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艺术设计的历史
这是一篇关于艺术设计的历史的思维导图,其内容主要讲述中国古代的艺术技术,包含陶瓷艺术设计等内容,其中不仅叙述全面而且有很多美丽的图片
编辑于2022-06-05 16:21:25艺术设计的历史
中国古代的艺术设计
陶瓷艺术设计
《闲情偶寄》——李渔 《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饮馔部》、《种植部》、《颐养部》 论述了戏曲、歌舞、服饰、修容、园林、建筑、花卉、器玩、颐养、饮食等艺术和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阐发了自己的主张,内容极为丰富。其中,《颐养部》总论养生,是一篇重要的养生文献。
陶器的制作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利用火将一种物质改编成另一种物质的伟大创举,以陶器的生产为标志,人类已结束了上百年的狩猎生活而开始农耕和定居。
陶与瓷的区别
(1)原料不同,陶器用普通黏土,金属杂质含量多,瓷器用高岭土,质地纯净的多;
(2)陶器是素胎烧成,不施釉或施低温釉,瓷器表面施一层高温釉;
(3)烧成温度不同,陶器一般在1200℃以下,瓷器达1200℃以上;
(4)陶器胎体疏松吸水性强;瓷器胎体烧结致密不吸水,击叩时会发出清亮的响声。
在陶与瓷之间还有一种所谓的“炻器”, 如紫砂器等。中国现今发现最早的陶器距今约一万年
简答题
彩陶(仰韶文化)
名词解释
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 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
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 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的陶器。
发源时间:距今约 10000 前的新石器时代
分类:半坡型、庙底沟型、马家窑文化的马家窑型、半山型和马厂型等。
用途:以生活用器为主,如碗、盆等
纹样:以几何纹为主,有少量的人物、动物、植物纹样等
(彩陶)是中国新石器时代陶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器物。中国现今发现较早的彩陶距今 约(6000 年)。 中国现今发现最早的陶器距今约(一万年)
瓷器
在马王堆的汉墓中出现“瓷”字。 许慎《说文解字》中:“瓷,瓦之坚音者”。
过程:原料、窑炉温度、釉
分类
青瓷
最早烧制成功,产地以浙江为中心,四个系统:越窑、瓯[ōu]窑、婺州窑和德清窑
(东汉时代)在中国浙江余姚、上虞、慈溪等地成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真正的瓷器— (青瓷)。最早(创烧)成功的是(青瓷)。
唐代诗人曾将(越窑)瓷器之美誉为“千峰翠色”。
白瓷
出现的时间晚于青瓷,因为其技术手段要求较高,需要掌握除 铁的技术,使其含铁量在 1%一下
彩瓷
(1)各种高温的单色釉瓷
(2)彩色花瓷,既包括高温釉的青花、釉里红,又包括低温釉系列的粉 彩、珐琅彩等。
唐三彩
(名词解释)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它经常采用黄绿褐等色釉,在器皿上构成花朵、斑点或几何纹等各种彩色斑斓的色釉装饰,所以称为三彩。
唐三彩的制品分为器皿、人物、动物三类,一般作冥器用,也作生活器皿。有瓶、罐、壶等器物。多为冥器。
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其制作地点分为西安和洛阳。唐三彩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
唐三彩经两次制成,用精炼的白黏土制胎,用千度高温烧成陶胎,挂釉后再经900℃,制作规整、不变形、不裂缝、不脱釉。制作方法有轮制、模制、雕塑等(工艺)。
在隋唐时代,中国陶瓷生产出现了,(南青北白)的局面,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南方青瓷)与(北方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组成中国瓷业发展的两大体系和窑场
宋代在唐代南青北白两大瓷系的基础上形成六大瓷系:
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 钧窑系
南方地区的龙泉窑系、景德镇的青白瓷系
宋代五大名窑:
简单题
定窑:白瓷,乳白、牙白+刻花。芒口:覆烧工艺使器物口沿无釉。(镶金、银扣边—— 扣装)
汝窑:釉色天青,釉质莹润,内蕴光泽,上有细密开片,宫廷民间都有,精粗俱备。
官窑:盘、碗、洗、瓶,葵花莲花瓣装饰,精致规整。
哥窑:含铁多,黑灰色,口沿褐黄色(紫口铁足)
钧窑:北青瓷,乳浊釉近于蓝色,颜色深了天蓝,浅了天青、月白。有铜,“窑变”。
元代陶瓷
名词解释
青花
青花是釉下彩的主要品种,其特点是在白瓷胎上用含金属钴的青料绘饰纹样或图画,烧成后纹饰成蓝色
