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会医学
社会医学是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医学问题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社会因素对个体和群体健康、疾病的作用及其规律,制定各种社会措施,保护和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编辑于2022-06-21 16:51:34社会医学
概述
社会医学( social medicine)
定义
定义:从社会角度研究医学和健康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策略和措施,促进和增进个体及群体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研究内容
1.社会卫生现状“现象”。
2.健康影响因素“原因”。
3.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策略”
研究对象
三次卫生革命
第一次卫生革命:以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为主;
第二次卫生革命: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
第三次卫生革命:以提高生命质量,促进全人类健康长寿,实现WHO倡导的“人人都有卫生保健”为目标。
基本任务
1.倡导积极健康观和现代医学模式,
2.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3.制定完善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
4开展健康弱势人群保健和社会病控制。
社会医学的发展
1848年,法国医师盖林第一次提出社会医学概念。
德国是社会医学的发源地。
1910年,东北鼠疫流行,伍连德医师在山海关设立检疫实行卫生防疫。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
概念
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实践中得出的对健康观和疾病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本质概括。
演变过程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优:采用某些植物和矿石作为药物使用
不足:主导思想是驱除瘟神疫鬼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主要表现
古希腊医学
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学说”:黏液,血液,黑胆汁,黄胆汁。
中医学说
“易”,《黄帝内经》的“六淫”“七情”
优:
把健康,疾病和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观察和思考的朴素,辩证,整体的医学观念。
不足
理论过于抽象化,道德化,哲学化,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较为笼统。
机械论医学模式
主要表现
培根,《新工具》,“用实验方法研究自然”
迪卡儿,《动物是机器》,“生物体不过是精密的机器零件”
1838年德国施来登发现植物细胞
1839年德国施旺发现动物细胞。
优
文艺复兴,带来思想解放和经济繁荣,倡导用实验,归纳和数学方法对自然进行研究,有力地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不足
忽略了人的心理和社会性,复杂性。
生物医学模式
主要表现
巴斯德,科赫,细菌学病因理论
“流行病学三角模式”:病原体,宿主,环境
消毒法,麻醉法,抗生素等
优
从生物学角度认识健康和疾病,反映病因,宿主,自然环境三者内在联系的医学论和方法论。
不足
忽略人的心理性和社会性。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提出
1977年,美国,恩格尔
优点
突出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
肯定了生物因素的基础和价值,
全面探究疾病和健康的因果关系。
对医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1.对临床工作
2.对预防工作
3.对卫生服务
4.对医学目的
5.对医学教育
社会文化因素与健康
文化cultue
概念
人类在其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
构成
文化是有结构的社会现象。
1.认知成分:包括知识(客观)和信仰(主观)。
2.规范成分:包括价值观(认知评价)和社会规范。
3.符号成分。
特点
习得性
共有性
象征性(如语言和文字)
文化影响健康
模式
智能文化(科技知识)
规范文化
思想文化
特点5
无形性
潜移默化的影响
本源性
价值,健康的取向
软约束性
约定俗成
稳定性
“印度手抓饭”
民族性
地区,民族文化差异
影响
教育的影响
科技进步的影响
风俗习惯的影响
其他:宗教,道德,非主流文化等影响
行为心理因素与健康
心理因素
人格
A型,易患冠心病(暴躁易怒)
B型,平缓
C型:易患肿瘤
行为生活方式
行为矫正
消除强化
刺激控制
