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1.个体心理与行为-初级人力实务
初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人力实务个体心理与行为考点总结,对人力实务感兴趣的小伙伴乐意收藏起来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篇思维导图总结了初级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力实务中第一部分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全部考点,很详细,值得收藏。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个体心理与行为
1.人格
概念:人格是个体所具有的、区别于他人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
影响因素
遗传
人格由基因以间接的方式决定,遗传是人格赖以生成的物质基础,人格是相对稳定的
环境
文化的作用尤其重要
人格是一种结构化的内在结构,受到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情境
在不同的情境下,人格的表现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行为的跨情境一致性。
精神注意和人本主义对人格的看法
精神分析
概念:人格的核心是一个人思想中的各种事件,这些事件是产生行为的动机,即内在根源及内在驱动力
弗洛伊德理论
本我
自我
无休止的战争
超我
协调
内在动力被称为力比多,力比多就是性能量
人本主义
概念:从个人意识经验、成长潜能整合的角度理解人格,其核心是强调自我实现的驱动力
马斯洛理论:自我实现置于需要层次结构的顶端
特性
整体性
先天倾向性
现象学性
存在性
人格特质理论
概念:特质理论是最为重要的人格理论,人格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对稳定
恩培多克勒
四根说:水(柔和)、土(稳定)、火(暴躁)、空气(多变)
四体液说:多血质(活泼)、粘液质(考拉)、胆汁质(火爆)、抑郁质(敏感)
奥尔波特
枢纽特质:基本特质,渗透性强
核心特质:建筑构件,5~10个
次要特质
卡特尔
人格的基本元素就是特质
16种根源特质
乐群性:孤独、冷淡/温情、合群
聪慧性:迟钝、学识浅薄/聪慧、有才识
稳定性:激动、易烦躁/成熟、镇静
支配性:顺从/好强
兴奋性:审慎、冷静/热心、健谈
有恒性:苟且、敷衍/谨慎、固执
敢为性:畏怯/鲁莽
敏感性:理性、沉着/敏感、优柔寡断
怀疑性:信赖、随和/多疑善妒
幻想性:妥善处理/豪放
世故性:直率、朴实/世故、圆滑
忧虑性:安详自在/焦虑不安
实验性:保守、尊重传统/敢于批判
独立性:依赖、合群/自负自决
自律性:不顾大体/克己自律
紧张性:心平气和/紧张兴奋
艾森克
外倾-内倾
不稳定
稳定
外倾又稳定是多血质,外倾不稳定是胆汁质,内倾稳定是粘液质,内倾不稳定是抑郁质
优缺点
优点:开创了人格测量技术并发展了因素分析,对人格进行精确描述,与人们的日常习惯非常接近
缺点:“贴标签”、无证据证明主要假设即人格特质的跨情境一致性
“大五”和“大七”理论
“大五”理论
五个维度,每个维度都有两级,前描述较高后描述较低
外向性:健谈的、精力充沛的、果断的/安静的、有保留的、害羞的
愉悦性:有同情心的、善良的、亲切的/冷漠的、好争吵的、残酷的
公正严谨性:有组织的、负责的、谨慎的/马虎的、轻率的、不负责任的
神经质性:稳定的、冷静的、满足的/焦虑的、不稳定的、喜怒无常的
开放性:有创造性的、聪明的、开放的/简单的、肤浅的、不聪明的
“大七”理论
中国人人格结构
外向性:活跃、合群、乐观
人际关系:利他、诚信、重感情
行事风格:严谨、自制、沉稳
善良:宽和、热情
情绪性:耐性、爽直
智慧:才智、坚韧、机敏
处事态度:自信、淡泊
2.能力
概念: 能力是从事各种活动、适应生存所必需的且影响活动效果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内容
智力
智力维度
言语能力:教师、领导
数学能力:会计、工程师
推理能力:理解并解决问题,设计师、咨询师
演绎能力:科研人员
关系类比能力:人类学家
记忆能力:口译专家
空间认知能力:艺术家
知觉能力:摄影师
智力结构的基本理论
斯皮尔曼(2因素):智力因素(G因素)和特殊智力因素(S因素)
瑟斯顿(7种原始能力):词的理解、词的流畅性、计数、空间知觉、记忆、知觉速度、推理
吉尔福特(3维度):智力操作的方式、内容、产品
