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研究特定人群中疾病、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决定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预防医学的基础。流行病学是人们在不断地同危害人类健康严重的疾病作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编辑于2022-06-21 16:45:23流行病学
三个层次
疾病
疾病频率测量指标
发病频率测量指标
发病率
定义:一定期间内,一定范围人群中某新发生病例出现的频率
计算发病率需考虑的因素
新发病例数
观察期内一个人多次发病时,应记为多个新发病例数
暴露人口数
观察期内不可能再成为新发病例者不应计入暴露人口
罹患疾病或预防接种获得持久免疫力者不应计入暴露人口
如观察时间以年为单位时,平均人口为年初人口与年末人口之和除以2,或以当年年中的人口数表示
观察时间
多为1年
应用:发病率是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
罹患率
通常指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在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传染病的暴发及流行中,经常使用该指标
续发率
也称二代发病率,指某些传染病在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比
可用于比较传染病传染力的强弱,分析传染病流行因素及评价卫生防疫措施的效果
患病频率测量指标
患病率
定义: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影响患病率的原因
升高
新病例增加(发病率增高)
治疗水平提高,病人免于死亡,但未痊愈,病程延长
未治愈者的寿命延长
病例迁入
健康者迁出
易感者迁出
诊断水平提高
报告率提高
降低
新病例减少(发病率下降)
病死率增高
病程缩短
治愈率提高
健康者迁入
病例迁出
患病率=发病率✖️病程
应用:患病率通常用来反映疾病的现患状况,对于病程较长的慢性病,可反映其流行情况
感染率
指在某时间内被检人群中某病原体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
对隐性感染、病原携带者及轻型和不典型病例的调查较为常用
常用于研究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的感染情况和评价防制工作的效果
死亡与生存频率测量指标
死亡率
病死率
婴儿死亡率
反映一周岁以内婴儿死亡水平的指标。指婴儿出生后不满周岁死亡人数与出生人数的比率
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医疗卫生条件、社会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以及科技发展水平
生存率
疾病负担指标
潜在减寿年数(早死)
伤残调整寿命年
疾病流行强度
散发
常见于:
病后免疫力持久的疾病
隐性感染
传播机制不易实现
长潜伏期传染病
暴发
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很多症状相同病人的现象
流行
大流行
疾病的分布
人群分布
年龄
婴幼儿易患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风疹常见于青年人
军团菌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分析方法:横断面分析、出生队列分析
性别
职业
种族和民族
婚姻和家庭
行为生活方式
流动人口
宗教信仰
地区分布
行政区划法
自然景观法
时间分布
短期波动
比较确定的原因
共同致病因素
迅速增多
季节性
严格的季节性
季节性升高
周期性
多见于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水痘、白喉等
影响疾病周期性及间隔时间的常见原因
人口密集、交通拥挤和卫生条件差等因素利于疾病的传播
传播机制容易实现的疾病,当易感者积累到足够数量便可迅速传播
病后可形成稳固免疫的疾病,一度流行后发病率可迅速下降,流行后人群免疫水平持续时间越久,周期间隔越长
周期性的发生还取决于病原体变异及其变异速度
长期趋势
移民流行病学
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
伤害
健康
三个阶段
揭示现象
找出原因
提供措施
三种方法
观察法
描述流行病学
现况研究
特点
一般在设计阶段不设对照组
特定时间
确定因果联系时受到限制
对研究对象固有的暴露因素可作为因果推断
用现在的暴露来替代或估计过去情况的条件
定期重复进行可以获得发病率资料
类型
普查
目的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病人
了解慢性病的患病及急性传染性疾病的疫情分布
了解当地居民健康水平
