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6.教师的情绪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教师的情绪笔记,包括教师情绪问题的类型、教师情绪问题的成因、教师情绪问题的调适等内容。
编辑于2022-06-06 21:35:33教师的情绪
教师情绪问题是由于教师不能合理地应对日常生活中或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负性生活工作事件, 未能积极妥善地处理由此引发的不良情绪而出现的一系列身心失调的状态。
职业良好的教师应具有如下的情绪特征:
(1)情绪的省察力: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正处于哪种情 绪状态中。
(2)情绪的了解力:清楚地了解某一情绪发生的缘由。
(3)情绪的摆脱力:能使自己 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并能恢复积极情绪。
(4)情绪的运用力:运用情绪带来的信息和力量,以提升 处理事情的能力。
职业适应良好的教师还具有下列情绪品质:
(1)情绪倾向的高尚性,职业适应良好的教师对教书育人有一种执着的追求并有高度职业责任感。
他们忠诚教育事业,热爱教育工作,对教书育人有 浓厚的兴趣,随时随地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同时职业适应良好的教师总是津津乐道地钻研所教的 学科,精益求精地研究和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2)情绪体验的深刻性。
职业适应良好的教师对教育 事业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对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对教育对象,教育方法等的认识 是正确而深刻的,对教育教学工作所产生的情绪也是强烈而深刻的。
(3)情绪表达的坚定性。
情绪的坚定性与情绪的深刻性是密切联系的。
一般说来,职业适应良好的教师的情绪往往是稳定而持久 的,而不是容易变化的。
一、教师情绪问题的类型
(一)自卑
表现:
自卑者以消极的眼光看待自己,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 担心失去他人尊重。
自卑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上表现为唯命是从,因循守旧,缺乏创新和活力;
在课 堂上表现为不愿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弱点而表现出傲慢,当学生触及其弱点时,就会暴跳如雷,加倍 处罚学生等等。
个性表现
为性格闭锁,死气沉沉,缺乏朝气;
逃避现实,对自己不擅长的学科,采 取逃避态度。
(二)嫉妒
表现:由于工作上的利益冲突导致有些教师自我中心,耻居人下。看见别人好就生气,把别人 获得的成绩看成是对自己的威胁。
(三)焦虑
表现:
情绪上,表现为紧张、烦躁不安、压力感等主观的不适感觉;
生理上,表现为颤抖、心 虚、冒汗、头昏、呼吸困难、眨眼有障碍、食欲不振、胃肠道不适等症状;
认知上,表现为注意力 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疏解压力的功能降低,社会功能减退或丧失等。
(四)抑郁
表现:抑郁有正常抑郁、异常抑郁。
几乎所有人都曾有过抑郁的体验,这大多数是一种心境状 态,相对比较微弱,具有弥散性和情境性,事过境迁,抑郁也便不治自愈。
抑郁患者临床表现通常 为情绪低落、闷闷不乐、思维迟缓、郁郁寡欢、缺乏活力、不愿社交、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对生心,工作无动力,对学生漠然,体验不到快乐,食欲减退、睡眠不好、莫名其妙地烦躁不 安等。从外部看表情冷漠,倦怠疲乏。
(五)消沉
表现:
情绪明显低落,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烦躁、悲观、抑郁,有时还伴有生理上的反应,如 头痛、失眠、消化不良等;
压抑自己的情绪,不让它表现出来或发泄出来,精神萎靡、身心疲劳, 工作、学习效率降低。
备课不认真、马马虎虎、应付过去就行,讲课提 不起精神,批发作业一目十行、粗枝大叶,对学生提问或辅导不热心、不耐心,对工作敷衍了事, 得过且过等。
二、教师情绪问题的成因
(一)社会因素
1.教育改革的冲击
全社会把教师素质看成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从而要求教师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 教学内容、教学访求、教学手段、教学形式等,教师在提升自己的学历、知识及能力方面需要付出 极大的精力和财力,产生心理的负担和紧张焦虑的情绪也就在所难免了。
2.社会高期望与多角色负荷
3.教师的社会地位、待遇偏低
(二)学校因素
1.学校管理和激励机制的不完善
2.工作负荷过大
3.人际关系紧张
(三)家庭因素
1.家庭成员的关系
①与子女的关系(如果亲子关系不和谐,必会影响教师本身的情绪)
②与配偶的关系(时间相聚少;角色窄化)
③与亲戚的关系(对待亲戚,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引发夫妻矛盾或与亲戚的矛盾)
2.家庭事件的影响
①家庭状况的不满意
②子女的教育抚养问题
(四)自身因素
1.先天因素
有研究表明,性别不同,个性不同,天生的气质不同,习惯的行为反应、经历的社会化过程也 不同,情绪方面的经验也会有所差异。
2.已有情绪体验
教师已经形成的情绪体验对教师目前的情绪表达和反应也有一定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 的人格和情绪发展都有密切关系,积极的教养方式使子女拥有较多的情绪体验,较少有退缩与神经 症状出现。
如果教师本身的成长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成人之后,就是做了教师以后也一 定会把这种已有的情绪反应泛化到自己的职业和生活中去。
3.身体健康状况
好的身体是情绪快乐的一个条件,很难想象一个常年卧病在床的人每天都情绪高涨。
