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1-12章)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1-12章)知识大纲,包括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消费者行为分析、生产和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等等。
编辑于2022-06-09 16:09:07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即所有制形式、交换形式、分配形式)的总和,只有社会主义经济(它包括全民所有制和劳动人民的集体所有制)才是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即所有制形式、交换形式、分配形式)的总和,只有社会主义经济(它包括全民所有制和劳动人民的集体所有制)才是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1-12章)知识大纲,包括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消费者行为分析、生产和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等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即所有制形式、交换形式、分配形式)的总和,只有社会主义经济(它包括全民所有制和劳动人民的集体所有制)才是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即所有制形式、交换形式、分配形式)的总和,只有社会主义经济(它包括全民所有制和劳动人民的集体所有制)才是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1-12章)知识大纲,包括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消费者行为分析、生产和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等等。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1-12章)
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市场需求
需求
1)有购买欲望
2)有支付能力
需求的影响因素
消费者偏好
消费者的个人收入
产品价格
替代品的价格
互补品的价格
预期
其他因素
需求曲线
需求和价格成反比
需求变动的区分
需求数量变动
其他因素不变,需求随价格的变化成反比
需求变动
价格不变,因为消费者收入或偏好等因素,需求曲线整体位移
需求曲线的区分
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某产品对市场需求量是每一种价格水平上所有个别消费者需求量之和
市场需求曲线
某产品对市场需求是所有消费者对该商品对需求之和
市场供给
是指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供给和价格成正比
供给的影响因素
产品价格
生产成本
生产技术
预期
相关产品的价格
其他因素
供给曲线
供给变动的区分
供给数量变动
其他因素不变,供给随着价格的变化成正比
供给的变动
价格不变,价格以外因素的变动引起的变化
均衡价格
指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的点
基于均衡价格的应用
最高限价
低于均衡价格,导致供给减少,需求增加,黑市形成
短期或局部使用
适用于重要民生物资。
保护价格分析
高于均衡价格,供给增加
只适合粮食等少数农产品
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
通常去除负号,采用绝对值
弹性的类型
>1
高弹性,需求的相对变化大于价格的变化
某种商品有很多替代品
非必须的高档品
用途多的商品
时间越长,越有可能找到替代品,价格弹性必然增加
=1
单一弹性
生活必需品
<1
缺乏弹性
生活必需品
弧弹性公式
适用于价格与需求变动大的场合
点弹性公式
适用于价格与需求变动小的场合
需求价格弹性与销售者收入的关系
高弹性时,价格越低,总收入越高
低弹性时,价格越高,总收入越高
单一弹性时,总收入恒定
需求交叉弹性
Ec=(△Qx/Qx)/(△Py/Py)
>1
替代品
=0
无关
<0
互补品
捆绑品
需求收入弹性
Ey=(ΔQ/Q)/(ΔY/Y)
>1
高档品
=1
0<Em<1
必需品
正常品
=0
<0
低档品
供给价格弹性
Es=(ΔQs/Qs)/(ΔP/P)
>1
弹性充足
=1
0<Em<1
弹性不足
=0&∞
完全有弹性
少见
主要影响因素
时间,首要因素
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
投入品替代性小和相似程度
第二章 消费者行为分析
效用理论和无差异曲线
效用理论
经济人假设
理想化
定义
消费商品或服务时的满足程度
基数效用论
完全可衡量
边际效用理论
序数效用论
不知道决定效用,但是可根据偏好排序
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
边际效用
MU=ΔTU/ΔQ=斜率
TU
总效用
Q
消费数量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先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下降
边际效用为正数
边际效用为0
下降,且下降的幅度越来越大
边际效用为负数
无差异曲线,用I表示
前提及假定
完备性
消费者可以完整的表达对两个产品对偏好大小
可传递性
A>B,B>C,得A>C
消费者总是偏好于多而不是少
定义一条可以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组合曲线
特征
1)离原点越远,偏好程度越高
2)任意两条偏好曲线不相交
无差异曲线在第一象限,且做左上往右下的曲线,凸向原点
预算约束
P1X1+P2X2《m
m为可支配收入
X1,X2为2个产品的数量
P1P2为2个产品的价格
收入影响约束线的平移
收入增加,向上平移
收入下降,向下平移
单个产品的价格对约束线的影响
消费者均衡和需求曲线
消费者均衡
前提:
偏好不变
收入不变
价格不变
一个消费者关于2个产品的预算线只有1条。
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的关系
不相交
相切
相交
