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十五章 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
外国教育史第十五章 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思维导图,包括:19世纪的德国教育、19世纪的法国教育、19世纪的英国教育、19世纪的美国教育、19世纪的俄国教育、19世纪的日本教育。
这是一篇关于第四章 教育目的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教育目的概述、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我国的教育目的。
这是一篇关于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这是一篇关于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人的发展概述、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十五章 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
19世纪的德国教育
学前和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对文科中学进行改革
实科中学的改革与发展
高等教育
与洪堡柏林大学的创办紧密相连
费希特论国民教育
论国民教育的作用与目的
作用
提高国民的精神素养,培养国民的爱国精神、理性意识和独立人格
目的
造就合格的国民
国民教育的实施
实施主体
政府
内容
全民教育与全面教育
主张智育与德育结合起来
教学方法
反对机械背诵要求培养学生兴趣
第斯多惠论教育
论影响人发展的因素
天资、教育与自由自主
论教育的目的
培养激发“为真、善、美服务的”主动性,培养独立性,使人达到自我完善,实现和谐发展
教学论
形式教学与实质教学
二者不可分割
教学原则
自然原则
文化原则
连续性与彻底性原则
直观教学原则
论教师
自我教育
要有崇高的责任感
要有良好的教育素养和教学技能
19世纪的法国教育
中央集权式教育管理体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初等教育
涂尔干论教育
论教育功能
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实现系统的社会化,即教育在于使每个人实现由“个体我”向“社会我”的转变
教育在于促使个体的潜能得以显示与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个体遵守社会秩序、服从政治权威等品质
教育还可以将个体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各种能力进行代际的传递
道德教育非宗教化
论教育学的社会学依赖
19世纪的英国教育
国家逐步干预教育
初等教育的发展
《初等教育法》
中等教育改革
文法学校
公学
高等教育的发展
新大学运动与大学推广运动
斯宾塞论教育
论教育目的与课程
目的
在于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课程
生理学与解剖学
逻辑学,数学,力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和社会科学
生理学,心理学与教育学
历史学
文学,艺术等
教学原则与方法
教学应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具体表现为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准确到准确、从具体到抽象
儿童所接受的教育必须在方式和安排上与历史上的人类教育相一致
教学的每个部分都应该从实验到推理
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和推论
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视实物教学
赫胥黎论教育
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科学教育与自由教育
19世纪的美国教育
学区制的兴衰
州教育领导体制的建立
联邦教育机构
联邦教育署
建立地方税收制度,兴办公立小学,实行强迫入学和免费教育
中等教育的发展
文实中学
类型
兼有升学与就业两种职能
具有专科性质的文实中学
职业性文实中学
公立中学
注重切合社会实际需要,重视英语,数学,自然科学与现代语言的教学
办学形式上
以私立为主,公私并重
办学规模上
很小
学校类型上
更加重视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研究型大学的创办使得美国高等学校类型进一步多样化
女子进入高等学校学习
贺拉斯•曼论教育
教育作用与目的
实施普及教育是共和政府存在的保证
教育是维持社会安定的重要工具
教育还是人民摆脱贫穷的重要手段
在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专业工作者
教育内容
体育、智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宗教教育
师范教育
是提高公立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
倡议创设师范学校来培养教师
19世纪的俄国教育
19世纪初的教育改革
文科中学—县立学校—堂区学校—大学
19世纪60年代的教育改革
古典文科中学
实科中学
恢复自治权
19世纪70年代的教育复辟
教育的等级性增强以及政府对教育的管制进一步加强
乌申斯基论教育
教育的本质与目的
本质
一门艺术
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个人
教学观
课程设置
主张开设实科课程
基本教学原则
教学需要遵循自觉性与积极性、直观性、连贯性和巩固性等
论道德教育
是培养个人具有爱国主义、人道主义情感,形成追求真理、公正、诚实、谦逊、尊重他人信仰,上帝等道德品格的最佳途径
论教育学及师范教育
教育学
广义
是指教育学者所必须的或有用的知识的汇集
狭义
教育活动规则的汇集
教育者在研究狭义的教育学之前,必须学习门类众多的“人类科学”
知识和思想的片面性已经严重的危害了教育实践
为发展教育学,培养一批教育学者,最好的途径便是创办教育系
19世纪的日本教育
教育管理体制的演进
寺院
寺子屋以及乡学
寻常小学(前四年,义务教育)和高等小学(后四年,收费);贫困地区有三年制的简易小学
蕃校以及私塾
寻常中学和高等学校(分科教育);中等技术学校;女子中学
开始于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以1877年东京大学的成立为肇端
师范教育(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寻常师范学校
为公立小学培养教师和校长
高等师范学校
为寻常师范学校培养教师和校长
福泽谕吉的教育思想
教育作用:知识富人,教育立国
智育:修习学问,唯尚实学
德育:培养国家观念与独立意识
体育:造就健康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