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修辞手法
修辞
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反复、对比、引用、双关、顶针、互文、通感呼告、反语等
比喻
概念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动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分类
明喻
形式
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犹如)乙(喻体)。”。
暗喻
形式
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借喻
定义
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作用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使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拟人
定义
把事物人格化,把事物当人来写,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语言、有动作。
作用
运用拟人这种修辞方法,可以使文章生动、有趣、使人觉得亲切,有利于作者抒发感情。
与比喻区别
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拟人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拟人的本体和拟体成为一统,本体必须出现,拟体却不一定会出现。
借代
定义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
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练,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与比喻区别
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对比
定义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
作用
准确运用对比, 能鲜明地显示出事物间的差别或者能突出说明某一方面,从而增强说服力。
分类
两体对比
例: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一体两面对比
例: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已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引用
定义
说话或写文章时,引用别人的话,或引用大家熟悉的成语、典故等都叫引用。
作用
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通感
定义
利用诸多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
通感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的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
顶针、互文
顶针定义
又叫顶真或联珠。“ABC,CDE”。
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互文定义
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相互补足,就是互文。
反复
定义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作用
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分类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
例: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
例: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双关
定义
双关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故意让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获得双重意义、言在此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
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对偶
定义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来表达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与排比区别
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而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
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而对偶必须对称。
排比
定义
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语句排列在一起。
作用
节奏鲜明,有气势,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读排比句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夸张
定义
夸张是把要描写的事物有意地夸大或缩小,使其更鲜明突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作用
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分类
扩大夸张
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缩小夸张
例:他呀,心眼小得只有针眼儿大
超前夸张
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馒头的香味来了。
设问
定义
设问又叫设疑、提问。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行解决。即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作用
提醒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富有变化。
反问
定义
反问也叫反诘、诘问。将明确的意思用疑问的形式表达出来,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作用
加强证据,加强语气,表达鲜明,起强化作用。
与反问区别
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
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然后再回答。而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