了解人体各类生理生化指标的正常范围
优点
不存在抽样误差
可同时调查多种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情况
能发现全部病例,实现三早预防
缺点
不适用于患病率低且无简便易行诊断手段的疾病
工作量大,难免存在漏查
调查工作人员掌握调查技术和检查方法的熟练程度不一
耗费人力、物力资源一般较大,费用较高
抽样调查
优点
节省时间、人力和物力资源
调查范围小,调查工作易做的细致
缺点
复杂
重复或遗漏不易被发现
患病率低的不适合
用途
确定高危人群
评价疾病监测、预防接种等防制措施等效果
设计与实施
确定研究目的
明确研究的类型
确定研究对象
确定样本含量和抽样方法
样本量
预期现患率p
对调查结果精确性的要求:容许误差d越大,所需样本量就越小
要求的显著性水平a:a值越小,显著性水平要求越高,样本量要求越大
抽样方法
非随机抽样
随机抽样
单纯随机抽样
优点
最简单、最基本
缺点
由于总体数量大,编号、抽样麻烦以及抽到个体分散而导致资料收集困难等
系统抽样
优点
可以在不知道总体单位数的情况下进行抽样
在现场人群中教易进行
样本是从分布在总体内部的各部分的单元中抽取的,分布较均匀,代表性较好
缺点
假如总体各单位的分布有周期性趋势,而抽取的间隔恰好与此周期或其倍数吻合,则可能产生偏性
分层抽样
整群抽样
特点
易于组织、实施方便,可以节省人力、物力
群间差异越小,抽取的群越多,则精确度越高
抽样误差较大,通常在单纯随机抽样样本量估算的基础上再增加1/2
多阶段抽样
资料收集
数据整理与分析
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
常见的偏倚产生的原因
主观选择研究对象
任意变换抽样方法
调查对象不愿合作或其他种种原因不能或不愿意参加调查从而降低了应答率(无应答偏倚)
所调查到的对象均为幸存者,使得调查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不能全面反映实际情况(幸存者偏倚)
询问调查对象有关问题时,由于种种原因回答不准确(报告偏倚)或调查对象对过去的暴露史或疾病史等回忆不清,特别是健康的调查对象由于没有疾病等经历,而容易将过去的暴露情况等遗忘(回忆偏倚)
调查偏倚
测量偏倚
偏倚的控制
严格遵照抽样方法的要求
提高研究对象的依从性和受检率
正确选择测量工具和检测方法
调查员一定要经过培训
做好资料的复查、复核
选择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
现况研究优缺点
优点
研究结果有较强的推广意义
使结果具有可比性
同时观察多种因素
缺点
监测
生态学研究
概念:是在群体水平上研究某种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群体为观察和分析的单位,通过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状况与疾病的频率,分析该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特点
以群体为单位
无法得知个体的暴露与效应间的因果关系
只是一种粗线条的描述性研究
用途
提供病因线索,产生病因假设
评估人群干预措施的效果
优点
可应用常规资料或现成资料来进行研究,节省时间、人力和物力,可较快得到结果
对病因未明的疾病可提供病因线索供深入研究
对于个体的暴露剂量无法测量的情况,是唯一可供选择的研究方法
当研究的暴露因素在一个人群中变异范围很小时,很难测量其与疾病的关系。适合多个人群比较的生态学研究
适合于对人群干预措施的评价
在疾病监测工作中,应用生态趋势研究可估计某种疾病发展的趋势
缺点
生态学缪误
混杂因素往往难以控制
难以确定两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
分析流行病学
病例对照研究
队列研究
基本原理
属于观察法
设立对照组
由“因”及“果”
检验暴露与结局的因果联系能力较强
研究目的
检验病因假设
评价预防措施效果
研究疾病的自然史
新药的上市后监测
研究类型
前瞻性队列研究
应有明确的检验假设,检验的暴露因素必须找准
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应较高
应明确规定暴露因素的测量,并且应有把握获得观察人群的暴露资料
应明确规定结局变量
应有把握获得足够的观察人群,并将其清楚地分为暴露组与非暴露组
大部分观察人群应能被随访到研究结束,并取得完整可靠的资料
应有足够的人力、财力、物力支持该项工作
历史性队列研究
1-5
在过去某段时间内是否有足够数量的、完整可靠的、有关研究对象的暴露和结局的历史记录或档案材料
双向性队列研究
研究设计与实施
确定研究因素
确定研究结局
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
确定样本量
计算样本量时需考虑的问题
暴露组与对照组的比例
失访率
影响样本量的因素
一般人群(对照人群)中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p0
暴露组与对照组人群发病率之差d
要求的显著性水平
效力
资料的收集与随访
基线资料的收集