从起源看,青花料的使用从唐代就开始滥觞,经宋至元开始进入盛期
青花瓷的创烧成功, 是陶瓷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转变,将中国传统绘画的装饰方法结合于其中,即将中国书画艺术从纸帛的平面上转移 到立体的器物上来,成为一种新的视觉欣赏形式,新的艺术载体。
元代青花瓷
釉下彩
元代青花瓷一般器型高大,胎体厚重,青花呈色鲜艳而深沉。装饰分为主纹和辅纹两类。 (青花装饰的构成特点是结构满密、层次多面主次分明,搭配有序、风格统一。
青花瓷的设计风 格清秀典雅,纹饰以植物纹为主,呈色青蓝艳丽。造型上明代趋小型化、日用化。
元釉里红
釉下彩
釉里红又名釉下红,起源于宋代钧窑的紫红斑釉。
它以氧化铜在瓷坏上着彩,然后施透明釉, 1300℃还 原焰烧成,纹饰在釉下呈现红色,柔和美观。它可以单独装饰,也可以把青红色料结合使用(此装饰叫青红釉 里红或叫青花火紫,形成一种别致的装饰纹样) ,釉里红呈色稳定敦厚,在我国传统习惯上,常以这种色彩象 征吉祥康乐和繁荣昌盛,是别有特色的传统艺术。
釉里红和青花瓷一样,是景德镇元代陶工的杰出创造。
明代陶瓷
明代青花瓷设计的最高成就体现在釉色设计方面明斗彩、明釉里红、其它颜色瓷。
清代陶瓷
康熙时期以古彩为主,刚健有力;雍正时期以粉彩最为突出,雅致清秀;乾隆时期以珐琅彩最有成就,繁缛精细
青铜器设计
名词解释
青铜=自然铜(红铜)+铅+锡(越多越脆)
发展高峰:晚商和西周早期: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鼎)我国目前所知最大的一件青铜器虢季子白盘。迄今发现最大的青铜盘
青铜/青铜器
青铜是自然铜(红铜)与铅、锡等元素的合金,不同的器物其合金的配比不同,铅锡成份越大青铜越硬脆。人类在使用铁器以前,广泛地使用青铜铸造各种器具。青铜器在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已经被制造出来,之后中国经历了长达15-16个世纪的青铜时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
青铜器,集造型、雕塑、绘画等多种艺术之成,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是中国文物艺术中的瑰宝,也是世界美术史上的精华。
青铜时代
使用青铜材料制作工具、武器的时代被称作“青铜时代”。中国的青铜时代从公元前2000年左右开始形成,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经过15个世纪
特点
(1)大量使用青铜生产工具、兵器和青铜礼器;
(2)在进入青铜时代前有个漫长的技术积累期。
失蜡法
失蜡法是用蜡制成器形,然后用泥填充和加固,待干后再倒入铜液,蜡受热后熔成液体流 出,原来有蜡处即形成铸造物。用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花纹精细,表面光滑,精度很高。
礼器: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
历史发展
发展时期→鼎盛时期青铜器→转变期青铜器一更新期青铜器
发展时期:商代早期、中期﹐公元前 16 世纪一公元前 13 世纪。以酒器为主的礼器体制 初步建立,兵器种类增多。
鼎盛时期青铜器:商代晚期西周早期公元前 13 世纪一公元前 11 世纪。
后母戊大方鼎
出土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 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后母戊大方鼎是我国目前所知最大的一件青铜器。也是世界上少见 的珍品。因鼎内铸有“司母戊”三个字而得名。
外形特点
(鼎重875公斤,高133厘米,横长110厘米,宽78厘米。)这个鼎呈长方形。在鼎身的两侧,用 边缘图案的组织形式,装饰兽面纹和夔kui纹,中间素朴无纹,使产生对比的艺术效果。四足成柱状,足与器 身相接处,也饰以兽面纹(纹样)。鼎的两端口沿上有立耳,铸有两虎相向张口食一人头。鼎的转角处有高 起的棱角,既增加美观,也起到坚固的作用。
整体风格特点
这个鼎形制雄伟,具有浑厚、庄重、魅丽的艺术风格。全器厚重规整、气象森严, 给人以神秘的威慑力和恐怖印象,充分体现了商周奴隶主的权威。
漆木玉等器物的设计
7000 年前开始,4000 年前彩绘,战国至秦汉顶峰。
手法:糅涂、描绘
分类:木、卷木、皮、竹、腾、铜、夹等材料为胎骨的漆器;家具类。
雕漆
名词解释
雕漆又称刻漆,是利用漆多次髹涂后所形成的具有弹性的漆层进行装饰的一种工艺。因色彩 不同又可分为剔红、剔黑、剔黄、剔绿、剔彩等。剔彩是分层髹涂不同颜色的漆,每色若干道, 根据需要刻显出一定的色彩和纹饰。雕漆中最常见的是剔红,剔红是唐代漆工艺的一大创造。现存最早的剔红是宋代的作品。
我国目前仅存的一部历史漆书《髹饰录》[xiū shì lù],为明代漆工(黄成)著
明式家具
名词解释
定义:明代家具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种类繁多,用材考究,设计巧妙、制作精美,形成别具 一格的设计特色,被称作“明式家具”。(解释误区)明式家具并不是指明代家具。明代家具,是专指在明代制作的家具。明代家具是时间概念,而明式家具则是艺术概念,两者有着本质区别。
