常见
免疫
抗原
虫体代谢、排泄分泌物,表膜,SEA等
不同阶段抗原不同
伴随免疫:血吸虫感染后,活的成虫可使宿主产生获得性免疫,该免疫力对再感染时侵入的童虫具有一定的杀伤力,但不能清除体内原有的成虫,且随着成虫的消失而消失
效应机制:主要是抗体(IgG、IgE)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反应(ADCC)
诊断
临床表现、疫水接触史
病原学检查虫卵或毛蚴确诊
粪便直接涂片法
浓集法:尼龙绢袋集卵法
毛蚴孵化法:检出率高
直肠黏膜活检:适用于慢性期和晚期病人慢性和晚期病人粪检难以查到虫卵
免疫学检测:检测抗体或循环抗原
环卵沉淀试验:虫卵出现泡状沉淀物,或细长卷曲沉淀物,则为阳性
分子生物学检测:PCR、DNA探针、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
影像学检查:B超、CT
血常规:急性期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流行
流行区类型
湖沼型
山区丘陵型
平原水网型
流行环节
传染源:感染者、家畜及野生哺乳动物
传播途径:①虫卵入水②钉螺孳生③接触疫水
易感人群:均易感
防治
控制传染源:选用药物吡喹酮
切断传播途径:灭螺,管理粪便、安全用水
保护易感者
血吸虫属于WHO规定的六大热带病和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我国五大寄生虫病:钩虫、丝虫、血吸虫、疟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