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32.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药理学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包括抗流感病毒、抗疱疹、抗HIV等病毒的常用药物,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以及不良反应,根据景晴老师的课和课本整理,内容较为全面,适用于预习,复习,考研以及执业药师
编辑于2022-06-14 10:08:09线粒体通透性转换(mPT)是一种突然导致低分子量溶质(分子量高达 1,500)穿过通常不可渗透的线粒体内膜的现象。mPT 由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介导,mPTP 是在内膜和外膜界面组装的超分子实体。mPTP 是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由多种蛋白共同组成的、具有非特异性、电压依赖性的复合物孔道。它的分子组成目前尚不清楚。但普遍认为是由基质的亲环蛋白D(cyclophilin,CyP-D)、内膜的腺嘌呤核苷酸转位酶(adeninenucleotide translocase,ANT)、外膜的电压依赖性离子通道(voltage-dependent anion channel,VDAC)等共同组成。
组会汇报或者其他汇报,基本上的步骤都是:①罗列背景情景;②当下的冲突有哪些(为什么要做这个工作?有什么工作是别人没解决的?不解决会怎样?)③问题有什么(目前主要做了什么工作,做的过程出现了什么问题?)④分析问题,找出答案
SOP是Standarded Operating Procedure:标准操作流程,通过把重复性的工作进行细化和拆解,固定成一套流程程序,每天有的放矢,这样就可以拜托低效的忙碌,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关键任务上,节约时间。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线粒体通透性转换(mPT)是一种突然导致低分子量溶质(分子量高达 1,500)穿过通常不可渗透的线粒体内膜的现象。mPT 由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介导,mPTP 是在内膜和外膜界面组装的超分子实体。mPTP 是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由多种蛋白共同组成的、具有非特异性、电压依赖性的复合物孔道。它的分子组成目前尚不清楚。但普遍认为是由基质的亲环蛋白D(cyclophilin,CyP-D)、内膜的腺嘌呤核苷酸转位酶(adeninenucleotide translocase,ANT)、外膜的电压依赖性离子通道(voltage-dependent anion channel,VDAC)等共同组成。
组会汇报或者其他汇报,基本上的步骤都是:①罗列背景情景;②当下的冲突有哪些(为什么要做这个工作?有什么工作是别人没解决的?不解决会怎样?)③问题有什么(目前主要做了什么工作,做的过程出现了什么问题?)④分析问题,找出答案
SOP是Standarded Operating Procedure:标准操作流程,通过把重复性的工作进行细化和拆解,固定成一套流程程序,每天有的放矢,这样就可以拜托低效的忙碌,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关键任务上,节约时间。
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
抗真菌药
真菌感染
浅部真菌感染,癣菌:侵犯皮肤、毛发、指(趾)甲,发病率高
深部真菌感染,侵犯内脏器官和深部组织,病变严重
咪唑类
酮康唑
第一个广谱口服抗真菌药
抑制真菌细胞膜的麦角固醇合成,膜通透性增加
抑制CYP450酶活性
用于浅部和深部真菌感染
因不良反应目前口服方式给药少见
克霉唑
口服吸收差,静脉给药不良反应多且严重
局部给药,用于治疗表浅部真菌感染