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分析价格变化时,对消费者均衡对影响
价格变化时,相切点对连线,相切点对应的该产品的价格和数量
收入效应
因为商品价格导致的消费者实际收入变化
价格下降,购买力上升
价格上升,购买力下降
替代效应
因为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导致两个商品之间的最佳替换率变化
第三章 生产和成本理论
生产者的组织形式和企业理论
企业的组织形式
个人独资企业
合伙制企业
公司制企业
实现利润最大化是所有企业在竞争
企业形成的理论
本质
作为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生产函数及生产曲线
在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连续追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总是存在一个临界点,在临界点之前,边际产量递增,超过临界点之后,边际产量将出现递减的趋势,直到出现负值。
成本函数和成本曲线
成本
生产经营中的物质费用和人工费用
机会成本
使用一种要素时,同时也放弃了该要素在其他活动中所得到的最高收入
显成本和隐成本
显性成本
支付的货币
隐性成本
企业本身所拥有的并且该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经济利润
企业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差额
成本函数
总成本TC,可变成本TVC,固定成本TFC
短期成本曲线
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成本的下降
第四章 市场结构理论
市场结构的类型
完全竞争市场
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
生产者消费者很多
产品同质,无差异
资源可以自由流动
信息充分了解,没有不对等现象
垄断竞争市场
生产者消费者很多
产品有差别性
进入或退出市场比较容易
寡头竞争市场
很少几个企业进行生产
产品有一定的差别互殴完全无差别
对价格有较大对控制权
其他企业进入这一行业比较困难
完全垄断市场
整个行业只有唯一供给者的市场结构
形成条件
政府垄断
对某些特殊对原材料对单独控制而形成对对这些资源和产品的完全垄断
对某些产品专利权形成对完全垄断
自然垄断,该行业中只有一家企业能有效率的进行生产
特征
只有一个生产者,且生产者是价格的决定者
完全垄断者的产品是没有合适替代品的独特性产品
其他企业进入这一市场非常困难
完全竞争市场上生产者的行为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都是恒定的直线,
平均收益=边际收益
平均收益、边际收益和需求曲线都是同一条线
MR=MC
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为均衡条件。不一定意味着盈利,但无论盈利或亏损,都是最优的产量
最佳决策
完全垄断市场上生产者的行为
不存在供给曲线,企业的需求曲线就是市场的需求曲线
定价策略
P=MC/(1+(1/Ed))
MC=MR
MC=P+P/Ed
需求价格弹性Ed是负数,Ed的绝对值越越小,价格越大
价格歧视
一级价格歧视
企业对于每一单位产品都是按照消费者所愿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
二级价格歧视
按照不同价格出售不同批量的产品
三级价格歧视
建立在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的基础上,将消费者按照不同需求价格弹性的两组或多组,收取不同价格,如学生寒暑假返校的火车优惠价
建立价格歧视的条件
一、有可能根据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划分出2组或多组的不同购买者
二、市场必须能有效隔开,不能串货
垄断价格市场和寡头价格市场上生产者的行为
垄断竞争市场
短期均衡分析,遵循MR=MC
寡头垄断市场
两个价格模型
协议价格制
领袖价格制
第五章 生产要素市场理论
生产者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
引致需求
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引致需求或派生需求,主要来源于消费者对最终消费品对需求中间派生出来的
对生产要素对需求量,很大程度取决于消费者对消费品对需求量
利润最大化
MFC=MRP
边际要素成本=边际收益产品
完全竞争生产者对生产要素对需求
利润最大化
MRP=MFC,同样适用
劳动供给曲线和均衡工资对决定
效用最大化
劳动的边际效用等于闲暇的边际效用
劳动的供给曲线
替代效应
由于工资上升,收入增加,消费者用劳动替代闲暇,劳动供给增加
收入效应
由于工资上升,收入增加,消费者相对更加富有二追求闲暇,从而减少劳动供给
第六章 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
市场失灵的含义
帕累托最优状态
如果资源在某种配置下,不可能由重新组合生产和分配来使一个人或多个人的福利增加,而不使其他任何人的福利减少,那么社会就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
帕累托改进
市场失灵指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导致的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资源配置失当的情况
市场失灵的原因
垄断
外部性
指某个人或某个企业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人或其他企业造成了影响,但却没有付出代价或获得收益。
外部不经济,其他企业或成员受到损害,如生产造成但污染
外部经济,其他企业或成员获利
公共物品
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
特征
1)非竞争性
2)非排他性
分类
纯公共物品
完全非竞争和非排他,如国防,治安
准公共物品
有限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教育,医疗,收费公路
信息不对称
主要指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
政府对市场对干预
1)通过法律手段限制垄断和反对不正当竞争
2)消除外部性,如通过税收、补贴、将相关企业合并从而是外部性内敛
