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第六章 课堂管理组织技能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第六章 课堂管理组织技能笔记,包括课堂管理及其功能、课堂群体的管理、课堂管理技能、课堂组织技能等。
编辑于2022-06-06 21:36:41第六章 课堂管理组织技能
一、课堂管理及其功能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
教师、
学生、
课堂教学情境
(高中)
课堂管理: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课堂管理分为分为
课堂教学管理
课堂教学节奏
段落的管理
学生学习的指导与管理
课堂纪律管理
学生问题行为的矫正
课堂秩序的建立和维护
人际交往的引导
群体心理气氛的营造
课堂管理的功能
维持功能(基本功能)
是指课堂管理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持久地维持良好 的学习环境,有效地排除各种干扰因素,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促进功能
是指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够增强、提升课堂教学的 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
发展功能:
教给学生一些行为准则,促进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获得自我管理能力,逐步走向成熟
维促发
课堂管理的目标
是建立一个积极的、有建设性的课堂环境,而不是 让学生安静、驯服地遵守课堂纪律。
科学有效的课堂管理,不仅能维持课堂秩序,而 且能增进教学效果;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能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一般说 来,课堂管理具有三个重要目标:
增加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
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学习时间
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管理能力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教师的领导风格
参与式领导
创造自由空气,鼓励自由发表意见。
监督式领导
待人冷淡
班级规模
班级的大小会影响成员间的情感联系
班级越大,课堂管理遇到的阻力也会越大
班级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
班级越大,内部越荣容易形成非正式小群体
情感交往的阻力是小团体
班级的性质
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凝聚力
对教师的期望
定型的期望的含义
人们对教师在学校情境中执行任务往往有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即 使某一位教师的外貌谈吐并不符合这种固定的看法,人们还是会按照这种固定的看法 去看待和解释教师们的行为,这就是定型的期望。
定型的期望的内容及成因
定型的期望包括人们对教师理应表现的行为及其所具有的动 机和意向的期望。一般说来,它的形成是教师长期交往方式和一般行为的结果。
定型的期望对课堂管理的影响
班内的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行为同样会形成定型的期望, 他们期望教师以某种方式进行教学和课堂管理,当期望与现实发生冲突时,这种期望 会影响课堂管理。
二、课堂群体的管理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群体
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群体又叫团 体,家庭、学校、班级、球队等均属于群体。偶然汇集在一起的人,如候车的旅客、 剧院的观众等都不能称为群体。
正式群体
是指在校行政部门、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 章程组成的学生群体。班级、小组、少先队等都属于正式群体.正式群体的目标与任 务明确,成员稳定,有一定的组织纪律和工作计划,这对增强集体凝聚力起到非常重 要的作用。
松散阶段
是指学生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 容;
联合阶段
已有共同的活动目的,但活动还只有个人意义
集体
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为实现有公益价值的社会目标,有纪律、有心理凝聚力。
教师在管理正式群体时
选好班级正式群体中的领导
注意引导和支持正式群体
适当授权,鼓励学生的自主管理
非正式群体
在正式群体内部,学生们会在相互交往的基础上,形成以个人好 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非正式群体。
这种群体没有特定的 群体目标及职责分工,缺乏结构的稳定性,但它有不成文的规范和自然涌现的领袖。
课堂里的非正式群体主要是同辈群体。比较常见的同辈群体有朋友和小集团
主要是同辈群体,常见的有
朋友
小集体
特点
成员之间相互满足心里需要
成员之间具有强烈的情感联系和较强凝聚力,但有可能存在排他性
受共同的行为规范和行为目标的支配,行为上具有一致性
成员的角色和数量不固定
心情行为不固定
非正式群体对学生个体和正式群体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教师在管理非正式群体时
摸清性质
对积极的给予鼓励和帮助
对消极的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干预
正确协调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之间的关系
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
首先,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班内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 系,产生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并以此协调大家的行动,满足成员的归属需要和彼此 之间相互认同,从而使班级成为坚强的集体
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
其次,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对于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应该支持和保护。对 于中间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持慎重态度,积极引导,联络感情,加强班级目标导向。 对于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教育、争取、引导和改造。而对于破坏型的非正式群 体,则要依据校规和法律,给予必要的制裁
课堂群体对个体的影响:阻碍和促进
活动的难易程度
如果学生所从事的是像打扫卫生、公益劳动等简单的手工操作 或机械操作,其他成员在场,会使活动者工作得更加出色。如果学生所从事的是 像写作文那样需要复杂的判断、推理的活动,其他成员在场则会起到干扰作用。
竞赛动机的激发
°当他人在场时,个体的求成动机容易转化为竞赛动机。一 旦个体希望自己做得比别人好,容易产生促进作用。
被他人评价的意识
当被他人评价的意识适中时,容易促进个体的活动。如 果被他人评价的意识过于强烈,活动的难度大且复杂,容易引起个体焦虑过度而 产生阻碍作用。
注意的干扰
