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医学对此病症的研究奠基于秦汉,充实于隋、唐,发展于宋、元,完善于明、清,创新于现代。
1、《素问·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者,闭也,就是闭阻不通之意。
2、《灵枢·营卫篇》中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由于老人气血亏虚,凤寒湿邪易客注凝结于关节,使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乃发为本病。
3、《素问 痿论篇第四十四》指出:“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当人衰老时,肾精亦衰减,不足以养骨,则可出现骨质增生,骨质疏松等症
4、《金匮要略 中风历节病篇》指出“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痛,不可屈伸”,
5、至隋代《诸病源候论》明确指出:“亦有血气虚,受风邪而得之者。”
6、唐朝《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则认为外伤瘀血也可产生痹症;
7、金元时期更进一步认识到“劳力之人”、“辛劳过度”也可至痹。
8、清朝叶天士所著《临证医案指南》中有关痹症的论述作了精辟的总结:气血营卫内
虚是致病的内在条件,风寒湿邪外袭是致痹的外在因素,经络气血阻滞则是痹症的主要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