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通心理学之 意识和注意
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第五章意识和注意思维导图,包含意识的一般概念、意识的几种不同状态、注意的一般概述、注意的认知神经机制四大部分内容。
编辑于2022-06-15 12:13:22意识和注意
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心理的过程和属性)
含义:
是一种觉知:观察者观察到了某种事物或现象
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机能:对人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作用
是一种心理状态:从无意识到意识是一个连续体
无意识(潜意识)
含义:
也称之为潜意识,是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种类
无意识行为(自动化了的不受意识控制的行为)
对刺激的无意识(没有觉察的事件对人产生的影响)
盲视(脑损伤引起的对刺激的无意识觉察 )
意识的种类
不同层次
无意识
意识
注意
一般性变化
觉醒、惊奇、愤怒、警觉(正常的意识)
睡眠、做梦、白日梦(异常的意识)
意识的功能
限制:通过限制注意,减少涌入的刺激量(eg.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知觉规律:意识通过直觉可以发现规律
空间的规律(eg.勾股定理)
时间的规律(eg.潮汐现象)
可以做预判:根据已有信息可以做预判
睡眠
各个阶段:
清醒状态和觉醒状态:脑电波β波 14-30Hz(高频低幅)
睡眠
准备入睡时:α波 8-13Hz,称为阶段0
阶段1 浅睡时:混合脑电波 既有α波又有θ波 持续10分钟
阶段2 真正睡眠:产生睡眠锭(纺锤形 也叫纺锤波)持续20分钟
深度睡眠:
阶段3 有时出现 δ波(振幅大频率低) 持续40分钟
阶段4 大多出现 δ波深度睡眠阶段,出现“梦游”“梦话”“尿床”
3、4阶段称之为“慢波睡眠”
REM(快速眼动睡眠阶段):δ波消失,出现了α波,出现了梦境,眼球左右上下运动
四个阶段共持续60-90分钟,之后睡眠由深入浅,再次进入第三和第二阶段,之后睡眠会突然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REM)
功能
功能恢复理论:睡眠可以使身体大脑得到休息,恢复功能
生态学理论:主要是为了减少消耗,避免伤害
睡眠周期:
新生儿的快速眼动睡眠约占睡眠时间的50%
一般大学生的睡眠中,快速眼动睡眠约占25%
老年人睡眠中,快速眼动睡眠约占18%
梦
做梦是一种正常心理现象,具有认知的不确定性、梦境的不协调性、不连续性
解释观点:
精神分析:梦是潜意识的体现。
生理学观点:随机的神经活动造成的主观体验
认知的观点:对信息进行加工整合,有一定的认知功能
注意的概述
含义:意识对注意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意识是一种觉知,注意决定什么成为意识的内容:与意识相比注意更容易控制)
注意和意识密不可分(处于注意状态时,意识内容比较清晰)
种类
分类1:
不随意注意
定义: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eg.万绿丛中一点红)
原因: 刺激物的自身特点(新异性、强度、运动变化) 人本身的状态(人的需要、情感、兴趣与过去经验等因素)
作用:积极作用、消极作用
随意注意
定义: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eg.找不同)
原因: 对注意目的的依从性、对兴趣的依从性、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对人格的依从性
随意后注意
定义:有预定的目的,无需多大的意志努力就能完成的注意
特点:
是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结合(eg.学会开车之后再开车)
一般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分类2
选择性注意
定义:同时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一种注意(eg.鸡尾酒会效应、双耳分听)
现象
负启动(正启动):先前的刺激对后面产生消极的/积极的影响
返回抑制现象
注意瞬脱
都体现了注意的”抑制“作用
持续性注意
定义: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
用”警戒仪“来测量
注意的分散与注意持续性相反,但注意的起伏不同于注意的分散
分配性注意
定义: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上的过程
研究方法:”双作业操作 “(eg.一手画圆,一手画方)
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
注意的生理机制:
朝向反射:刺激的新异性引起的一种反射。是一种进化的结果,为了逃避危险(eg.鹿听见老虎叫并看向声音的方向 撒腿就跑)
脑干网状结构
边缘系统
大脑皮层:产生注意的最高部位,前额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额叶与情绪、记忆、注意有关系)
注意的外部表现:
产生朝向性的动作
产生一些生理活动
产生一些表情或动作
(eg.伸长脖子,仿佛许多鸭...-鲁迅《药》)
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广度
定义: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也称注意的范围
范围:7±2个组块(与短时记忆容量一样)
影响因素:
知觉对象的特点
知觉活动的目的和任务以及知识经验
子主题
子主题
成人能够注意:
8-9个黑色圆点
4-6个互不关联的英文字母
3-4个几何图形
3-4个没有内在联系的单个汉字
5-6个具有内容联系的汉字
注意的稳定性
定义:注意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
相反的品质:注意的分散,又叫分心
影响因素:
注意对象的特点
活动的目的和任务
人的主观状态
注意的转移
定义:注意从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的现象
影响因素:
原来活动的强度
新事物的性质和意义
神经过程的灵活程度
注意的分配
定义: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个以上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eg.一边开车,一边谈话)
条件: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其中一种要熟练程度高或已经达到自动化
与同时进行的活动之间要有关联
注意的认知理论
注意选择理论
过滤器理论
代表人物:布罗特本特
观点:神经系统加工信息容量是有限的,所以有一个过滤器,注意到的就被留下了,没有注意到的也就是其他的就消失了(被过滤掉了)。
实验:双耳分听实验 (彻里和布罗特本特都做过)
但是“鸡尾酒效应就不能解释”,所以在此基础之上就出现了下面的衰减理论
衰减理论
代表人物:特瑞斯曼
观点:同样强调容量是有限的→所以因为有限 都要加工→但是盛不下了只能各衰减一部分了
特瑞斯曼与布罗特本特的异同点:
特:认为过滤器起到了“衰减”信息的作用 布:认为过滤器起到了“过滤”的作用
相同点:都是主张信息加工容量有限 都主张信息的选择是在充分加工(短时记忆)之前的
实验:双耳分听(格雷做的)
后期选择理论
代表人物:多伊奇、诺尔曼
观点:信息的加工发生在反应阶段,反应的时候进行取舍
多阶段选择理论
代表人物:约翰斯顿等人
观点:信息加工在各个阶段都有选择
注意分配理论
认知资源理论
观点: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刺激或加工任务复杂,占用资源(注意)多一些;一旦资源用完,新刺激就得不到加工了。 所以在认知系统里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分配。
双加工理论
代表人物:谢夫林等人
观点:人的认知加工有自动化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两类。 前者不占用资源,后者占用资源 需要注意的参与,所以可以同时进行。 条件:如果想进双加工,那其中一项活动必须达到自动化,如果没有自动化这个条 件,则无法进行双加工。(eg.开车时和朋友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