其他成员在场容易引起活动者的注意力分散, 反而会产生一种阻碍作用。
竞赛活动要注意他人评价
群体动力的表现
不管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都有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群 体成员的人际关系。所有这些影响着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 群体动力。
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忠诚、责任蹙、荣誉感等)。
关系融洽、凝聚力强的班级,会使学生们产生强烈的 自豪感和认同感,顺利完成课 堂教学任务。
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教师应采取措 施提高课堂里群体的凝聚力如何提高:
要了解群体凝聚力的情况;
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 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
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 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
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 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群体凝聚力
衡量一个班级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认同感
归属感
力量感
1.群体规范
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
成文的正式规范
正式规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的结果。
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非正式规范的形成是成员们约定俗成的结果,受模仿、暗示和顺从等心理因素的 制约。
非正式规范
约定俗成的结果
受暗示、模仿、顺从等心理因素制约
正式规范
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的结果
群体规范经历三个阶段(谢里夫)
相互影响
每个成员发表自己对某一事物的评价与判断;
出现一种占优势的意见
出现趋同倾向而导致评价、判断和相应行为上的一致性
可转化为群体压力——群众
2.课堂气氛
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 合状态。
以秩序、参与、交流为指标
积极性
消极的
对抗的
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
①教师的因素
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以及 教师的情绪状态便成为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教师的领导方式是教师用来行使权力与发挥其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
教师的领导方式
勒温1939
集权型
民主型
最佳
放任型
教师期望通过四种途径影响课堂气氛:
一是接受。
教师通过接受学生意见的程度,为不同学生创造不同的社会情绪气氛。
二是反馈。
教师通过输入信息的数量、交往频率、目光注视、赞扬和批评等向不同期 望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反馈。
三是输入。
教师向不同期望的学生提供难度不同、数量不等的学习材料,对问题作出 程度不同的说明、解释、提醒或暗示。
四是输出。
教师允许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听取学生回答问题的耐心程度等等,都会 对课堂气氛产生不同的影响。
教师的情绪状态
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联结起来
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投射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连结 起来,从而在师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焦虑适中时,才有最佳课堂气氛
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 向。只有当教师焦虑适中时,才会激起教师努力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 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谋求最佳课堂气氛的出现
②学生的因素
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课堂气氛是师生共同营造的,因此,学生因素对课堂气 氛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学生对集体目标的认同
是良好课堂气氛形成的必要前提。
其次,学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具有良好的品德和学习习惯,
有利于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
此外,课堂中的集体舆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都会影响课堂气氛
③课堂物理环境因素
课堂物理环境主要是指教学时间和空间因素构成的特定的教学环境,
包括
教学的时间安排、
班级规模、
教室内的设备、光线、座位编排等
能让大多数人觉得舒适的课 堂物理环境,有利于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和维持。
(三)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策略
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不仅需要教师能够有效调控和机智应对影响课堂气氛形成的因 素,还需要教师掌握基本的营造策略,二者缺一不可。
1.准确地鉴定、分析课堂气氛
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前提和基础。
通过多种方法的 综合运用,了解课堂气氛的状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
2时刻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感染学生。
教学活动不仅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而 且是师生双方情感和理智的动态交往的过程。
2.树立典型,利用榜样示范积极引导学生。
教师根据对班级学生的了解,在学生中 选择具有说服力的典型,通过榜样示范的作用使其他学生明确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应 追求的发展目标。
3.妥善处理矛盾冲突,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
师生关系融洽、生生关系友善 是课堂气氛的基础与反映。
当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发生分歧或者矛盾时,教师需要正 视并及时有效地处理,尤其是在师生之间发生冲突时,教师应高姿态,主动承担责 任,给学生做出好的榜样
