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发展心理学(第五章)
发展心理学第五章婴儿的心理发展知识总结,包括婴儿的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婴儿认知的发展、婴儿语言的发展、婴儿的气质等等。
编辑于2022-06-01 09:46:33婴儿的心理发展
婴儿的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
婴儿的生理发展
对婴儿大脑功能的新认识
婴儿大脑的形态发展:脑重与头围、大脑皮质
婴儿大脑的功能发展:脑电、皮质中枢、大脑单侧化(5岁时稳固的建立大脑单侧化)
后天环境影响与婴儿脑的发展:婴儿脑的修复性、婴儿脑的可塑性(”用进废退“)
髓鞘化:7岁左右的髓鞘化基本完成。
婴儿生理发展过程及正常值
婴儿期是第一次生长高峰
体重
身高
上部量、下部量和胸围
牙齿和骨骼发育
①生长发育原则:头尾原则(头大、腿短)、近远原则(从中心到四周);②身体系统发展的不同步性:不同身体系统有它们自己唯一的、时间特定的成熟方式。
影响婴儿身体发育的因素:1.遗传(双生子研究)2.营养(消瘦、夸希奥科病)3.情绪健康(非器质性发育迟滞症)
婴儿动作的发展
婴儿动作的发展进程
大动作的发展进程:3翻6坐8爬10站1岁走2岁跑3岁跳(其中坐、爬、站是大动作的发展的里程碑)
小动作的发展进程:①本能的抓握(0-3个月)②手眼协调(4-6个月)③动作逐渐灵活(6个月以后,捏钳是精细动作成熟的标志)
婴儿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
头尾原则(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抬头→翻身→坐→爬→站→行
近远原则(从躯干到四肢):身体神经中枢→身体四周
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大肌肉→小肌肉
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
影响婴儿动作发展的因素:①遗传和生理成熟(双生子爬楼梯实验);②学习与教育;③营养和健康。
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行为:主要依靠皮下中枢实现无条件反射
无条件食物反射:觅食反射、吮吸反射、吞咽反射;
无条件防御反射:呕吐、喷嚏、眨眼反射;
无条件定向反射:把眼睛转向光源等。
婴儿认知的发展
婴儿认知的发展
研究方法的突破:①习惯化范式(习惯化与去习惯化)②优先注视范式(刺激偏爱程序)
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感觉发生最早,是最早达到完善化的心理过程。感知觉是最先发展且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领域,并在婴儿认知活动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感觉的发展
触觉发生最早,味觉发育相当完好
①视觉发生于胎儿中晚期(4-5个月);②新生儿对颜色不敏感,4个月已有颜色偏好,6个月已有立体觉
听觉发生于胎儿中晚期(5-6个月);6个月能辨别音色、音高,初步具备协调听觉与身体运动的能力
知觉的发展
颜色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四个月以前就有大小恒常性)、方位知觉
距离知觉(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的两种假设
早期运动经验(爬行)使婴儿产生深度知觉,对深度的恐惧来自婴儿早期的跌落经验。
先天预设的结构:人对深度的知觉能力是一种天生存在的机制,是不需要经验来发展的。
视崖实验
结论①:2个月已具有深度知觉,但没有对视崖的恐惧感;
结论②:6个月能清楚知觉到深度,并对高度产生惧怕;
结论③:婴儿的爬行经验对深度知觉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婴儿注意的发展
先天的定向反射:一出生就有注意。
1-3个月:注意表现出选择性。
3-6个月,平均注意时间缩短,偏爱复杂而有意义的对象;选择性注意越来越受知识和经验的支配。
6个月后,白天常处于警觉和兴奋状态,共同注意逐步提高。
1岁以后,言语产生,注意与符号联系起来;他人的言语提示和指导对婴儿的注意有一定的制约和调节作用。
婴儿记忆和学习的发展
0-1岁有短时记忆(2-3个月,眼镜追随),也有长时记忆
6个月,“怕生”,这就是再认
1-3岁是儿童记忆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机械记忆能力比较发达且有巨大潜能。
做藏、找东西的游戏(初步的再现和回忆能力)
出现简单的联想
延缓模仿:标志婴儿表象记忆及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
婴儿学习的三个层次:①习惯化;②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③语言的掌握、概念的学习等各种复杂类型的学习。
婴儿思维的发展:婴儿期的思维基本上属于直觉行动思维的范畴,其特点是直观行动性。即“感知”与“运动”的协调性
如何促进婴儿思维的发展?