查阅医院、工厂、单位及个人健康保险的记录或档案
访问研究对象或其他能够提供信息的人
对研究对象进行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环境调查与检测
随访
随访对象与方法
随访内容
观察终点
观察终止时间
随访间隔
随访者
质量控制
调查员的选择
调查员培训
制定调查员手册
监督
资料分析
人时的计算
以个人为单位计算人年(精确法)
用近似法计算人年
用寿命表计算人年
率的计算
累积发病率
发病密度
标化比
效应的估计
相对危险度RR
说明暴露者发生相应疾病的危险是非暴露者的多少倍
具有病因学意义
归因危险度AR
指暴露人群与非暴露人群比较,所增加的疾病发生数量
具有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学上的意义
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
人群归因危险度PAR
剂量效应关系的分析;暴露剂量越大,其效应越大,该种暴露作为病因的可能性就越大
常见偏倚及其控制
选择偏倚:尽可能遵守随机化的原则;严格按规定的标准选择对象。提高研究对象的应答率和依从性
信息偏倚:选择精确稳定的测量方法、调准仪器、严格实验操作规程、同等地对待每个研究对象、提高临床诊断技术、明确各项标准、严格按照规定执行
混杂偏倚:分层分析、标准化、多因素分析
优缺点
优点
信息偏倚相对较小
可以直接获得暴露组和对照组人群的发病或死亡率
由于病因发生在前,疾病发生在后,故其检验病因假说的能力较强,一般可证实病因联系
了解疾病的自然史
局限性
不适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的病因研究
由于随访时间较长,容易产生失访偏倚
未知变量使分析复杂化
研究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较多
实验法
实验流行病学
基本特征和用途
验证假设
评价疾病的防治效果
主要类型
临床试验
特点
以病人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多在医院进行
多为治疗性试验
研究对象应尽可能在基线特征方面一致
随机分配治疗措施
尽可能采用盲法
对于所研究疾病没有接受的疗法,应采用安慰剂作为比较
分期
I 期:通过耐受性试验与药代动力学研究,以确定新药的安全有效剂量范围及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代谢和排除的规律。通常在20-80个志愿者身上进行
II 期:在一小部分特定病例中,在有对照的情况下进行严密的随机盲法临床试验,进一步确定此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通常不超过200人
III 期:在更多数量的病例中进行,是随机化多中心临床试验。目的在于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最佳剂量。一般需要几百或几千人
IV 期(上市后监测):进一步观察疗效,监测副作用
现场试验
特点
研究对象通常为非病人
研究地点为社区、学校、工厂等现场
多为预防性试验
通常需要较多的研究对象
需以个体为单位随机分配措施
对分配措施的不依从,应当测量其程度与原因
尽可能采用盲法
社区试验
特点
研究场所为社区
以社区人群或某类人群组/亚组为单位分配干预措施
常用于对某种预防措施或方法进行考核或评价
一般采用整群随机分配措施的方法保证比较组之间应尽可能具有可比性
如果研究只包含两个社区则要求干预社区与对照社区区间基线特征有类似的分布
研究设计与实施
明确研究问题
确定试验现场
试验现场人口相对稳定,流动性小,并要有足够的数量
试验研究的疾病在该地区有较高而稳定的发病率
评价疫苗的免疫学效果时,应选择近期内未发生该疾病流行的地区
试验地区有较好的医疗卫生条件,卫生防疫保健机构比较健全,登记报告制度较完善,医疗机构及诊断水平较好等
试验地区领导重视,群众愿意接受,有较好的协作配合的条件等
选择研究对象
选择对干预措施有效的人群
选择预期发病率较高的人群
选择干预对其无害的人群
选择能将试验坚持到底的人群
选择依从性好的人群
估计样本含量
影响样本量大小的主要因素
实验组和对照组结局事件指标的数值差异大小:差异越小,样本量越大
显著性水平å
把握度1-ß
单侧检验或双侧检验:单侧比双侧样本量小
研究对象分组数量:分组数量越多,样本量越大
随机化分组与分组隐匿
随机化分组的方法
简单随机分组
区组随机分组
分层随机分组
整群随机分组
设立对照
设立对照的必要性
干预实验的效应受的影响
不能预知的结局
向均数回归
霍桑效应
安慰剂效应
潜在的未知因素的影响
对照类型
根据对照措施来区分
标准疗法对照(有效对照)
安慰剂对照
根据研究对象接受单一对照措施还是交替接受干预和对照措施
平行对照
交叉对照
其他
盲法的应用
根据盲法程度分为
单盲
双盲
三盲
在临床试验中至少分为四个层次
负责分配病人到治疗组的人不知道病人接受什么治疗,才不会依照自己的意愿而是按顺序将病人选入试验
病人本身不知道自己接受什么治疗,才不会改变自己的依从性或对症状的报告
在研究中照顾病人的医师不知道每个病人接受什么治疗,才不会对他们(可能是潜意识地)作不同的处理