社会医学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最主要的)
实验研究
评价研究(特有的)
健康危险因素评价
生命质量评价
卫生服务评价
文献研究
研究步骤
1.选择课题
课题评价原则
需要性
创造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可行性论证
2.制定研究方案
定性研究
概念
特点
1.注重研究过程,非结果;
2.对少数人的研究,结果不能外推;
3.需要与研究对象保持较长时间的密切接触;
4.结果很少用到概率统计分析。
用途
研究方法
民族志研究
田野调查
历史
访谈法等
深入访谈法
专题小组讨论法
选题小组讨论法
观察法
定量研究
概念
通过调查收集人群发生某种事件的数量指标,或者探讨各种因素与疾病和健康的数量依存关系的研究。
特点
1.重点在于“假设检验”,有严密的逻辑架构;
2.标准化和精密化程度较高;
3.结果用具体指标表达,用概率统计的方法进行检验;
4.具有较好的客观性的科学性,有较强的说服力。
局限
1.需要调查大样本人群,人力物力财力花费大;
2.调查要使用标准化的工具;
3.由于社会因素的多样性,有些关系很难用定量结果来解释;
方法
访谈法
面对面访谈
电话访谈
自填法
信访法
现场自填法
网络调查法
问卷设计
原则
目的性
反向
科学性/实用性
问卷评价
信度(reliability)
效度(validity)
概念
指测量结果与试图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接近程度。
方面
表面效度
内容效度
结构效度
准则效度
健康危险因素评价
健康危险因素(health risk factos)
概念
能使疾病或死亡发生的可能性增加或使健康不良后果发生概率增加的因素。
分类
环境因素
心理,行为
生物遗传因素
医疗卫生服务因素
特点
潜伏期长
特异性弱
联合作用
广泛存在
作用过程
无危险阶段
出现危险
致病因素出现
症状出现
体征
劳动力丧失(康复治疗)
健康危险因素评价(HRA) Appraisal
概念
研究危险因素与慢性疾病发病及死亡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及其规律性的一种技术方法。
评价步骤
资料收集
个体
行为生活方式
环境
生物遗传因素
医疗卫生服务
疾病史等
群体
当地性别,年龄和疾病分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等
资料分析
1.将危险因素转化为危险分数
危险分数
=1.0
个体死于某病的概率等于当地的平均死亡率
<1.0
>1.0
内插法,相邻值
2.计算组合危险分数(联合作用)
(1)与死亡原因有关的危险因素只有一项是,
组合危险分数等于该死因的危险因素。
(2)与死亡原因有关的危险因素有多项时,
危险分数>1的各项,分别减去1.0后剩余数值作为相加项,1.作为相乘项;
危险分数<1的各项,作为相乘项分别相乘;
相乘项结果+相加项结果=组合危险分数
3.计算存在死亡危险
存在死亡危险=疾病平均死亡率✘该病的组合危险分数
4.计算评价年龄(appraisal age)
将各种死亡原因的存在危险因素求和,得出总的死亡危险值,查健康评价年龄表得出评价年龄。
5.计算增长年龄(achievable age)
概念
通过努力降低危险因素后可能达到的预期年龄。
子主题 2
6.计算危险因素降低程度
应用
个体评价
评价标准
实际年龄
评价年龄
增长年龄
评价结果分类
健康型
评价年龄<实际年龄
自创性危险因素型
评价年龄>实际年龄,且评价年龄与增长年龄的差值大
难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型
评价年龄>实际年龄,但评价年龄与增长年龄差值小
一般性危险型
评价年龄接近实际年龄,增长年龄与评价年龄接近。
群体评价
危险程度分组
危险因素属性
分析单项危险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生命质量评价
生命质量(quality of life,QOL)
概念
1.里维认为:生命质量是对个人或群体所感受到的躯体,心理,社会各方面良好适应状态的一种综合测量。
2.WHO定义: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他们的生活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系事件有关的生活状态的体验。
构成
WHO:
生理状况
心理状况
独立能力
社会关系
生活环境
宗教信仰
精神寄托
生命质量评价
评价内容
生理状态
活动受限
躯体活动受限
迁移受限
自我照顾能力下降
社会角色受限
体力适度
心理状态
情绪反应
认知功能
社会功能状态
社会交往
社会融合
社会接触
亲密关系
社会资源
主观判断与满意度
自身健康和生活判断
满意度与幸福感
其他(特殊)
评价方法
常见
访谈法
心理咨询
观察法
儿童
主观报告法
症状定式检查法
主流
标准化的量表评价法
量表
构成
条目
维度
领域
总量表
特性
信度
效度
反应度
量表检测生命质量随时间变化的能力和程度。
可解释性
解释量表分数意义的难易程度。
选择量表考虑因素
测量目的和主题
评价的层次
通用型或特异型
量表的特性
内容的文化适应性
常见量表
36条目简明健康量表(SF-36)
36条目,8维度
良好适应状态指数(QWB)
健康管理与治理
健康管理(health management)
概念
现代健康管理新特点
多层次化
内容,对象和范围不断扩展
手段日趋多样化
强调横向与纵向健康管理和协调机制的建立
健康治理(health governance)
概念
特点
治理主题多元化
各级政府