婴儿的感知训练:新生儿的感知训练、2个月宝宝的感知训练
鼓励婴儿自动自主探索
提供有丰富刺激的环境:玩具、变化的环境
婴儿语言的发展
婴儿言语发展的理论
语言与言语基本过程
区别:符号系统与实际的话语
言语过程的三方面:言语感知、言语理解、言语表达
婴儿言语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
习得(或经验论):言语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强调家庭和社会环境对言语发展的重要作用。
强化说:①代表人物:巴浦洛夫、斯金纳;②学习原理:操作条件反射、强化,言语发展表现为儿童习得的口头反应的增加。
模仿说:①代表人物:奥尔波特、班杜拉、哈里斯等;②学习原理:通过观察、模仿而学习语言;③模仿的四种形式:●即时的、完全的临摹;●即时的、不完全的临摹;●延迟模仿(有变形或创造性因素;●选择性模仿
先天论
自然成熟说认为,生物遗传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性因素。语言获得是大脑机能成熟的产物,最容易获得语言的时期是从出生到青春期之间。
转换生成说:①代表人物:乔姆斯基,于1957年提出;②基本观点:●语言是利用规则(语法(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语法是生成的,语言获得装置(LAD);●每个句子都有其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语言获得装置(LAD):人脑先天就具有一种能够对语言进行加工的装置,LAD使儿童能够分析他们所听到的语言声音,并且抽取其中的语法规则,把它们转化生成它们内在的语法体系,这样就可创造出儿童没有听到的新句子。语言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换的过程,这个转换是通过LAD实现的。原始语言资料→LAD→语法能力
相互作用论:言语发展是生理成熟、认知发展与不断变化的语言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认知相互作用论:●代表人物:皮亚杰;●主要观点:语言是儿童许多符号功能的一种,认知结构是言语发展的基础,言语结构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发展,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源于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
社会相互作用论:强调儿童的内部经验与环境输入直接的相互作用,特别强调语言学习的社会环境。
言语的发生发展
前言语阶段(0-12个月):●言语知觉的发展 ●语音的发展 ●前言语交流的发展,如咿呀学语,具有目的性、指代性、约定性。
语言发生阶段(10-14个月):开始“懂得”词义,第一批词的产生(场合约定性),语言的获得与应用。
言语发展阶段:●10-15个月,每月掌握1-3个新词;●1-1.5岁,单词句阶段;●19-21个月时出现“词语爆炸现象",平均每月掌握25个新词;●1.5岁-2岁时双词句、电报句阶段,进入词的联合和语法生成时期;●2-3岁是复合句阶段。
单词句:婴儿在1.5岁前说出的第一批词,用一个词代表句子,因此1-1.5岁被称为“单词句阶段”。单词句含义不够明确,语音也往往不够清晰,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意思。因此,必须辅以表情和动作。所以,单词句又被称为“言语动作”。单词句具有单音重复、以音代物、一词多义等特点。
语法的获得
20-30个月是掌握语法的关键期;
3岁时,基本掌握母语的口语语法规则系统;
这过程中,存在“过度规则化”和“规则扩大化”现象。
到婴儿期末,儿童掌握了基本的词汇、词类和最基本的句型,并且所说的话也基本符合语法。并可以利用一切机会与婴儿做言语交流,利用“妈妈语”促进婴儿的语言发展。
婴儿的气质
气质类型是指表现在人身上的一类共同的或相似的心理活动特性的典型结合。
托马斯-切斯的婴儿气质三类型
“容易型"(40%):生理机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对所有人都很友好,安静。
"困难型"(10%):生活缺乏规律性,细微的环境变化也能引起较强的反应,对新事物或陌生人表现退缩,会突然发脾气。
"迟缓型”(15%):活动水平低,行为反应强度很弱,情绪总是消极,适应环境慢。
气质具有相对稳定性、可变性(因神经系统未发育成熟以及遗传和环境都会影响气质)
如何根据气质的的类型进行早期教育?
容易型:容易教育。但易形成定势,对新的环境反而适应困难。
困难型:易出现亲子关系问题,需要耐心与爱心。
迟缓型:易产生回避反应,需要宽容和鼓励。让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特点去适应环境,顺其自然。
婴儿依恋的性质取决于与婴儿有关的母亲的行为
气质与发展的关系:环境教育要求是否与个体的气质特征达到“最合身”。
拟合优度模型(托马斯-切斯):气质类型的形成,关键在于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否与儿童的气质特点相符合。
婴儿情绪、社会性的发展
最初的情绪反应:①出生,反射性微笑(反射性动作)、哭;②5-6周,无差别的社会性微笑-促进社会交往;③3-4个月,愤怒、悲伤,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④6-8个月,出现陌生人焦虑、分离焦虑,依恋;⑤1.5岁,羞愧、自豪、骄傲、内疚等。
发展趋势:从生理性情绪体验向社会性情绪体验发展。
依恋: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某人或某些人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绪倾向(6、7个月左右显现陌生人焦虑,0--2岁是婴儿依恋的关键期)
安斯沃思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认为婴儿的依恋存在三种形式
安全型(65%-70%)(安全依恋)
回避型(20%)(躲避依恋或无依恋)
反抗型(10%-15%)(矛盾依恋)
影响依恋质量的因素:①依恋的机会(孤儿院儿童有情绪失调的症状);②婴儿的心理特点(困难型更难抚育);③家庭环境和文化因素;④抚育的质量(母亲)。
婴儿的社会交往发展
亲子交往:母亲、父亲
早期的同伴交往
以客体为中心阶段(0-8个月):互不理睬,只有极短暂的接触;以玩具为主;单方面的社交。
简单交往时期(6个月-2岁):社交指向行为,为了获得同伴的注意,与同伴取得联系。
互补性交往时期(2岁左右):持续接触时间增加,社会性游戏的数量增加,出现了合作游戏、互补和互惠行为。
婴儿自我的发展
自我的发展是婴儿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岁左右产生物主意识,有了“我的”占有感。
自我意识的最先反映在对特定物品的占有感上。
自我意识的第一次飞跃是1-3岁,以婴儿用“我”来表现自己为标志。
第一次反抗期出现在2-3岁,其特点是反抗父母对其身体活动的约束,有了“我要”的主动性目标活动的意志。
主体我、客体我
“主体我”(0-3岁):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知觉者、行动者、思考者、情绪感受者。
“客体我”(1岁后):客观上别人能认识到的我这个人的各种特征。
婴儿早期的自我主要有:自我知觉和自我认知
研究婴儿自我意识的方法:镜像自我、红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