加德纳(8种智力):逻辑-数学、语言、自然主义、音乐、空间、身体运动、社交、自知
躯体能力:每个人都具备躯体能力,只是程度不同,越是不需要技术或越是机械性的工作,越需要躯体能力。
能力与知识和技能的区别
知识是经验系统,技能是行为模式,能力是心理特征
能力会定型,知识、技能不断积累
领导者的胜任特征
麦克里兰
成就和行为(有方向、有目标)
服务意识(员工被满足)
管理才能
认知能力(市场格局)
个人效能(自我调整)
威尔逊
预测变化(有方向)
寻求支持(有伙伴)
驱力水平(有要求)
其他
核心特质(最难发展)
自我特质(较难发展)
表面特质(最易发展)
5.价值观
分类
奥尔波特(6):经济型(务实)、理论型(发现真理)、审美型、社会型(声望)、宗教型、政治型(权力)
罗奇克(2):终级性价值观和工具性价值观
莫里斯(3):实际价值(主观)、想象价值、客体价值
霍夫斯塔德(2):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
工作价值观
内在工作价值(7类):利他主义、独立性、审美、创造性、智慧激发、成就感、管理权力
外在工作价值(4类):工作环境、与上级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变化性
外在报酬(4类):生活方式、声望、经济报酬、安全感
中国人的价值取向
以己为中心的价值观(差序格局)
以社会、关系、情境为中心的价值观
中国人是比较典型的社会取向,这种取向具体表现为家族取向、关系取向、权威取向和他人取向四个次级取向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
概念:自我价值对于个体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的决定性作用就是自我价值定向
因素
自我价值定位:选择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自身价值
自我价值支持:客观的自我价值依托资源
4.态度与行为
态度的概念与成分
阿尔伯特:行为主义,客观经验
克里赫:认知学派,强调现在的主观经验
弗里德曼:公认较好
认知成分:认知是基础
情感成分:情感是核心和关键
行为倾向:具有准备性质,并不等于外显行为
态度形成的理论
学习理论:后天习得
诱因理论:利益,收益多少
认知一致性理论:知行合一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态度只是一种行为倾向,并不等于行为
特殊性:越特殊越准确
时间因素:越短越准确
自我意识:内在越高越准确,公众越高越难预测
态度强度:越强越准确,增强方法---获得更多信息、参与态度对象
可接近性:越容易被意识到越可接近,直接经验影响大
态度改变的理论
海德的平衡理论:趋向于平衡的压力促使不平衡向平衡状态过渡(+为奇数平衡)
最少付出原则
菲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行为态度不一致,减少认知失调
改变态度
增加认知
改变认知的重要性:xx更重要
减少选择感:别无选择
改变行为
说服与态度的关系
说服者因素:专家资格、是否可靠,是否值得他人信任、是否获益,外表及相似性
说服信息因素:差距、恐惧、信息呈现方式(复杂:书面;简单:视觉、听觉、书面;争论中双面说服,信任时单面说服)
被说服者因素:人格、心情、介入程度、自身免疫、个体差异
情境因素:预先警告(了解时会引起抗拒,不了解则容易被说服)、分散注意
偏见
偏见与态度有关,但又不是态度,是一种刻板印象
消除偏见的方法
对抗刻板印象
平等接触
创造消除偏见的环境
3.情绪
概念:情绪是一种高级复杂的心理活动,有七种:高兴、惊奇、生气、厌恶、害怕、悲伤和轻蔑
情绪和情感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绪的变化受情感的制约
区别:情绪是生理需要,情感是社会需要;情绪在先,情感在后;情绪是表面现象,情感是深刻认识
表情
面部表情(最重要、最直接)
身体表情
言语表情
情绪状态
心境:不针对具体事物
激情:强烈、短暂、爆发式
应激:高度紧张,导致疾病
情绪的基本理论
詹姆斯兰格理论
外周的生理活动是产生情绪变化的原因
詹姆斯认为情绪是内脏器官和骨路肌活动在脑内引起的感觉,兰格则强调血液系统的作用,如血管的扩张和收缩等。
汤姆金斯
情绪就是动机,是比内驱力更加灵活和强有力的驱动因素
拉扎勒斯
考虑评估环境的交互作用,无意识状态下发生的,认知评价理论
情绪的局限性
不同文化下的人们在一致普遍的背景下表达情绪是有差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