地位:明式家具是我国明代形成的一项艺术成就,被世人誉为东方艺术的一颗明珠,在世界家具体系中享有盛名。
功能分类
1、椅凳 2、桌案3、床榻 4、柜架 5、其他
明代家具的艺术特色
简:是指它造型洗练,不繁琐、不堆砌、 落落大方。
厚:是指它形象浑厚,具有庄穆、质朴的效果。
精:是指它做工精巧、一线一面、曲直转折、严 谨准确、一丝不苟。
雅,是指它风格典雅,令人耐看,不落俗套具有很高的艺术格调。
明代家具发展的原因:
简答题
(1)园林建筑兴起,家具作为园林建筑室内陈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需要相应发展,园林荟萃的苏州成了 家具制作的中心。
(2)木材丰富明代自郑和下南洋后,与东南亚各国交往更加密切,而这个地区是出产优质木材的地方。因此, 热带成长的花梨木、红木、紫檀等材料,得到了较充裕的供应。这些木材具有质地坚硬、色泽和纹理优美的 特点,这就为家具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3)木工工具的发展,明代手工艺进步,锤锻技术已大为提高,木工工具种类增多,质量较高,使精细的家具加 工制作成为可能。
明代家具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
简答题
(1)注意意匠美,“巧而得体,精而合宜”。既在整体的设计构思上满足功能要求,又在形式上有鲜明特色。
(2)注意材料美,即充分利用木材的本色和纹理而不加遮饰,深沉的色调、坚而细的质感,达到了稳定和调和的艺术要求,反映了设计者忠实于材料、体现材料自身特点的思想。
(3)注意结构美,不用钉、胶,在不同部位应用不同形式的禅,反映了木制家具特有的风韵和设计者的匠心。
(4)注意工艺美,面的处理,有适当的比例与尺度;线的运用,简洁利落,在造型结束处和转折部位,加以不同的变化,产生丰富的造型形式。此外,用牙子、卷口等做出重点装饰,增加了家具的形体美。
补充
名词解释
饕餮纹(兽面纹)
名词解释
商代和西周早期青铜器后母戊大方鼎上常用的一种纹饰。采用抽象和夸张的手法,造成狰狞恐怖的视觉效果,充分体现着奴隶社会的精神意义。
多位于器腹的突出部位。纹样以鼻为中心左右对称,有双眼、双耳、双角,兽头又常有两个侧面的龙形纹样构成,结构颇为巧妙。饕餮纹结构严谨,外貌凶猛而庄重,气氛神秘,充满宗教色彩,给人一种威慑恐怖的感觉。
釉下彩
釉下彩是瓷器釉彩装饰的一种,又称“窑彩”。釉下彩是陶瓷器的一种主要装饰手段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即半成品)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一次烧成。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显得晶莹透亮,釉下彩瓷的出现应追溯到汉末三国时期,不过当时只是以赫色颜料简单地装饰瓷器。
斗彩
斗彩又称逗彩,指釉上彩和釉下彩拼逗成彩色画面。先在胎上用“苏泥勃青”画出部分花纹,又在釉上与之适应的加以彩绘,使青花与彩绘形成变化统一的装饰效果。
上下斗合凑其合体,名曰斗彩,属于五彩的一 种。成化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多彩相结合的完美之作。
珐琅彩
珐琅彩是乾隆时期的陶瓷重要品种。(工艺)珐琅彩吸取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在瓷制的胎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一种新的釉上彩瓷,亦称“瓷胎画珐琅”。
珐琅彩瓷器的特点:
轻薄坚细,彩料凝重,色泽鲜艳明丽,画工精致。珐琅彩始制于康熙,最早用的是进口原料,因此,也称“洋瓷”。
景泰蓝(珐琅彩的一种)
景泰蓝是中国的著名特种金属工艺品类之一,到明代景泰年间这种工艺技术制作达到了最巅峰,制作出的工艺品最为精美而著名,故后人称这种金属器为“景泰蓝”。景泰蓝正名“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
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
《考工记》
范围:《考工记》记述了我国先秦时期的许多重大科技成就,并广泛涉及传统手工艺如礼器、兵器、乐器、玉器、生活用器、生产运输工具、建筑等工种的生产、销售、管理及工艺美术规范各方面。
在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书中提及的“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中心思想)的先进的造物思想对现代设计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与价值。
这里对“天、地、人”之间的协调关系及其对“良器”的决定作用,与我们今天对设计师的“绿色设计”要求甚为一致(对现代的启发)。
《园冶》
名词解释