科斯定理: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一开始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进而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科斯定理实际上很难应用,因为前提往往不存在
3)政府承担公共产品
4)信息不对称,如果法律规定商品的说明,质量标准和广告
第七章 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宏观经济模型
国民收入核算
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GDP
价值形态
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
收入形态
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
产品形态
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价值
国民总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生产法
核算各个产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收入法
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收入来求得国内生产总值
收入法增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所有常住单位收入分增加值之和
支出法
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购买最终产品的支付总和来核算
支出法国家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GDP=C+I+G+(X-M)
C居民消费,I投资,G政府购买,(X-M)净出口
宏观经济均衡的基本模型
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居民和企业
GDP=Y=C+I
居民消费+投资
C+S=C+I
S居民储蓄
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居民和企业,政府部门活动
GDP=Y=C+I+G
居民消费+投资+政府购买支出
C+I+G=C+S+T
S居民储蓄,T政府净收入
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居民和企业,政府部门+国外部门
GDP=Y=C+I+G+(X-M)
居民消费+投资+政府购买支出
C+I+G+(X-M) =C+S+T
I=S+(T-G)+(M-N)
消费、储蓄和投资
消费理论
凯恩斯消费理论
前提假设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收入是决定消费的重要因素
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部分+边际消费倾向*收入(乘积为收入引致的消费)
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青年时期
消费超过收入
中年时期
收入超过消费,储蓄
老年时期
消费超过收入
C=a*WR+c*YL
WR财产收入,YL劳动收入,a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c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费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
消费者的支出不是根据他的当前收入决定的,而是根据他的持久收入决定的
子主题
储蓄函数
S=Y-C
储蓄=收入-消费
边际储蓄倾向
MPS可以用s表示
平均储蓄倾向
APS=S/Y
投资函数
决定投资 因素
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越低,贷款的利息越低,投资量越大
预期收益
投资风险
I=e-dr
I投资,r利率,e自主投资,d利率每上升或下降一个百分点,投资会减少或增加的数量
-dr表示引致投资
投资乘数
原理
增加一笔投资,在国民经济重新达到均衡状态的时候,由此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量并不仅限于这笔初始的投资量,而是为初始投资量的若干倍
k=1/s
投资乘数为边际储蓄倾向s的倒数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
Y=C+I=
总需求+总供给
总需求
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某一给定的价格水平上,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种经济主体愿意购买的产品总量
影响因素
利率
利率上升,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
利率下降,投资增加,总需求减少
货币供给量
货币量增加,总需求增加
货币量减少,总需求减少
政府购买
政府购买增加,总需求增加
政府购买减少,总需求减少
税收
税收增加,总需求减少
税收减少,总需求增加
预期
指企业对利润对预期和居民对收入对预期
预期增加,总需求增加
预期减少,总需求减少
价格总水平
价格总水平下降,总需求增加
价格总水平上升,总需求减少
总需求曲线
利率效应
价格总水平上升,导致人们对货币交易需求增加,导致利率上升,进而导致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
价格总水平下降,利率下降,投资增加,总需求增加
出口效应
固定汇率的制度下,
价格总水平上升,国内产品价格升高,进口增加,出口减少
价格总水平下降,国内产品价格下降,进口减少,出口增加
浮动汇率制度下
价格总水平上升,利率上升,国外资本流入增加,进口产品价格下降,出口需求下降
价格总水平下降,利率下降,国外资本流入减少,进口产品价格上升,出口需求上升
总供给
含义
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定时期内在一定价格水平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者愿意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总量
影响因素