研究实施者在评价结果时无法区别谁是治疗组,这样才不会影响测量
确定结局变量及其测量方法
确定试验观察期限
收集资料
资料整理和分析
资料的整理
排除
退出
不合格的研究对象
不依从的研究对象
失访
资料的分析
意向治疗分析
统计分析数据集
评价指标
试验效果评价指标的选择应视试验目的而定,基本原则:
不但用定性指标并尽可能用客观的定量指标
测定方法有较高的真实性(效度)和可靠性(信度)
要易于观察和测量,且易为受试者所接受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优缺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主要优点
研究者根据试验目的,预先制定试验设计,能够对选择的研究对象、干预因素和结果的分析判断进行标准化
按照随机化的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做到了各组具有相似的基本特征,提高了可比性,减少了混杂偏倚
试验为前瞻性研究,在整个试验过程中,通过随访将每个研究对象的反应和结局自始至终观察到底,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步进行比较,最终能作出肯定性的结论
存在缺点
整个试验设计和实施条件要求高、控制严、难度较大,在实际工作中有时难以做到
受干预措施适用范围的约束,所选择的研究对象代表性不够,以致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试验结果推论到总体
研究人群数量较大,试验计划实施要求严格,随访时间长,因此依从性不易做的很好,影响试验效应的评价
应注意的问题
类实验
完整实验流行病学研究必须具备随机、对照、干预、前瞻四个基本特征,缺一个或者几个特征称为类实验或自然实验
分类
不设平行对照组
设对照组
伦理道德问题
预试验
目的;检验试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研究注册问题
结果报告的完整透明问题
数理法
理论流行病学
三大要素
原理
方法
应用
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
传染流行病学
传染过程
病原体
特性
传染力
致病力
毒力
抗原性或免疫原性
病原体变异
抗原性变异
毒力变异
耐药性变异
流行过程
基本环节
传染源
病人
潜伏期
根据潜伏期的长短判断病人受感染的时间,用于追溯传染源和确定传播途径
根据潜伏期的长短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期限,一般为平均潜伏期加1~2天,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可按该病的最长潜伏期予以留验和检疫
根据潜伏期的长短确定免疫接种的时间
根据潜伏期来评价防制措施的效果
潜伏期的长短会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
临床症状期
传染性最强的时期
恢复期
病原携带者
指感染病原体无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包括带菌者、带毒者和带虫者
意义取决于携带者的类型、排出病原体的数量及持续时间、携带者的职业、行为习惯、生活环境、活动范围和卫生防疫措施
受感染的动物
人畜共患疾病可分为
以动物为主
主要在动物间传播并延续,一定条件下可传给人,但人与人一般不传播
狂犬病、森林脑炎、钩端螺旋体病
以人为主
一般在人群中传播,偶然感染动物
人型结核、阿米巴痢疾
人畜并重
人和动物均可作为传染源,并可互为传染源
血吸虫病
真性人畜共患疾病
病原体必须以人和动物分别作为终宿主和中间宿主,即病原体的生活史必须在人和动物体内协同完成,缺一不可
牛绦虫病、猪绦虫病
传播途径
经空气传播
是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包括经飞沫、飞沫核和尘埃传播
流行病学特征
传播途径容易实现,传播广泛,发病率高
有明显的季节性,冬春季高发
在没有免疫预防人群中,发病呈周期性
居住拥挤和人口密度大的地区高发
经水传播
包括饮用水传播和疫水接触传播
一般肠道传染病和某些寄生虫病通过此途径传播
经食物传播
是肠道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和少数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方式
流行病学特征
病人有进食相同食物史,不食者不发病
病人的潜伏期短,一次大量污染可引起暴发
停止供应污染食物后,暴发或流行即可平息
如果食物被多次污染,暴发或流行可持续较长时间
经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
间接接触传播
经节肢动物传播(虫媒传播)
有一定的地区性,病例与传播媒介分布一致
有明显的季节性,病例消长与传播媒介的活动季节一致
某些传染病具有职业分布特征
有一定年龄差异,老疫区儿童病例较多
经土壤传播
医源性传播
垂直传播
胎盘传播
上行性传播
分娩时传播
易感人群
疫源地
形成的条件(主要取决于)