3.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重要过程。这个过程必须以一定的符号系统为交往工具才有可能实现,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 系统是主要的人际交往工具。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它的形成和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的满足需要的程度。
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表现为
课堂里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课堂气氛,教师应该善于处理师生关系及学生与学生之 间的人际关系。
1.吸引与排斥
人际吸引
相互亲近、
认知协调、情感和谐、行动一致
人际排斥
相互疏远、关系极不融洽
认知失调、情感冲突、行动对抗
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主要因素
距离的远近、
交往的频率、
态度的相似性、
个性的互补
外形
人际吸引和人际排斥使学生在课堂里处于不同的地位,出现人缘好的学生、被人嫌 弃的学生和遭受孤立的学生C因此,课堂管理中必须重视课堂里被嫌弃者和被孤立 者,教师应该帮助他们回归群体
2.合作与竞争合作
是指学生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
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必要条件。
竞争是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 的适量和适度的竞争。
良性竞争不但不会影响学生间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提高学习 和工作的效率。
但是,竞争有可能使一部分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容易忽视活动的内 在价值和创造性。不少心理学家提倡开展群体间的竞争。
一般来说,群体间竞争的效果取决于群体内 的合作。
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统一的,它们都以能否满足各自的利益为转移。在课堂 的人际交往中,有时可能同时发生合作与竞争,有时则交替地引起合作与竞争,有效 的课堂管理应该协调合作与竞争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成为实现促进功能的有益手段
三、课堂管理技能
(一)课堂管理技能的定义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用以有效地维持学生适宜行为,引导学习,保持良好课堂 教学秩序,从而建立和谐的课堂环境的技能技巧,称为课堂管理技能过程。
它的本质特征在于使课堂教学
有序化、
规范化
(二)课堂管理技能的作用
(1)组织功能这是课堂管理最基本的功能。
(2)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
(3)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标准
(4)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三)课堂管理的类型
(1)诱导型管理
诱导型管理是教师依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特点、知识水平等因素,采用亲切 热情的教学语言、创设富有情趣的课堂环境、变换教学媒体、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成 果等方法,千方百计地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课堂教学顺利开展,使学 生完成学习任务,达到管理的目的。
进行诱导型管理通常采取以下方式:
1)展现亲切热情的课堂语言
2)创设富有情趣的环境
3)现代教学媒体刺激注意
(2)监督型管理
监督型管理是教师以纪律来约束学生行为,并监控学生的学习活动,以使课堂教学 能在有秩序的环境中进行的一种管理方式。
监督型管理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暗示
一般性的课堂纪律问题,教师最好用暗示的方法解决。
例如,教师提问后,有的 学生仍做其他事情,东张西望,等等。此时,教师可以重述问题以引起注意:“我发 现还有同学没有听清楚提出的问题,请放下其它事情,集中注意,听我再说一遍”。
再如教学过程中,有学生打瞌睡、玩东西、交头接耳、看课外书籍,这时,教师或改 变讲话的语调,或将教学停顿片刻,或边讲课边信步走向这些同学,在他们旁边站立 一会儿,或轻轻拍醒打瞌睡的学生等。这样做既明确地告诉学生要克服困难,遵守纪律,专心学习,同时又不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2)冷处理
个别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纪律问题,只要不对周围的学生造成大的干扰,则可视而 不见,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安排有趣的活动,
如观察挂图、模型,或讲一段有趣的实 例,用幽默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以吸引这些学生注意,这就是所谓的“冷处理”。
3)行为替换
教师提供一种合乎需要的行为来替换学生的不良行为,或奖励与不良行为相反的 行为,使其在不良行为和替换行为中做出选择,并从替换行为中得到心理满足。当然 这种替换行为应该是强有力的,足以抵消不良行为。
如有学生交头接耳,教师可以点 名让说话的学生上讲台和教师一道做演示实验,使其专心学习。
4)教育与惩罚相结合
对个别影响较大的不良行为,可以给予适当惩罚。但是,教师必须明确惩罚不是 目的,只是一种教育的手段。在惩罚之前,要帮助学生明辨事理,知道这种惩罚是合 理的、必要的,从而愿意接受惩罚,积极改正过来。
魏书生老师处罚学生有三种方 式:犯了小错误,罚他给全班同学唱支歌;犯了比较严重的错误,要去做一件好事来 补偿;犯了严重错误,写一份五百字的说明书。这样的惩罚方式使学生既纠正了错 误,又受到了教育。
对于课堂管理,教师既不能独断独行,也不能放任自流。最好是秉持一种积极民 主的态度,以启发、诱导为主,保持师生之间和谐、有效的交流,让学生对老师既亲又敬。
(四)课堂管理技能的要求
(1)加强管理与尊重学生相结合
(2)教师注意力的分配
(3)注重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信
(4)教师要善于挖掘德育内容
五、课堂组织技能
(一)课堂组织技能的定义
所谓课堂组织技能是指教师不断地组织学生注意,管理纪律,引导学习,建立和 谐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行为方式。这种技能是课堂教学的“支点”,是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二)课堂组织技能的类型
1.管理性组织
以严格的组织纪律维持课堂教学秩序,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参与教学活动。 学生如有违纪行为,教师将给予严厉批评。
(1)课堂秩序的管理; (2)个别学生问题的管理。
2.指导性组织
教师用学导法指导教学活动,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指导学生参与教学 活动的过程,就是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
(1)对阅读,观察,实验的指导组织; (2)课堂讨论的指导组织。如全班讨论、小组讨论、专题讨论、辩论式讨论等。
3.诱导性组织
通过提示、提问和安排活动,引导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感兴趣,并能参与其中。
(1)热情鼓励; (2)设疑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