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022版新课标“义务教育科学课程”
这是一篇关于基于新课标对于科学课程在核心素养的内涵、课程的总目标、课程的重要内容的整理归纳的思维导图,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2-06-21 03:32:592022版新课标“义务教育科学课程”
核心素养的内涵
科学观念
在理解科学概念、规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既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的一些具体观念如对物质、能量、结构、功能、变化的认识
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如对科学知识的可验证性、相对性、暂时性的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以及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认识
科学观点在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科学思维
从科学的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主要包括模型建构、推理论证、创新思维等。模型建构体现在以经验事实为基础,对客观事物进行抽象概括,进而构建模型
运用模型分析、解释现象和数据,描述系统的结构、关系及变化过程。推理论证体现在:基于证据逻辑,运用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等思维方式,建立证据与解释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合理见解,创新思维体现在: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问题,提出新颖而有价值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探究实践
主要指在了解和探索自然、获得科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以及技术与工程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科学探究能力体现在: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提出科学问题,并针对科学问题进行合理猜想与假设
制订计划并搜集证据,分析证据并得出结论
对结果进行解释与评估
准确表达观点,反思探究过程与结果。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体现在:了解技术与工程实践的一般过程和方法,针对实际需要明确问题,提出有创意的方案,并根据科学原理或限制条件进行筛选
实施计划,利用工具和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根据实际效果进行修改迭代
用自制的简单装置及实物模型验证或展示某些原理、现象和设想。自主学习能力体现在:自主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策略、监控学习过程、反思学习过程与结果
态度责任
认识科学本质及规律,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科学态度体现在: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探究和实践
有基于证据和逻辑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严谨求实
不迷信权威,敢于大胆质疑,追求创新
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善于合作,乐于分享。社会责任体现在珍爱生命,践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热爱自然,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责任感
对与科学技术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遵守科学技术应用中的公共规范、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捍卫国家利益
课程的总目标
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形成初步的科学观念
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
掌握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初步形成基本的科学观念,并能用于解释相关的自然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
掌握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联想与想象、重组思维、发散思维、突破定式等基本的思维方法及其在科学领域的具体应用
能基于经验事实抽象概括出理想模型,具有初步的模型理解和模型建构能力
能合理分析与综合判断各种信息、事实和证据,运用证据与推理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描述、解释和预算,具有初步的推理与论证能力
能对不同观点、结论和方案进行质疑、批判、检验和修正,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和方案,具有初步的创新思维能力
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具有初步的探究实践能力
掌握观察、实验、测量、推理、解释等基本的科学方法
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理解科学探究是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理解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和反思评价等要素,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理解技术与工程设计明确问题、设计方案、实施计划、检验作品、改进完善、发布成果等要素,具有初步的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能根据自身特点定制合理的学习计划监控学习过程,反思学习过程与结果,具有初步的自主学习能力
树立基本的科学态度,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具有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能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基于证据和逻辑得出结论,实事求是
不迷信权威,敢于大胆质疑,追求创新
善于与他人合作和分享包容不同的观点
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能对于科学技术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总受正确的价值判断,尊重科学,反对迷信
遵守科学与技术应用的公共规范、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捍卫国家利益
课程的主要内容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世界是物质的,太阳系、地球、原子、基本粒子、电磁场等都是物质
不同组成与结构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其功能与用途
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用途,有助于学生形成物质与能量、结构与功能、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化等跨学科概念
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物质是不断变化的,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是物质的性质发生了改变,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通过化学反应得以实现,其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合理利用与调控化学反应,可以创造新的物质,并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问题,认识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能的转化,有助于学生形成物质与能量、稳定与变化等跨学科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包括机械运动、热运动和电磁运动。物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包括电磁力、万有引力强相互作用与弱相互作用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学习机械运动、热运动和电磁运动等,探究运动与相互作用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与模型等跨学科概念
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
在物质的一切属性中,运动是最基本的属性,对应物质的各种运动形式能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如在机械运动中表现为机械能,在热现象中表现为系统的内能。能量是一切运动着的物质的共同特性,也是各种运动的统一度量。能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通过做功相互转化。能再转移与转化过程中,总量保持不变,本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物质与能量、稳定与变化等跨学科概念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生命系统是一种复杂的开放系统,与其它物质系统一样,具有层次性,遵循自然界的共同规律
生物体的稳态与调节
生物体是一个在内部和外部不断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流与反馈的开放系统,能通过自我调节机制维持稳态。植物可以制造有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
动物通过获取其他生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人体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本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物质与能量、稳定与变化等跨学科概念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地球上每一种生物的生存都与环境密切相关,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协调,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人类的活动能对环境产生重大的影响,而生活环境与习惯会影响人体健康,本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物质与能量、结构与功能、稳定与变化等跨学科概念
生命的延续与进化
生物通过生殖发育和遗传是遗传信息代代相传,实现生命的延续。在生命延续的过程中,遗传信息可能会发生改变,生物的遗传变异与遗传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本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稳定与变化等跨学科概念
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地球和月球组成地月系。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及其卫星和各类小天体组成太阳系,太阳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普通恒星,银河系是宇宙中的一个普通星系,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形成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等周期性的自然现象,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正在逐步揭开,宇宙的奥秘本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物质与能量,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化等跨学科概念
地球系统
地球是一个由不同圈层组成的系统。地球的外部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内部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地幔的一部分组成了岩石圈,不同圈层之间存在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决定了整个地球的演化方向。大气运动形成了天气和气候现象,岩石风化形成了土壤,流水和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的重要力量,本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物质与能量,系统与模型的跨学科概念
人类活动与环境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同时也面临着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人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影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种重要的公共资源,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科学防灾减灾,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化等化学和概念
技术、工程与社会
人类在与自然界打交道的过程中,为了适应自然、改善生存条件而产生了技术
人类一对已有的物质材料和生活环境加以系统的开发,生产,加工,建造,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就产生了工程。早期技术、工程和科学相对比较独立,而现代技术、工程和科学相互影响与相互促进,越来越密不可分,共同推动了社会进步。本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内容包括技术与工程的性质和特点,技术与工程对人们生活,生产和社会的影响,科学、技术、工程的相互影响
还包括提现上述内容,且与所学科学内容有关的创意实践活动,以及利用创意作品进行自主探究,这些学习内容和活动有助于学生形成物质与能量,结构与功能,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化等跨学科概念
工程设计与物化
工程活动的本质是创造人工实体,设计与物化是其中的重要环节。空城首先要定义和界定问题,明确需要满足的标准和受到的限制条件,形成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基于证据进行优化并确定方案
物化是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材料实施设计方案,做出初步的产品或实物模型,经过对结果的评估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对于比较复杂的产品或实物模型,可能需要多次迭代改进,本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物质与能量,结构与功能,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化等跨学科概念,通过体验和实践操作,学生可以理解学科概念的同时,更好地领会和理解跨学科概念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