传染源的存在时间和活动范围
传播途径的特点
周围人群的免疫状况
消灭的条件(同时具备)
传染源被移走(住院、死亡或移至他处)或不再排出病原体(治愈)
通过各种措施消灭了传染源排到外环境的病原体
传染源周围的所有易感接触者经过该病最长潜伏期没有出现新病例或新感染者
疫源地是构成流行过程的基本单位,一旦疫源地被消灭,流行过程就宣告结束
预防策略
全人群策略
以整个人群为对象
如儿童常规预防接种
高危人群策略
用于重点人群
如重点人群预防接种
预防措施
传染病监测
WHO规定的国际监测传染病为流行性感冒、脊髓灰质炎、疟疾、流行性斑疹伤寒、回归热,我国根据国情增加了登革热
法定报告传染病病种:甲类(鼠疫、霍乱)、乙类(27种)、丙类(11种)
消除或减少传染源的传播作用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慢性病流行病学
基本概念:病因复杂,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
主要危险因素(公认的、最重要的、共同的、可改变的)
吸烟(包括二手烟暴露)
过量饮酒
不健康的膳食习惯(如蔬菜、水果摄入不足,过多摄入食盐、加工肉类、含糖饮料等)
少体力活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
突发事件
定义: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理措施予以应对的
分类
自然灾害
事故灾难
社会安全事件
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定义;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特征
突发性
准备和预防的困难性
表现呈多样性
处置和结局的复杂性
群体性
后果的严重性
突发事件造成的公共卫生问题
生态环境破坏
水源污染
食品污染
媒介生物滋生
传染病流行
分期
潜伏期
暴发期
处理期
恢复期
分类
重大传染病疫情
群体不明原因疾病
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
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分级
特别重大(I级)
重大(II级)
较大(III级)
一般(IV级)
风险评估的过程
风险识别
风险分析
风险评价
流行病学调查
开展流行病学研究的意义
查明原因
控制疾病进一步发展,终止暴发或流行
提高疾病的监测能力
暴发调查
准备和组织
核实诊断
确定暴发的多存在
病例定义
病例发现与核实
描述疾病的三间分布
建立假设及验证假设
完善现场调查
实施控制措施
总结报告
处置
信息收集与报告
现场卫生学评价
早期应急现场快速评估
中期跟踪评估
事件结束后的终期评估
传染病防控
病人隔离与疫区划分
疫源地消毒
病媒生物控制
个人防护
其他处置
疾病的监测
公共卫生监测
定义: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分析、解释、反馈及利用公共卫生信息的过程
基本特征
连续且系统地收集与健康相关的资料,以便发现公共卫生问题的分布特征与变化趋势
对所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整理、分析和解释,使其转化为有价值的、重要的公共卫生信息
及时地将公共卫生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人员,并充分合理地利用,从而实现监测的最终目的
相关基本概念和术语
被动监测与主动监测
被动监测
指下级单位常规地向上级机构报告监测资料,而上级单位被动地接受
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而进行
我国的法定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自发报告系统等
主动监测
根据疾病防控等公共卫生问题的特殊需要,由上级单位专门组织调查收集资料
我国的免疫接种率监测、为修正传染病报告监测数据所开展的传染病漏报调查,以及对某些疾病(如不明原因发热)或某些行为因素(如吸烟、吸毒)的监测活动
常规报告与哨点监测
常规报告
指针对卫生行政部门所规定的疾病或各种健康相关问题进行常规监测报告
如我国的法定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明确规定了报告病种,报告范围覆盖全国,主要由法定责任报告机构和报告人执行
哨点监测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某些疾病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分布以及相应的影响因素等,根据被监测疾病等流行特点,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地区和人群,按照统一的监测方案连续地开展监测
最典型的是艾滋病哨点监测
种类
疾病监测
传染病监测
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通报的疾病及其相应的病例定义