各类专业卫生机构
社会团体
民间组织
治理机制多样化
治理政策创新
治理手段多样化
健康管理和健康治理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
都是解决公众健康问题的重要手段
通过横纵联合形成健康管理网络
区别
1.行动主体不同
健康管理:主要来自卫生相关行政部门,医疗服务提供组织,与健康相关的专业系统,组织机构或个人
健康治理
更广泛
2.侧重点不同
健康管理
侧重于不同个体,群体及其生活和工作场所等微环境及健康危险因素的管理。
健康治理
侧重于对导致公众健康问题的中观,宏观健康决定因素,特别对各类不利于人群健康的社会结构,环境和条件的干预和管理。
3.管理手段不同
健康管理
运用卫生行政手段如法律,法规,行政命令
健康治理
强调通过合作,协商,谈判,相互妥协等多种方式来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
概述
社区(community)
一定人群
一定地理空间
相互作用/产出(体系,利益,社会规范,观念等)
社会卫生服务(CHS)
概念
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生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础服务。
对象
健康人群
高危人群
重点保健人群
病人
特点
1.以健康为中心
2.以需求为导向
3.以家庭为单位
4.以预防
5.人性化服务
6.综合性服务
7.连续性服务
8.协调性与团队合作式服务
9.可及性服务
10.首诊医疗服务
内容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健康教育
预防接种
儿童健康管理
孕产妇健康管理
老年人健康管理
慢性病人健康管理
重型精神疾病病人管理
结核病病人健康管理
中医药健康管理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
卫生监督协管
基本医疗服务
常见病,多发病诊疗
社区应急救护
家庭出诊,家庭病床
转诊服务
康复医疗服务
定期体检,筛检
中医药服务
意义
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有利于预防保健落实到社区,家庭和个人,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实现中国人的健康梦。
是解决疾病和死亡谱变化带来的问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途径。
是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
是提高卫生服务水平,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
弱势人群卫生服务
概述
社会弱势人群
生理性弱势人群
孕,老,儿,残
社会性弱势人群
流动人口,低收入者,下岗工人,失业者等
妇幼卫生保健
儿童(<14岁)
老年人保健
老年人
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或65及岁以上超过7%。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经济来源
家庭供养
精神慰藉
身体虚弱
卫生医疗
残疾人卫生服务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NCDs)
慢性病
主要疾病
心血管疾病(脑卒中,高血压等)
恶性肿瘤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哮喘,COPD等)
慢性内分泌疾病(糖尿病等)
危险因素
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
行为方式,心理因素
医疗卫生服务
社会危害
健康损失
经济压力
照料负担
死亡风险
防控策略
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
健康教育
自我保健
预防接种
老年/妇幼保健
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
早发现
早诊断
早治疗
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
减少疾病危害和恶化,(临床治疗)
防止伤残和促进恢复(康复愈后)
全球化防控
慢性病管理
慢性病筛检
慢性病监测
危险因素监测
发病/患病监测
死因监测
危险因素干预
培养健康生活方式
烟草控制
合理膳食
健身活动
控制有害饮酒
高危人群管理
指标监测
行为生活方式干预
慢性病人管理
早发现
随访
自我管理支持
双向转诊
分级管理
社会病防治
社会病
特点
社会性
产生根源复杂,主要在于社会
对社会有严重危害性
防治需要全社会综合施策,共同努力
即是社会问题,也是健康问题或公共卫生问题
主要表现
攻击和暴力行为
自杀行为
分类
自杀意念
自杀计划
自杀准备
自杀未遂
自杀死亡
社会根源
社会关系
应激
文化
自杀手段的可及性
医疗卫生服务及其可及性
非故意伤害(unintentional injury)
“4E干预”
工程干预
经济干预
强制干预
教育干预
成瘾行为
吸毒
与行行为相关疾病
精神障碍
社会角度
行为与生活方式(主要)
环境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
卫生服务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