价格
成本
合并指利润
企业预期
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模型
长期来看,影响价格总水平的是总需求
短期来看,总需求的增加会导致价格总水平上升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基本模型
第八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的含义及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
本年度经济总量的增量/上年度所实现的经济总量
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也包括伴随经济增长过程而出现的技术进步、结构优化、制度变迁、福利改善,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和谐等方面的内容
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
1)劳动的投入数量
2)资本的投入数量
3)劳动生产率
4)资本的效率
经济增长因素分解
两因素分解法
经济增长率=工作小时的增加率+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
Gq=Gh+Gp
三因素分解法
按照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全要素生产率
生产函数
At是t时期的技术进步程度,Lt是t时期投入的劳动量,Kt是t时期投入的资本量
经济增长率=技术进步率+劳动份额*劳动增长率+资本份额*资本增长率
同时技术进步率又称全要素生产率,索洛余值
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
经济周期的分类
按照时间长短
长周期,50-60年
中周期,8年
短周期,3-5年
按照经济总量绝对下降或相对下降的不同情况
古典型周期
若经济运行处在低谷时的济增长为负增长,经济总量绝对减少
增长型周期
若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率为正值,经济总量只是相对减少而非绝对减少
经济周期的阶段划分和阶段特征
阶段划分
扩张阶段
复苏阶段
对应扩张的初期
繁荣阶段
对应扩张的后期
收缩或衰退阶段
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
1)投资率的变动
2)消费需求的波动
3)技术进步的状况
4)预期的变化
5)经济体制的变化
6)国际经济因素的冲击
7)大规模疫情等因素的冲击
分析和预测经济波动的指标体系
一致指标
同步指标,指标的峰顶与谷底出现的时间和总体经济运行的峰谷出现的时间一致,可以总和的描述总体经济所处状态。
先行指标
通过这些指标可以预测总体经济运行的轨迹。如制造业订货单、股票价格指数和广义货币M
滞后指标
是对总体经济运行中已经出现的峰顶和谷底的确认,如库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
经济发展
基本理论
含义
主要指发展中国际或地区人们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并伴随着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增加以及技术进步
包含范围
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城市化进程逐步推进
广大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国民收入分配状态逐步改善
核心
核心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
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第九章 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
价格总水平
含义和度量
也叫一般价格水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如月、季、年)内全社会各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动的平均或总和,一般用价格指数来度量
度量办法
1)各种价格指数,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2)计算国内上次总值缩减指数
决定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
1)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和总产出
MV=PT
M一定时期内货币的供给数量,V货币流通速度,P价格总水平,T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
pai代表交给总水平变动率或通货膨胀率,m代表货币供给量的变动率,v代表活动流通速度的变动率,y代表GDP的变动率
2)总需求和总供给
如果总需求的增长速度快于总供给的增长速度,价格总水平就有可能上升
价格总水平的经济效应
价格总水平对工资的影响
工资分为名义工资(即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实际的购买力)
实际工资变动率=名义工资变动率/价格总水平变动率
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有利于企业和政府,而通货紧缩则有利于劳动者和居民
对利率的影响
i=r-π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价格总水平变动率
对汇率对影响
间接效应
就业与失业
含义
就业,指一定年龄段内对人们所从事对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所进行对活动。
失业,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但在目前没有从事有报酬或收入的工作的现象
统计口径
就业人口
指16周岁以上,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
城镇失业登记人员
指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16周岁至退休年龄),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失业登记的人员。
