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分子吸收光谱色谱
参比溶液的选择:测量液中有何种干扰因素,就将这种干扰因素同等程度地加入到参比溶液中,从而消除这种因素的影响。
编辑于2022-06-02 13:35:47分子吸收光谱
电子光谱
带状光谱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分子的成键电子的跃迁,伴随着振动和转动跃迁
应用
定性分析
结构分析
电子跃迁类型
根据分子轨道理论,一个成键轨道必定有一个响应的反键轨道
生色团的共轭作用
生色团就是能够发生n或者π跃迁到π反轨道的不饱和基团
不饱和烃中,双键共轭,π到π*红移增色;不共轭,只增色
碳氧双键同烯键之间共轭,降低π*的能量,吸收峰红移
助色团就是含有n电子的基团
本身没有生色功能,但是与生色团相连时会发生共轭作用,降低π反轨道的能量,使得吸收波长红移,且吸收强度增加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分子有量子化能级,不同的物质分子组成和结构不同,具有的特征能级也不同,能极差不同,物质只能吸收与分子内部能极差相当的辐射
目视比色法
溶液颜色的深浅取决于溶液吸收光的量的多少
利用自然光为入射光,不需要仪器,操作简便,溶液必须有色,不可分辨多组分,得到的数据结果准确度低
吸收光谱
测定某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的吸收程度,即为吸光度
吸光度最大处对应的波长为最大吸收波长
不同浓度的同种物质,吸收光谱形状相似,最大吸收波长不变
对应紫外和可见光区的吸收(200-780)
不同物质,吸收光谱的形状可能不同,但是最大吸收波长一定不同
物质定性分析的依据
不同浓度的同种物质,在某一定波长下吸光度有差异,在最大吸收波长处吸光度的差异最大,即在此波长处测定的灵敏度最高,常用作物质定量分析的测量波长
溶剂对吸收光谱的影响
极性n>π*>π 溶液极性增强,极性越强的轨道降低能量越严重
振动光谱
红外光谱
分子振动和转动的跃迁
对应红外区的吸收
转动光谱
光度计的测量过程
方法过程
配置一系列浓度不相同的待测物的标准溶液
通过绘制吸收曲线找出测量波长
选择测量波长,绘制工作曲线
测量未知样的吸光度,求未知样的浓度
操作步骤
为什么要调零
分光光度计
光源
为保持光源发射强度稳定,一般用稳压器严格控制电源电压
提供在整个紫外区或可见区具有足够强度、稳定且波长连续变化的复合光
可见区
钨灯360-2500nm
紫外区
氢灯氘灯185-375nm
红外区
辉光灯或硅碳棒
单色器
从光源的复合光中分出所需的波长的单色光
组成
入射狭缝,准光镜,色散原件,聚焦镜,出射狭缝
色散原件将复合光分解为单色光,有棱镜和光栅
准光镜使得入射光变为平行光束
吸收池,比色皿
在紫外区用石英池
可见区用光学玻璃
玻璃会吸收紫外光
检测器,光电转换器
利用光电效应将光信号变成电信号
类型
可见分光光度计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红外分光光度计
光源是能斯特灯
单光束
双光束
双波长
波长的选择
干扰组分在所选的两个波长处有相同的吸光度
被测组分在两波长处具有较大的吸光度差
特点
吸光光度法分析条件的选择
显色反应及其条件的选择
显色反应
将本身无色或颜色较浅的被测物质转化成颜色较深的物质的反应
氧化还原显色反应,配位显色反应
显色反应条件
以配位显色反应为例
pH
共存离子
消除干扰
显色剂的用量
时间和温度
有机溶剂和表面活性剂
显色剂
使得被测组分转变成有色化合物的试剂
无机显色剂
有机显色剂
增加分子的共轭体系或引入助色集团可以显著提高测定的灵敏度
选择性要好,灵敏度要高,对比度要大,有色化合物要稳定,组成要恒定,显色反应条件要易于控制
吸光光度法的测量误差及测量条件的选择
仪器误差
产生因素
T或者A值对浓度测量误差的影响
测量条件的选择
测量波长的选择
吸光度范围的选择
控制溶液浓度
控制溶液层厚度
参比溶液的选择
测量液中有何种干扰因素,就将这种干扰因素同等程度地加入到参比溶液中,从而消除这种因素的影响
什么无吸收什么不加
待机
色谱
概述
流动相
在管内自上而下连续流动的液体或者气体为流动相
固定相
填充在玻璃管或金属管中固定不动的物质
色谱柱
装填有固定相的玻璃管或者金属管
物质在两相之间进行反复多次分配
分类
液体固定相
将液体均匀涂敷在载体表面
与物质作用方式为溶解和挥发
固体固定相
表面有一定活性的固定吸附剂
与物质作用方式为吸附和解吸
术语
色谱峰
检测器对组分的响应信号随时间变化所形成的峰形曲线
基线
仅有纯载气通过色谱柱时,检测器的响应信号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峰高
色谱柱顶点与基线之间的垂直距离
色谱峰区域宽度
保留值
反映组分与固定相作用力的大小
峰面积
相对保留值
和柱温,组分,固定相,流动相的热力学性质有关
与柱长、柱子半径,填充情况及流动相的流速等色谱操作条件无关
改变柱子选择性的方法
气相色谱法中流动相时惰性气体,可改变柱温,或者改变固定相
液相色谱法中流动相是混合物,可改变其组成,固定相制备费用高,一般改变流动相
分离度
总分离效能的影响因素:保留值之差,峰底宽度
单独用柱效或者柱的选择性来衡量柱的分离能力是不够的,因此用分离度来衡量柱的总分离效能指标
速率理论
涡流扩散项
固定相颗粒越小,填充越均匀紧密越好
分子扩散项 纵向扩散项
液相色谱可忽略分子扩散项
颗粒越小,填充越均匀紧密,对分子扩散的阻碍作用越强,分子扩散项越小,越好
载气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越好
柱温越低,柱压越大越好
载气流速越大,组分滞留时间越小,分子扩散项越小越好
传质阻力项
粒度小的填充物,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载气可减小阻力项
降低固定液的液膜厚度,增大组分在液相中的扩散系数
最佳流速u
塔板理论
不足:无法解释色谱法扩展的原因及影响塔板高度的各种因素 故不能提出提高柱效能的有效途径
分配平衡
将色谱过程看做时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发生的吸附、脱附或溶解、挥发的平衡过程(分配平衡过程)
分配行为用分配系数、分配比来描述
分配系数
与组分和固定相的热力学性质有关,并随柱温柱压改变
表明组分和固定相作用力的大小,K越大,作用力越大
分配比 容量因子
除了和K一样的外,还与固定液的体积有关,体积越大,k越大,组分在固定液中的量也就越多,相当于柱容量越大,色谱柱对组分的保留能力越强,故又称容量因子
柱效能的评价
组分在柱子中发生一次溶解-挥发或者吸附-解吸的过程就为一次分配过程
气相色谱
理论基础
动力学性质
峰的宽窄由组分在色谱柱中的传质和扩散行为决定
热力学性质
两组分的相对保留值足够大,即为组分在两相中的分配决定
峰间距离要足够大,峰的宽度也要能够很好的分开
定性分析
同一条件下,每种物质具有各自的保留值
2. 利用文献保留值定性
3. 与其他分析仪器联用的定性方法
定量分析
定量校正因子
不能利用峰面积直接获得质量
常用的几种定量方法
仪器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