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发热(六经)
这是一篇关于发热(六经)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概述,太阳病发热,阳明病发热,少阳病发热,太阴病发热,少阴病发热,厥阴病发热,辨证要点总结,注意事项。
这是一篇关于疼痛机制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外周敏化相关分子机制,中枢敏化相关分子机制,内容详细且分类明确,有助于理解疼痛产生的复杂分子过程。
这是一篇关于气、血、津液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气血津液的关系,津液,血,气。全面梳理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核心概念。通过清晰的结构展示三者间的相互关系与生理功能。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发热(六经)
概述
在《伤寒论》中,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皆可出现发热,但其病机、证候特点及治法各异,需结合兼症、病程、脉象等综合辨证。
太阳病发热
病机
风寒或风热外袭,营卫失调。
证候特点
风寒表证
发热轻(或不发热)、恶寒重、无汗、头身痛、脉浮紧(麻黄汤证)。
风热表证
发热重、恶风、有汗、脉浮缓(桂枝汤证)。
温病初起
发热口渴、微恶寒、咽痛(银翘散证)。
治法
解表散邪
风寒:辛温解表(麻黄汤、桂枝汤)。
风热/温病:辛凉解表(银翘散、桑菊饮)。
阳明病发热
邪入阳明,化热化燥。
经证(阳明热盛)
高热(壮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白虎汤证)
腑证(阳明腑实)
日晡潮热、腹胀满痛、便秘、谵语、舌红苔黄燥(承气汤类)。
清热或泻下。
经证
清气分热(白虎汤)。
腑证
通腑泻热(大承气汤、小承气汤)。
少阳病发热
邪郁半表半里,枢机不利。
往来寒热(忽冷忽热)、胸胁苦满、口苦咽干、心烦喜呕、脉弦(小柴胡汤证)。
和解少阳(小柴胡汤)
太阴病发热
脾阳不足,寒湿内停,或兼表邪。
里虚寒为主
发热轻、手足温、腹满痛、下利、舌淡苔白(理中汤证)
兼表证
发热恶寒、身痛、下利(桂枝人参汤证)。
温中散寒,兼表者解表温里(理中汤、桂枝人参汤)。
少阴病发热
少阴阳虚或阴虚,或兼表邪。
阳虚外感
发热轻、恶寒重、无汗、脉沉(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阴虚内热
低热、咽痛、心烦、舌红少苔(黄连阿胶汤证)。
阳虚:温阳解表(麻黄附子细辛汤)
阴虚:滋阴清热(黄连阿胶汤)
厥阴病发热
寒热错杂,阴阳不相顺接。
上热下寒
发热(或寒热交错)、口渴、下利、四肢厥冷(乌梅丸证)
厥阴热利
发热、下利脓血、里急后重(白头翁汤证)
调和寒热(乌梅丸)
清热凉血(白头翁汤)
辨证要点总结
辨病位
太阳在表,阳明在里,少阳在半表半里;三阴多属里虚。
辨寒热
阳明多实热,三阴多虚寒(少阴阴虚例外)。
辨兼症
如口渴、汗出、二便、神志状态等。
辨脉象
太阳脉浮,阳明脉洪大或沉实,少阳脉弦,三阴脉多沉弱。
注意事项
六经传变复杂,常合病、并病(如太阳少阳合病、少阳阳明并病)。
发热需与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结合(如高热神昏属营血分证)。
临床需四诊合参,灵活运用经方与时方,不可拘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