就业与失业水平的统计
失业率=(失业总人数/民用劳动力总人数)*100%
就业率=(就业人口/民用成年人口总数)*100%
失业的类型
自愿失业
摩擦性失业
因为劳动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偏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引起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
由于劳动力具有的某一特定技能和就业岗位实际需要技能不一致导致的
需求不足型失业(非自愿失业)
也叫周期性失业
指劳动者在现行工资水平下找不到工作的状况,或指总需求相对不足减少劳动力派生需求所导致的失业。
我国的就业与失业问题
二元经济结构
是指发展中国家经济体系中采用现代技术的现代部门和采用传统技术的传统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也就是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
失业和经济增长即价格总水平的相互关系
奥肯定律
相对于潜在的GDP,即一个经济体在充分就业状态下所能实现的GDP,实际GDP每下降2个百分点,失业率就会上升1个百分点。
就业弹性系数
就业弹性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的劳动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值,即经济增长每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就业数量变化的百分比。
Ee=E/Y
Ee就业弹性系数,E经济增长速度,Y经济增长率
取决于产业结构等因素
一般来说如果第三产业或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则就业弹性相对较高。
菲利普斯曲线
简单的菲利普斯曲线
π表示通货膨胀率,U为失业率
失业率降低时,通货膨胀率会趋于上升,失业率上升时,通货膨胀率就会趋于下降。
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是一条和横轴垂直的直线。
第十章 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
1)绝对优势理论
2)比较优势理论
3)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要素禀赋
4)规模经济贸易理论
大规模的生产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
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
影响一国出口贸易的因素
1)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
2)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
3)汇率水平的高低
4)一国出口贸易水平的高低
影响一国进口贸易的因素
1)一国的经济总量或总产出水平
2)汇率水平
3)一国进口贸易水平的高低国际市场商品的供给情况和价格水平的搞定也有直接联系。
国际贸易政策
政府对国际贸易进行干预或限制的目的主要是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国外竞争者的损害,维持本国的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干预手段
针对进口贸易
关税限制(关税壁垒)
通过征收高额进口关税来限制外国商品进口的一种贸易政策
非关税限制(非关税壁垒)
指采取关税以外的手段对瓦锅商品进口设置障碍对各种措施
如进口配额制、自愿出口限制,歧视性公共采购、技术标准、防疫检疫标准等
针对出口贸易
出口补贴
直接补贴
政府直接以现金对形式弥补出口企业国际市场价格与本国国内市场价格的差价
间接补贴
是对出口企业在出口商品时给予财政上对优惠待遇,如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
倾销对界定和反倾销措施分析
含义
指出口商以低于政策价值对价格向进口国销售产品,并因此给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的行为
确定是否倾销的关键在于对产品正常价值对界定
1)原产国标准,即按照相同或相似产品在正常交易过程中出口国国内销售的可比价格确定
2)第三国标准,即按照相同或类似产品在正常交易过程中出口国向第三国出口的最高可比价格确定
3)按照同类产品在原产国的生产成本,加上合理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一般费用和利润确定
倾销的分类
1)掠夺性倾销
短期内以不合理的低价向该市场销售产品,一旦竞争对手被排除,再重新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的行为
2)持续性倾销
出口企业为长期占领市场,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而无限期的持续以低价向国外市场出口产品的行为
3)隐蔽性倾销
出口企业正常价格给进口商,进口商以倾销性的低价抛售,亏损部分由出口企业弥补至进口商
4)偶然性倾销
出口国存在大量剩余产品,为处理这些产品而以倾销方式向国外市场抛售
第十一章 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
公共物品的定义及其融资与生产
公共物品及其特征
含义
指增加一个人对该物品对消费,并不同时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消费对那类物品。
特征
非竞争性
非排他性
公共物品对融资及生产
融资
政府融资
私人融资
联合融资
生产
政府生产
合同外包
公共物品供给制度
供给的决策制度
供给的融资制度
生产制度
受益分配制度
市场与政府的经济活动范围
市场和市场效率
市场系统的构成
居民
企业
政府
主体
政府经济活动范围
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
矫正外部性
维持有效竞争
调节收入分配
稳定经济
财政的基本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