《园冶》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也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
《园治》是计成将园林创作实践总结提高到理论的专著,全书论述了宅园、别墅营建的原理和具体手法,反映了中国古代造园的成就,总结了造园经验,是一部研究古代园林的重要著作,为后世的园林建造提供了理论框架以及可供模仿的范本。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是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冶》起首篇提出的关于中国传统园林的创作宗旨。其基本含义是指园林虽是人工创造的艺术,但其呈现的景色必须真实,好像是天然造化生成的一般。这一命题对中国园林的创作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不是简单地抄袭自然,而是一种经过艺术概括和提炼的审美再创造。就园中与自然真实关系最大的山水景点塑造而言,它包含了艺术家某种精神意义的熔铸。艺术家要对自然山水进行浓缩和提炼,在创作中阐发自己对山水美的理解和感悟,这与中国传统山水绘画、风景诗文的创作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加划线部分为简答题)
中国古代设计的历史经验是什么?
简答题
(1)中国古代设计思想,从整体上看,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浸透着浓厚的生命象征意味与伦理价值观念, 讲求天时、地利、人和,因材施艺,因势利导,适可而止的设计原则。
(2) 中国古代设计方法和设计原则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值得现今的我们学习,如省功、可靠、高效的设计原则, 善于利用自然资源的设计思想等,都是值得我们传承的。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工艺美术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具 有重要的地位,它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艺术与科学的密切结合。
(3)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工艺美术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艺术与科学的 密切结合。(工艺美术已有一亿年的发展历史,艺术设计始终与科技设计联系在一起。)如陶器发展是人类经 过化学的变化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方法。青铜工艺与科学技术是密不可分的,根据世界上铜锡的配 理方法,很多工艺器是通过艺术的方式将科学技术展现出来。
例:如汉代的长信宫灯,秦代的铜车马等。适用的 科学性和功能设计的完美统一。令人叹为观止, 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是古人的天文仪器。中国是丝绸大国,提花 的织物是科学与艺术的产物。
简述《考工记》中“天有时,地有气,林有美,工有巧”的设计思想
在中国第一部有关设计的理论著作《考工记》中明确提出了一种注重内在统一、顺应大局、与自然相 融合的设计思想,其中讲: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天有时”指天有季节、气候、时令的变化; “地有气”是指地理条件有不同, 自然规律有差异: “材有美”是指材料有其自身材质的美;“工有巧”指人有创造能力和工艺技巧。意思就是说顺应天时、适应地 气、巧用材料、适宜工艺,四者有机的结合,可以产生好的设计物品
它指出了天时、地气、材美、工巧是设计优秀物品的四个要素,它是一种“大”的设计思想、“和”的 设计观念,一种“尚法天地,天人合一”的设计观。这段述文认为要将自然条件同人工技艺完美地结合起来 才能创造出优良的器物,因而成为中国古代设计传统中一个重要的工艺美学观与价值标准。
重难点填空
“C”形玉龙是 红山 文化玉器的著名作品, 良渚 文化玉器常饰有精细的神人兽面纹。 解析:良渚文化玉器: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300年,因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于长 江下游的环太湖流域,南到钱塘江,北达江苏省中部地区。良渚文化与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一脉相承,代表 了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最高峰,以磨光黑陶和精美玉器为主要特征,尤其是大量的玉器。
中国古代手工艺设计在各朝代的代表作有:商周时期的 青铜器 ,汉代的 漆器 ,宋代的瓷器, 明代的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