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学理论
教育心理学之教学理论重点知识总结,包括有效教学、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教学过程、教学条件等等。
编辑于2022-06-01 14:45:53教学理论
教学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1、教学是人对人的活动。2、教学是一种互动活动。3、教学行为是一种协调的组织行为,具有明确的计划性和目的性。
教学的实质:教学活动本身应以系统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以千变万化的人为对象,是一种信息-人际交互作用系统。教学是一种综合性活动,及应具有科学活动的特性,又应具备艺术活动的特点。
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两方面都获得成功或表现俱佳的教学行为。
有效教学模式:时间学分析模型、心理学分析模型、教与学分析模型。 QAIT模式:教学质量、教学适当性、教学的诱因和时间四个方面。
教学理论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 应该以操作性条件作用和积极强化为原则来安排教学的程序。 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小步子呈现原则 积极反应原则 及时反馈原则 自定步调原则 低错误率原则。
新行为主义教学理论:1、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是由布鲁姆提出的一种确保所有学生都达到一定学习水平的教学模式。 掌握学习的准备 、掌握学习的实施、评定掌握等级。2、个别化教学体系。3、计算机运用为基础的教学。
认知观的教学理论
加涅的指导学习教学理论:1、教学理论体系 加涅的教学论的基本任务是阐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首先,加涅将教学目标归纳为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和态度五种学习结果。其次,加涅根据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把完整的教学过程分为九个阶段:引起注意、告知目标、提示回忆原有知识、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引出作业、提供反馈、评估作业和促进保持与迁移。其次,选择恰当的的教学方法。 最后,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2、教学设计原理与技术。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和管理者,也是学生学习的评价者。教学设计的主要成分:1、设计可观察和可测量的操作目标;2、为选出的目标确定适当的教学事件。
布鲁纳的结构教学理论:1、强调发展学生的智慧。2、注重学习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3、提倡发现教学法。教学的目的不是记忆知识,而是让学生参与建立该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过程。两个步骤:学生依据所获得的感性材料,借助推理和直觉引起思维的飞跃,提出试探性的假设;学生用更多的感性材料对试探性的假设做检验。4、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序列原则、反馈原则。教学应倾倒学习者的内在动机和奖励。
奥苏伯尔的同化教学理论:主张遵循从一般到个别,在呈现具体材料以重组学生认知结构要素的教学原则;提倡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1、教材呈现原则。 逐渐分化原则,上位概念,下位概念。 综合贯通原则,综合贯通指在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中,学生对认知结构中的已有观念记性重新组织和彼此关联的过程。2、先行组织者策略。为实现教学的逐渐分化和综合贯通而提出。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在呈现教学内容之前介绍给学生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先行组织者应该比学习任务本身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摄性,同时能为学生所掌握,且以其熟悉的语言来陈述。先行组织者的功能是在学生能够有意义地接受学习新内容之前,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设起桥梁,使新旧知识清晰地联系起来,为新知识提供认知框架或固着点。
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主张激发和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拥有,认为教育要符合学生人性发展的实际需求。1、教师对学生的知觉是有效教学的前提。2、全人教育理念。全人教育指以促进学生认知素质、情意素质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为教学目标的教育。3、学生中心的教学观。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式有效教学的基础。
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真正有价值的教师激发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拥有,而不是教师的教导。非指导性教学以学生自发学习为特征,是一种无结构的教学。教学目的、内容、进程和方法等由学生自我讨论决定,学生有绝对的选择自由,可以无拘无束的提问和发表意见。 操作程序:1、创设情境2、个人或小组选择其学习目标。 条件:1、教师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2、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自己想要什么。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
主要观点:1、创设有助于学生探究、互动和社会化的实践环境。2、提供包含活动参与方式和显示问题的开放式课程。3、对学生的探究和参与实践的能力进行多元评价。
支架式教学模式: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知识和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支架式教学强调学习者是主动的,要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计划、监视、评价和调节。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
斯皮罗的随机通达教学
情境教学:学习应着眼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学习效果应在情境中评估。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析:四变量(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和教学条件) 三过程(教授、学习、评价反思) 多环节 三阶段(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准备的主要任务是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过程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教学实施是执行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是反思评价教与学过程的成效。
教学过程阶段理论
传统教学过程阶段模型:1、四阶段教学过程的模型:赫尔巴特兴趣说为基础 明了---给学生明确的讲授新知识;联想----新知识与旧知识形成联系;系统----形成概括和结论; 方法---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五阶段:预备-提示-比较-概括-应用。2、五步骤教学过程模型:苏联凯洛夫 (1)组织教学(2)检查复习(3)讲授新课(4)巩固知识(5)布置作业。
现代教学过程模型 六步三阶段教学模型
教学过程的规律性认识:1、教学是促进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互转化和联系的桥梁。 学生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一定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防止忽视知识传授的系统性或轻视直接经验的积累的倾向。2、教学以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统一为基本目标。智能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情况。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只能的发展水平。知识与智能的辩证关系。3、有效教学以调动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同作用为前提。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具有一致性。按照教学目标需要调节非智力因素的活动。4、教学过程中主体交互作用水平是影响教学效益的关键。
教学条件
教学环境: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一切内外环境。
教学的物理环境:自然环境 教学设施环境 教学时空环境
教学心理环境:人际关系、集体气氛、教学氛围、个体心理因素
教学资源: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帮助教师增强教学效率和效能的一切可供使用的辅助工具。
主观性教学资源、客观性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