含义:将一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通过财政支出分配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弥补市场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
服务领域
1)满足政府形式职能的需要
2)市场不能有效提供而社会又需要的准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支出
3)对社会资源配置对引导性支出
机制和手段
1)根据政府职能对动态变化确定社会公共需要对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国内生产总值对合理比例,从总量上实现高效对社会资源配置原则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3)为公共工程提供必要对资金保障
4)通过政府直接投资,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和调节社会投资方向,提高社会整体投资效率
5)通过实行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等,提高财政自身管理和运营效率
收入分配职能
含义:指政府运用财政手段调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结果对职能,旨在实现公平收入分配的目标
手段
1)根据市场和政府的职责分工,明确市场和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范围和界限。
2)加强税收调节。
3)发挥财政转移支付作用,如将资金直接补贴给地区和个人
4)发挥公共支出的作用
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含义:指通过财政活动对生产、消费、投资和储蓄等产生影响,达到稳定和发展经济的目的
手段
1)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同配合,推动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
2)通过税收、财政补贴、财政贴息、公债等,调节社会投资需求水平,影响就业水平等
3)通过税收调节个人消费水平等结构
4)财政加大对节约资源、能源和环境保护对投入
公共选择与政府失灵
公共选择
三大理论基石
1)个人主义方法论
2)“经济人”假设
3)作为一种交易对政治过程
政府失灵及其表现形式
1)选民“理性的无知”与“理性的非理性”
理性的无知,指理性的选民由于不指望自己的一票能影响选举结果,因而没有动力话费时间和成本去搜寻有关选举的信息
理性的非理性,指由于手中的一票对选举 结果无足轻重,解释拥有必要的信息,选民也不愿意投入经历和时间,不会充分利用这些时间。
2)政治局(政党)选票极大化。
3)投票循环(孔多塞悖论)
4)官僚体系无效率,如官僚机构中的人以权谋私
5)利益集团与寻租
第十二章 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及其分类
如何理解财政支出
1)财政支出规模
2)财政支出结构
3)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
侧重于哪方面?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结构调整
财政支出分类
1)适用于编制政府预算的统计分类
支出功能分类
一般公共服务,国防,公共秩序和安全经济事务,环境保护,住房和社会服务设施,医疗保健,娱乐文化和宗教,教育,社会保护
支出经济分类
雇员补偿,商品与服务的使用,固定资本消耗,利息,补贴,赠与,社会福利和其他支出
2)根据交易的经济性质进行分类
购买性支出
转移性支出
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增长趋势
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
绝对规模指标
相对规模指标
财政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反应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
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
反应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程度
衡量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指标
财政支出增长率
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
财政支出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财政支出增长的边际倾向
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理论解释
瓦格纳法则
政治活动扩张法则
皮考克和魏斯曼
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马斯格雷夫
经济法则阶段增长理论
鲍莫尔
非均衡增长理论
公共选择学派的解释
我国的财政收支矛盾与支出结构变化
财政支出结构的问题
1)购买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长期偏大,转移性支出的比重处于较低的水平
2)相对于消费性支出,投资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虽略有下降,但仍徘徊在较高但水平上
3)社会性支出但比重逐步上升,但仍有待进一步增加数量和改善质量
改善措施
1)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
2)优化转移支付结构
3)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
4)大力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5)大力支持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
6)大力支持生态环境建设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3E原则
经济性Economy
效率性Efficiency
效果Effectivencess
新增了,公平性Equ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