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身体扫描和正念运动的修习
身体扫描和正念运动的修习:包含一、禅与现代社会,禅宗的特点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让学人反观自心,认识本来具足的、与佛无二无别的觉性等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身体扫描和正念运动的修习
前言
是佛法修行的重要内容
佛陀
在印度传统中,是和其他宗教的共法
一、禅与现代社会
除了四禅八定,佛教各宗还发展出关于禅修的不同见地和方法,代表了修行的不同道路
汉传佛教有八大宗派,但传播最广的当推禅宗和净宗
尤其是禅宗,在唐宋时期高僧辈出,是佛教本土化的重要标志,所以太虚大师称“中国佛教的特质在于禅”。
《指月录》《景德传灯录》记载了很多祖师参禅、悟道的经历,令人 向往
明清之后,但法将凋零,逐渐式微
一方面是禅宗起点太高
一方面是学人根机不利
禅宗的特点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让学人反观自心,认识本来具足的、与佛无二无别的觉性
但必须是上根利智,且有明眼师长指点,否则 是见不到的
所以在宋代之后,禅宗开始转向“参话头”,参“一念未生前”,参“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参“念佛是谁”。这其实是给学人一条线索,可以顺着疑情探寻,相比直指,多少已是有迹可循
但对现代人的根机来说,还是觉得玄乎,不容易参起来
上世纪初,日本的铃木大拙率先向欧美介绍佛教思想,尤其是禅宗
使之为西方所知,并对人文艺术等领域产生了一定影响
此后,南传的内观也开始传入欧美。和以往不同的是,内观倡导的正念修行并不局限于宗教修持,还被运用在减压、心理治疗、疼痛缓解,及教育、培训等各个领域,效果良好,深受欢迎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心却日益浮躁、焦虑、迷茫
这样的背景下,人们比任何时代更需要禅和正念的智慧,这样才有能力建立正向思维, 化解负面情绪
如何将禅的修行大众化、普及化
佛法不是形而上的哲学,正是佛陀针对众生心病开出的药方和治疗方法
不仅要“有用”,还要“能用”,才有更多人从中受益
正念之所以在欧美迅速推广
一方面是修法易于上手,切实可行
一方面是传播者本身具有医学、心理学等背景,并将这一方法和现代人的需求相结合,探讨出以正知正念改善身心状态的具体手段
这些正念疗法主要是用来解决健康和心理问题,而佛法所说的正念是要导向觉醒 和解脱,必须有发心,有正见,两者的目标和深度都不同,但基本的技术层面相通,对禅修入门是可取的
采用两种方式
身体扫描
正念运动
去宗教化,纯粹作为有益身心的技术,使人们不会出于对宗教的隔阂、误解而心生抗拒
二、身体扫描和正念运动的作用
首先是帮助我们建立身和心的连结
为什么要建立这种连结?
我们平时都在使用身体,但除了在乎外形,很少关注它的内在感受和真正需要
因为对身体所知太少,关注太少。使用这么复杂的身体,却从不关注什么才是正确方法,只是凭着感觉,甚至被欲望左右,明知不该做的也控制不住去做。久而久之,积劳成疾,积怨成疾,积郁成疾
从下到上或从上到下的扫描过程中,专注每个部位的感受,同时把正念带到这些部位,让正气贯穿其中
从健康角度来说,这种正向连结可以让身体启动自我修复的功能,消除因错误使用造成 的问题
不仅可以自用,还可以作为引导大众的方便
正念运动属于动中禅
是正念加一套类似健身操的动作。我们每天的经行或八段锦,包 括过去倡导的正念球,都是正念和运动的结合
通过身体扫描,可以使我们了解身体的真正需求,让身和心建立正向连结
如果身上气血通,阳气旺,细胞就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带着正念去做,还可以进一步去除负面情绪,对健康大有裨益。
不少人对身体有错误观念
或是太在乎,有点什么感觉就大为紧张,过度反应;
或认为身体是臭皮囊,不必管它
许多学佛人喜欢打坐,但真正坐好的也不多
或是坐姿不对,坐得歪歪倒到,身心无法安顿
或是根机不够,却想直接修个大法,结果使不上力
或是方法不明,坐得懵懵懂懂,不清楚心用得对不对
看起来在座上用功,一坐几个钟头,但往往在打妄想,打瞌睡
对打坐来说,质量才是关键,真正坐到位了,才可以进一步延长时间,否则反而会把错误习惯固定下来
其次,从传统禅修来说,《大念住经》中并没有身体扫描、正念运动那么多动作,重点 是专注呼吸
呼吸长,知道呼吸长;呼吸短,知道呼吸短,以此培养专注和觉察。
以呼吸为所缘有很多好处,因为它足够单纯,不会引发贪嗔,且时时与我们同在,只要关注,它永远都在那里。
但现代人的心粗重散乱,如果所缘过于简单,注意力往往定不下来,容易散乱掉 举。就像狂野的大象,用一根细绳是拴不住的。
相对来说,身体扫描、正念运动这些方式,目标大,变化多,对于入门是很好的辅助手段
这个训练的关键在于“扫描”,让注意力在身上一分分、一寸寸、一个部位一 个部位地移动,始终保持觉察。尤其是对触点,因为有受力作用,感觉会更明显。
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通过对所缘的专注,把心带回当下。
三、禅修的态度
佛法是如实的智慧,我们要做的,就是如实观察禅修过程中的身心变化。
念头来了,知道它来了,保持知道,但不对立,也不跟着念头跑,但只是知道,不判断,也不带起情绪。
如果活在预设中会怎样呢?今天状态好一点,很高兴,结果落入贪著,总在期待这种状态;今天状态差一点,很沮丧,责备自己”为啥妄想这么多,为啥又退步”,甚至不想继续练习。
都要打破预设,只是对所缘保持觉察。
不管身心当下出现什么状况,首先是接纳它,然后是观察和觉知,所谓“识得不为过”。
在此过程中,并不需要做别的,也不需要介入评判。
当自己出现评判时,要知道这已落入串习,切断它,继续回到目标,保持专注和觉察。
我们现在要培养的,是有意识、有目标的专注,而且持续、稳定地保持专注。
禅修包含对心的认识和管理,必须通过专注让心静下来,有一份清明,才能进一步觉察。
作为基础禅修,主要有身体扫描、正念运动和正念静坐几部分。
前两项是心理学界经常使用的训练方式,对入门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学会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自身修行,还可以服务大众。
依托正念禅修,与社会各领域发生连结,再赋予佛法内涵,帮助大家从现实利益导向究竟利益,是我们需要探索和实践的。
禅修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心理,是特别需要注意的。
身体扫描和正念运动是通过一系列动作,帮助我们训练专注和觉察。
这是正念禅修的要点,也是禅修能否带入生活的关键。
这也是空性禅修的重要基础,具备这个前提,加上发心和正见,再高明的方法都能用得起来。
否则,虽然学了很多道理,是没办法落地的。
这两种都有失偏颇,不符合中道的认识
身体是五蕴、四大的假合,有生、有灭、有问题是正常的,关注只是为了及时作出调整,但不要被身体所转,变成身体的奴隶
身体是修行的道具,就像磨刀不误砍柴工一样,保持健康,精 力充沛,才能更好地借假修真
教理薄弱,入门尚且困难,更谈不上修行有成了。久而久之,禅宗就流于形式,演变为文字禅、口头禅,难以发挥明心见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