天花
由野毒株引起的脊髓灰质炎
新亚型病毒引起的人类流感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
主要内容及用途
及时发现并诊断病例,以便追踪和控制;发现新发传染病或新的公共卫生问题
了解病例三间分布情况,及时确定流行或暴发的存在,以便启动暴发调查并控制疫情
监测人群免疫水平、病原体的血清型和基因型、毒力、耐药性及其变异,以及动物宿主和媒介昆虫的种类、分布、病原体携带状况等,了解疾病的变化趋势,识别高危人群或地区,为干预策略与措施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信息
监测公共卫生干预项目(策略与措施)的进展与效果
死因监测
医院感染监测
症状监测
常用的症状监测
流感症状(咳嗽、喷嚏等)监测
发热监测
腹泻病监测
行为及行为危险因素监测
环境、食品与营养、药物不良反应等其他公共卫生监测
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
病因
定义: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即能够影响未来疾病发生的因素或事件
因果关系
基本条件
时间顺序
关联关系
因变性
医学实践中包括
病因和疾病的关系
治疗和效果的关系
治疗和副作用即不良反应的关系
5个逻辑归纳法则(穆勒法则mill‘s canons)
求同法
求异法
同异共求法
剩余法
共变法
病因模型
用途
用于阐述病因之间的关系以及病因与疾病的关系
指示病因的方向以揭示新的病因
用于说明病因的作用和解释流行病学概念和原理
包括
三角模型
轮状模型
生态模型
病因链
病因网
充分病因-组分病因模型
病因推论
三个层次
单一研究内(真实性)的推论
基于现有所有同类研究的推论
基于所有有关证据的推论
两个方面
对定性结论的推论
对定量结果的推论
希尔病因推断的9条标准(希尔准则hill‘s criteria)
时间顺序
关联强度
剂量-反应关系
结果的一致性
实验证据
生物学合理性
生物学一致性
特异性
相似性
预测力
疾病的自然史
在传染病中有潜伏期、前驱期、发病期、恢复期
疾病的进展分为易感期、临床前期、临床期、结局
筛检
概念:针对临床前期或早期的疾病阶段,运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或其他方法,将未察觉或未诊断疾病的人群中那些可能有病或缺陷、但表面健康的个体,同那些可能无病者鉴别开来的一系列医疗卫生服务措施
筛检目的
发现隐匿的病例
发现高危人群
了解疾病的自然史,揭示疾病的“冰山现象”
指导合理分配有限的卫生资源
筛检类型
按照筛检对象的范围分为
整群筛检
选择性筛检(高危人群筛检)
依照筛检项目的多少分为
单项筛检
多项筛检
多病种筛检
依照筛检目的分为
治疗性筛检
预防性筛检
按筛检组织的方式分为
主动性筛检
机会性筛检
筛检实施原则
一项筛检计划应包括
选择筛查疾病的依据
明确的目标人群
合理的筛查程序
干预和随访方案
制定筛检计划应考虑
筛检的疾病
筛检试验
定义
用于识别外表健康的人群中那些可能患病个体或具有患病风险个体的方法
特征
简单性
廉价性
快速性
安全性
可接受性
评价内容
真实性(效度/准确性)
研究设计
以医院为研究现场的病例-非病例设计
设计要点
确定金标准
选择研究对象
样本量计算
确定筛查结局分类标准或截断值
盲法测量
以社区为研究现场的横断面设计
评价指标
灵敏度与假阴性率
灵敏度=
假阴性率=
特异度与假阳性率
特异度=
假阳性率=
正确指数(约登指数)=(灵敏度+特异度)-1
似然比(LR):选择阳性似然比高,准确性佳
+LR=真阳性率/假阳性率=灵敏度/(1-特异度)
-LR=假阴性率/真阴性率=(1-灵敏度)/特异度
可靠性(信度/可重复性)
信度指标
连续性测量的资料
对同一样品或一组同质性样品进行多次重复测量
标准差
变异系数
对一批不同质样品进行两次重复测量
相关系数r
分类测量的资料
符合率(一致性)
kappa指标(取值范围-1~+1)
≥0.75一致性好
0.4~0.75中、高度一致
≤0.4一致性差
影响筛查试验可靠性的因素
受试对象生物学变异
观察者
实验室条件
预测概率
疾病治疗
筛检项目实施计划及评价
筛检效果评价阶段及研究方法
第一阶段(现场干预研究)
设计严谨的随机对照试验
第二阶段(筛检示范区建设阶段)
多中心的社区类实验研究
第三阶段(验证和应用阶段)
回顾性队列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
生态学研究
筛检效果评价内容包括
收益
生物学效果指标
卫生经济学评价
安全性和伦理学评价
项目可持续性评价
筛检效果评价中常见的偏倚
领先时间偏倚
病程偏倚
志愿者偏倚
过度诊断偏倚
疾病防治的效果评价
六大特征
预防为主的特征
群体的特征
对比的特征
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
社会心理的特征
发展的特征
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影响因素,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