咪康唑
口服吸收差,静脉给药不良反应多且严重
皮肤癣菌/念珠菌感染,疗效优于克霉唑
局部给药,用于治疗皮肤黏膜、指甲真菌感染
三唑类
氟康唑
广谱,高效,低毒
体内抗菌活性高于酮康唑5~20倍
口服,静脉给药均有效
应用
HIV患者隐球菌性脑膜炎,首选药
毛发癣菌引起的皮肤真菌感染
全身性或局部念珠菌,隐球菌等真菌感染
预防免疫抑制患者的真菌感染
伊曲康唑
机制与酮康唑类似,抗真菌谱较酮康唑广
抗真菌作用强于酮康唑,不良反应比酮康唑少
应用
敏感菌引起的深部和浅部真菌感染
不宜用于念珠菌所致尿路感染,因尿中活性成分减少
嘧啶类
氟胞嘧啶
口服吸收良好,可透过血脑屏障,可进入感染的腹腔,关节腔及房水中
对隐球菌、念珠菌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
单用易产生耐药
作用机制:在体内转化为5—FU,抑制真菌DNA合成,而不抑制哺乳动物细胞合成核酸,故不良反应少
应用:常与两性霉素B合用治疗深部真菌感染,可产生协同作用
多烯类
两性霉素B
作用
广谱抗真菌药
对多种深部真菌感染有强大的抑制作用,高浓度杀菌
作用机制
与真菌细胞膜的麦角固醇结合,在膜上形成孔道,从而增加膜的通透性
注意:细菌不含固醇类物质,故而对细菌、立克次体、病毒无效,人体细胞含固醇类,因此对人的毒性大而严重
应用
主要用于治疗全身深部真菌感染(首选药)
静脉注射,用于各种真菌性肺炎,心内膜炎,脑膜炎及尿路感染等
口服给药用于肠道念珠菌感染
局部用于指(趾)甲、皮肤黏膜浅部真菌感染
不良反应
肾毒性
肝损害
血液系统毒性
神经系统毒性
注意事项
滴注前需要给患者服用解热镇痛抗炎药和抗组胺药
滴注液中加生理量的地塞米松可减轻反应
不能与氨基糖苷类药物合用,以防止肾毒性
抗病毒药
作用机制
与病毒竞争细胞膜表面受体,组织病毒吸附于宿主细胞
阻止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内或抑制病毒脱壳
抑制病毒核酸复制
抑制病毒蛋白质的合成
抑制病毒 释放及扩散
干扰素:通过增强宿主抗病能力而抗病毒
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抗病毒药可分为
穿入和脱壳抑制药:金刚烷胺、金刚乙胺、恩夫韦地、马拉韦罗
DNA多聚酶抑制药:阿昔洛韦、更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膦甲酸钠
反转录酶抑制药
核苷类:拉米夫定、齐多夫定、恩曲他滨、替诺福韦、阿德福韦酯
非核苷类:依法为论、奈韦拉平、地拉韦啶
蛋白酶抑制药:沙奎那韦、 利托那韦、英地那韦、奈非地韦、安普那韦等
神经氨酸酶抑制药:奥司他韦、扎那米韦
广谱抗病毒药:利巴韦林、干扰素
分类
治疗流感病毒药物
金刚烷胺
金刚乙胺是其衍生物,作用几乎一样
体内过程
口服易吸收,体内分布广泛
以原形从尿中排出,肾功能减退者应适当减少用量或慎用
作用
作用于病毒复制早期
阻断M2蛋白,阻止病毒脱壳及其RNA的释放
通过影响血凝素感染病毒组装
特异性抑制甲型流感病毒
抗震颤麻痹
临床应用
特异性地抑制甲型流感病毒,用于预防和治疗甲型流感
对乙型流感无效
治疗用药需病后24h~48h内服用,否则效差或无效
奥司他韦
体内过程
口服易吸收
经肠壁酯酶和肝脏迅速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进入体循环
活性代谢产物直接由肾排出
作用
对抗病毒的传播
抑制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使病毒难以从感染细胞释放
低浓度有效抑制病毒颗粒释放
临床应用
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
甲型H1N1型和H5N1型高危人群的预防和患者的治疗
抗禽流感病毒最有效的药物之一
不良反应
常见恶心、呕吐,其次头痛,失眠、腹痛
常发生在第一次服药时,症状一过性
利巴韦林(病毒唑)
作用
抑制病毒核苷酸合成
广谱抗病毒药,对多种DNA、RNA病毒有效
对宿主毒性大(抑制宿主细胞核酸合成)
临床应用
流感病毒、合胞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
