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八章 泌尿
动物医学专业动物生理学第三版第八章泌尿思维导图详细版,包括:肾脏和尿的生成、尿液的浓缩与稀释、尿生成的调节、排尿。
生理学消化与吸收总结(期末复习自己总结的,超级全)主要成分为糖蛋白,粘滞性高,在胃黏膜表面易形成凝胶层,可以中和部分胃酸,具有润湿、保护胃黏膜作用。
动物医学专业动物生理学第三版第十章神经系统思维导图详细版,主要内容有:神经系统是机体重要的调节系统之一、神经系统概论、神经系统功能、脑的高级功能。
动物医学专业动物生理学第三版第九章肌肉生理思维导图详细版,包括:骨骼肌结构(骨骼肌的显微结构、骨骼肌的超微结构)和骨骼肌收缩(运动终板、N—M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骨骼肌收缩的类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第八章 泌尿
肾脏和尿的生成
肾脏结构与供血特点
排泄
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终产物,摄入过多或不需要的物质(包括进入体内的异物和药物代谢产物)等经血液循环运输到某一排泄器官而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泄途径
呼吸器官(水分,挥发性酸等)
消化器官(代谢产生的胆色素,小肠分泌的无机盐等)
皮肤(水、盐类、含氮代谢物等)
肾脏(种类最多,最重要)
排遗途径
消化器官(没有进入细胞的食物残渣)
肾脏的主要功能
排泄:排除代谢废物,调节渗透平衡,电解质平衡,酸碱平衡
内分泌:如促红细胞生成素,肾素,前列腺素等
肾单位(皮质肾单位、近髓肾单位)
肾小体
肾小球
肾小囊
肾小管
近端小管
近曲小管
袢降粗段
髓袢细段
袢降细段
袢升细段
远端小管
袢升粗段
远曲小管
肾小球旁器
近球细胞
入球A管壁细胞→分泌肾素
致密斑
靠近肾小球部位的远曲小管管壁→调节肾素的释放
间质细胞
入球A、出球A和远曲小管三角区内细胞→吞噬
肾脏的供血特点
肾脏供血丰富:肾动脉短而粗,血流大,血压高
通过两套毛细血管网
第一套(入球A和出球A之间):血压较高,尿液滤过的动力
第二套(出球A的分支血管):血压较低,尿液重吸收的动力
U型直小血管
近髓肾单位出球A的另一支,与U型髓袢并行,有利于尿液的浓缩
肾血流量的调节
自身调节:肌源学说
神经——体液调节
① 交感N兴奋→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尿液↓
② NE、E、血管升压素、血管紧张素↑→肾血管收缩→肾血流↓→尿液↓
生理条件:血压稳定,主要靠自身调节维持正常的泌尿功能。
应急条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减少肾脏血流量,维持心脑功能。
尿液的生成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肾小球的滤过原理
概念
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一部分水和小分子溶质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球囊腔内的过程
结构基础:滤过膜(三层)
原理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肾小球滤过功能的评价指标和影响因素
评价指标
肾小球滤过量:单位时间(每分钟)内两侧肾脏生成的滤液量
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和每分肾血流量的比值
影响因素
滤过膜面积及其通透性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肾小囊内压
肾血流量
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
指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将物质从肾小管液转运到血液中的过程
原理 物质的转运
特点 选择性 如:G、AA全部吸收;Na+ 等部分吸收;肌酐不吸收
肾糖阈
当血中葡萄糖的浓度超过一定范围(160-180mg/100ml)时,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达到极限而使尿中出现糖,此时的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肾小管、集合管的分泌排泄
分泌
肾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的代谢产物®管腔
血液中物质®肾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管腔
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因素
自身调节
管内溶质的浓度
溶质↑→渗透压↑→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
渗透性利尿(osmotic diuresis):通过提高小管液中溶质浓度达到利尿的目的。
如: V-注50%G (糖尿) V-注20%甘露醇或山梨醇(可滤过而不易重吸收)。
球——管平衡
指近曲小管的重吸收量与肾小球滤过量之间的平衡关系。
(重吸收量/滤过量≈65~70%)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抗利尿素ADH(血管升压素AVP)
失水(补水)→血浆晶体渗透压↑(↓)→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失血(输液)→循环血容量↓(↑) →左心房容量感受器 →下丘脑-N垂体 → ADH ↑(↓) → 尿↓(↑)
醛固酮
作用:保Na+、H2O,排H+、K+
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血Na+、K+
甲状旁腺素
作用:促进Ca重吸收,抑制P重吸收→尿Ca↓、P↑→血Ca↑P↓
心房钠尿肽(ANP)
作用:抑制ADH和醛固酮的分泌促进Na和H2O的排出→尿↑
尿液的浓缩与稀释
浓缩尿:溶质浓度大的高渗尿(尿的渗透浓度高于血浆)
稀释尿:溶质浓度小的低渗尿(尿的渗透浓度低于血浆)
结构基础
U型结构(髓袢、集合管、直血小管)
逆流交换和倍增
原因:各段的选择性吸收
关键条件
ADH的释放(调节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
原因
髓袢、集合管U形结构(逆流倍增系统)
各段的选择性吸收
重吸收
髓袢降支
对H2O通透,对NaCl和尿素不通透
髓袢升支
对NaCl通透,对H2O基本不通透,细段对尿素通透,但方向是由管外到管内
对NaCl,而对H2O和尿素通透性很小。但在ADH的作用下能够对水重吸收
集合管
对尿素通透
形成因素
外髓部 NaCl
内髓部 NaCl和尿素
肾髓质高渗梯度的维持
尿素再循环
尿生成的调节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包括肾血流量的调节)
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排泄的因素
排尿
排尿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