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06温里剂
凡用温热药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祛除脏腑经络间寒邪,治疗里寒症的方剂,统称温里剂.1. 表寒--外寒 (1)伤寒→寒伤肌表卫阳→恶寒--麻黄汤 (2)中寒: ①寒邪直中太阴(脾)→脘腹冷痛、吐泻--理中丸 ②寒邪直中少阴(心、肾)→手足厥冷,脉微细、但欲寐--四逆汤 2. 里寒--内寒: (1)阳气虚不能温煦→畏寒→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2)阳气虚不能气化→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至简古中医临证实录》读书笔记 舌诊知识梳理 从古中医内经的角度舌诊辩证体质, 书为中医古籍出版社版本
心为君主之官,心主藏神,心主血脉,在窍为舌,其华在面,在体合脉……,希望这份脑图会对你有所帮助。
肝的特性及功能,肝主升发,主疏泄,主藏血,肝为罢极之本,在液为泪,在窍为目,其华在爪。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温里剂
温中祛寒
理中丸
人参 干姜 甘草 白术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脾胃虚寒证
阳虚失血证
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
附子理中丸
加附子
温阳祛寒,补气健脾
脾胃虚寒较甚,或脾肾阳虚证
桂枝人参汤
桂枝 甘草 白术 人参 干姜
温阳健脾,解表散寒
脾胃虚寒,复感风寒表证
小建中汤
桂枝 甘草 大枣 芍药 生姜 胶饴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
大建中汤
蜀椒 干姜 人参
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脘腹剧痛证
当归建中汤
当归 桂心 甘草 芍药 生姜 大枣
温补气血,缓急止痛
产后虚羸不足,腹中隐痛不已,吸吸少气,或小腹拘急挛通引腰背,不能饮食者
黄芪建中汤
桂枝 甘草 大枣 芍药 生姜 胶饴 黄芪
温中补气,和里缓急
阴阳气血俱虚证
吴茱萸汤
吴茱萸 人参 生姜 大枣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
回阳救逆
四逆汤
甘草 干姜 附子
心肾阳衰寒厥证
通脉四逆汤
甘草 附子 干姜(重用姜附)
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少阴病,阴盛格阳证
四逆加人参汤
甘草 附子 干姜 人参
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少阴病,气脱阴伤证
白通汤
葱白 干姜 附子
破阴回阳,宣通上下
少阴病,阴盛戴阳证。
参附汤
人参 附子
益气回阳固脱
阳气暴脱证
回阳救急汤
熟附子 干姜 人参 甘草 白术 肉桂 陈皮 五味子 茯苓 半夏 麝香
回阳固脱,益气生脉
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证
回阳急救汤
黑附块 紫瑶桂 别直参 原麦冬 川姜 姜半夏 湖广术 北五味 炒广皮 清炙草 真麝香
回阳救逆,益气生脉
少阴病,阳衰阴竭证
温经散寒
当归四逆汤
当归 桂枝 芍药 细辛 甘草 通草 大枣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血虚寒厥证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 芍药 甘草 通草 桂枝 细辛 生姜 吴茱萸 大枣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和中止呕
血虚寒凝,手足厥冷,兼寒邪在胃,呕吐腹痛者
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 芍药 桂枝 生姜 大枣
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血痹,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
阳和汤
熟地黄 麻黄 鹿角胶 白芥子 肉桂 生甘草 炮姜炭
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阴疽
小金丹
白胶香 草乌 五灵脂 地龙 木鳖 没药 归身 乳香 麝香 墨炭 糯米粉
化痰除湿,祛瘀通络
寒湿痰瘀所致的流注、痰核、瘰疬、乳岩、贴骨疽、鳝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