一位身体 健康状况不好的教师,每天疲惫无力,缺乏活泼朝气,那他就比别人更容易消沉和自卑。
4.挫折耐受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和生活当中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如果教师缺乏忍耐、忍让、包 容和容忍的功夫,对这些小事斤斤计较,耿耿于怀,消极和沉闷就会在心底积压,长久以往就会使 得教师认为活着太累,并产生职业倦怠的心理。
三、教师情绪问题的调适
(一)教师情绪问题调适的基本理论
情绪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至今尚无任何一种理论可以全面解释情绪,也没有一种理论可以 涵盖情绪调节的全部要义。
由于各个学派研究的重点和解释的角度不同,于是形成了许多解释情绪 的理论,
1.认知论的观点
情绪的认知论的观点的基本假设是:人们的情绪根源于他的信念、评价和解释。认为大部分的 情绪困扰起源于责备,我们内化了许多导向自我挫败的非理性想法。
认为情绪不会就消失不见了, 而需要驳斥那些引发负面情绪的非理性信念,并且努力将上述不合理的思考方式转化成合理的方式, 才能有适当的情绪反应。如艾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其基本理论为ABC理论。
2.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是历史最悠久、影响也比较深远的经典理论之一。
弗洛伊德强调心理 动力对行为的驱动,认为行为受控于潜意识本能驱力与过去经验。
如果本能驱力没有得到舒解的话, 带来的压力将会继续在潜意识里维持甚至增长,长期压抑本能驱力会产生更大的紧张和压力。
所以, 他认为通过宣泄才能释放紧张的情绪。
例如,平时积累太多的愤怒,一旦爆发,可能会捶桌子、丢 东西或打人等。
精神分析学派把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
本我是追求满足本能的需要,遵循 快乐原则;
而自我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可以根据现 实和环境来使得本我和超我取得平衡,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是社会的规范和价值观,遵循道德原则;
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会引起焦虑。如果自我无法理智地控制焦虑或采取适当对策解除 危机的话,个体将会以自我防卫机制,如压抑、否定、合理化等来应付焦虑,以避免自我受到打击。
3.完形学派的观点
这一学派认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往往能敏锐地察觉自己的躯体感觉、情绪和需要,从而妥当 地组织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情绪得到宣泄,需要得到满足,身心功能得到正常运转。
相反,一个 有心理障碍的人不但不能敏锐察觉自己的躯体感觉、情绪和需要,而且会压抑他们。
长期的压抑不 仅使这些感觉、情绪和需要得不到正常的表达和满足,更会引起焦虑、抑郁等神经症状。
完形学派鼓励个体体验自己心中的情绪,认为只有充分体验自己的情绪之后,才能有可能去改 变与成长。
因此,当自己是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中的时候,不妨宣泄出来,这对于情绪调节是一个 比较简单合适的方式。
(二)教师情绪问题调适的基本方法
积极的情绪是个人活动的动力,会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对一切情绪进行压抑,不仅无益于 学习和工作,而且会造成情绪障碍,导致心理疾病。
所以,情绪调适不是主张无条件地压抑情绪, 一切情绪的价值,而只是对那些有碍于身心健康的情绪反应进行控制。
情绪调适不是对有 害情绪进行简单消极的压制,而是采取积极疏导的态度。
措施
1.觉察自己的情绪
根据完形学派的观点,重视此时此刻的觉察对情绪的调适非常重要。
想要有效地调节情绪,第 一步就是正确地觉察自己的情绪,不管处于什么样的负面情绪中,先暂停、中断目前的情绪,跳出 来,让自己冷静一下。
注意自己此时此刻的情绪,去感觉和体会自己的内心感受。
当对情绪不够熟悉或者不够了解的时候,常常无法明确地辨别自己的情绪,比如,有的时候, 人会觉得不舒服,不愉快,至于不舒服到底是什么,却也说不出来,这个时候不妨问自己,“什么 让我不舒服?是愤怒、悲伤、挫折、害怕还是羞耻?如果是接近愤怒的感觉,是不平、敌意还是愤 恨”...这样可能把原本模糊的感觉具体明确起来。
关于探索自己真正情绪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比如心情日记,就是在日记中记录发生的事情, 对自己情绪的觉察,对情绪发生原因的分析,自己的想法,或者想到的和过去经验的任何联系,都 可以写。
2.探索引发情绪问题的原因
根据认知论的观点,通常造成我们某种情绪的原因,主要是来自于我们对于事情的看法或想法, 因此,探明引发情绪的原因也是调适情绪的根本。
有效调适情绪除了要觉察和分化这些情绪之外,就是要分析自己生气的原因。了解了原因,那 么解决的方法也就呼之欲出了。情绪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对事情的看法或想法,因此,要学会洞悉那 些左右情绪的想法。
3.掌握情绪调适的方法
①身心松弛法
闭目、深呼吸、肌肉放松
②宣泄
朋友倾诉,
写日记
空椅技术
完形学派观点:角色扮演与对话练习的方式,当事人轮 换做两张椅子,扮演双方持续对话
③转移注意力
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的反应的刺激情景上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去。比如出去 跑步,暂时离开情绪发生地。如教师课堂上无法控制情绪,暂时离开课堂,出去走走
④要学会与不合理情绪辩驳,积极主动地对自己发问
总之,不良的情绪反应是众在应对不愉快事件的基本反应,只要不被不良情绪湮没,有效地缓 解和调适不良情绪,就不会产生情绪问题。当然,在调适中要注意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