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结膜炎、口腔炎
小儿病毒性肺炎、甲肝、麻疹、流行性出血热
不良反应
头痛、腹泻、疲劳、胆红素升高、贫血、白细胞减少等
孕妇禁用
治疗疱疹病毒药物
常用药物
阿昔洛韦(无环鸟苷)、更昔洛韦、伐昔洛韦、喷昔洛韦
碘苷(疱疹净)
阿昔洛韦
作用特点
属于鸟嘌呤核苷类似物,抗DNA病毒药物,对RNA病毒无效
时目前最有效的抗单纯疱疹病毒(HSV)的药物之一
对单纯疱疹病毒(HSV)作用强
临床应用
口服或静脉注射治疗单纯疱疹病毒(HSV)所致感染:如疱疹性脑炎——首选
局部应用:治疗疱疹性角膜炎、单纯疱疹、带状疱疹
与免疫调节抑制药(α-干扰素)联合应用治疗乙型肝炎有效
不良反应
滴眼及外用可有局部轻微疼痛
静脉滴注偶有肾损伤
静脉滴注时漏出血管可致局部炎症或溃病
口服几乎无毒,偶有发热、头痛、皮疹等
更昔洛韦
作用特点
对HSV及谁都-袋装疱疹病毒的抑制作用与阿昔洛韦相似
对巨细胞病毒(CMV)的抑制作用强于阿昔洛韦100倍
临床应用:用于预防免疫缺陷患者和免疫抑制患者的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等CMV感染
不良反应:严重,可诱发骨髓抑制,并有潜在的致癌作用
碘苷(疱疹净)
作用特点
竞争性抑制胸苷酸合成酶,干扰病毒DNA的复制
对RNA病毒无效
临床应用
全身应用对宿主有严重毒性反应
仅局部外用:治疗单纯疱疹病毒(HSV)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角膜炎、结膜炎
治疗艾滋病的抗HIV药
核苷逆转录酶抑制药(NRTIs)
特点
NRTIs结构与核酸类似
转化为有活性的三磷酸核苷衍生物
竞争抑制HIV逆转录酶
阻止病毒DNA合成
齐多夫定
第一个获准治疗艾滋病的药物
作用机制:竞争性抑制RNA反转录酶,抗RNA病毒药
临床应用:用于治疗艾滋病及重症艾滋病相关症候群
不良反应:骨髓抑制,胃肠反应、神经毒性
拉米夫定
作用机制同齐多夫定——核苷酸类反转录酶抑制药
对HIV,包括对齐多夫定耐药的HIV以及乙肝病毒(HBV)均有抗病毒作用
细胞毒性低于齐多夫定
单用易产生耐药性,主要与齐多夫定合用
非核苷逆转录酶抑制药(NNRTIs)
特点
不需要磷酸化,直接与逆转录酶结合
非竞争性抑制HIV逆转录酶
与NRTIs和PIs合用,协同抑制HIV复制
鸡尾酒疗法:目前国内免费治疗的一线方案:拉米夫定+司他夫定+奈韦拉平
单独应用,HIV迅速产生耐药性
肝药酶抑制药
药物:奈韦拉平、地拉韦啶、依法韦恩茨
蛋白酶抑制药(PIs)
特点
选择性抑制HIV蛋白酶
干扰病毒复制晚期
与NRTIs合用,协同抗病毒
单用易产生耐药性
主要由CYP3A4代谢
不良反应:身体脂肪重新分布
药物:沙奎那韦、奈非拉韦、安普那韦、利托那韦
治疗肝炎病毒的药
干扰素
体内过程:口服无效,注射给药
作用
广谱抗DNA,RNA病毒
集体细胞在病毒感染下,受其刺激产生的一类抗病毒糖蛋白物质
作用于靶细胞受体,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降解病毒mRNA,抑制蛋白合成
在病毒转录、装配、释放等多环节发挥作用
应用
多种病毒感染性疾病
乙肝和丙肝治疗的基础药物
剂型
普通干扰素(短效)
聚乙二醇干扰素(长效PFG-IFN)两种
每种又可分为α-2α和α-2b
用法和疗程
普通IFN-α,皮下或肌内注射,每周3次或隔日一次
PEG-IFN-α-2α,皮下注射,每周一次
疗程1年或更长
不良反应
流感综合症,如发热,寒颤,头痛,乏力等
骨髓抑制,皮疹,肝功能障碍,停药后消退
禁忌症
干扰素的相对禁忌症
妊娠(治疗期间和治疗后6个月内,所有育龄妇女和男性均必须采取避孕措施)
精神病史(如严重抑郁症)
未能控制的癫痫
未戒断的酗酒/吸毒者
未经控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失代偿期肝硬化
有症状的心脏病
治疗前中性粒细胞计数<0.1和(或)血小板计数<50×10⁹/L
干扰素的绝对禁忌症
甲状腺疾病
视网膜病
银屑病
既往抑郁病史
未经控制的糖尿病,高血压
总胆红素>54m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