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城镇和乡村思维导图
城镇,通常是指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乡村一般是指以从事农业活动的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乡村一般风景宜人,空气清新,较适合人群居住,民风淳朴,以从事农业为主。
这是一篇关于分析信息系统3的思维导图,包括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库和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处理与软件设计两部分。
分析信息系统重点知识总结,包括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信息的输入输出、智能停车系统中的传感器使用等等。
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网络知识总结,包括组成网络三要素、网络的分类、网络连接方式、网络连接设备、网络传输协议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城镇和乡村
城乡空间
城乡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
地租:即土地租金,与土地利用效益成正比;一般而言,距离市中心越近,或从市中心延伸出去的主要公路及交汇处两旁,交通越便捷,地租越高
从单位土地利用效益和地租付能力角度,城乡空间呈现以商业用地为中心,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依次环绕的土地利用同心圆结构
城乡的内部空间结构
城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居地;内部空间分异复杂
城镇功能分区
商业区、商务区
位置:商业区、商务区多交织在一起,位于城镇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
布局特点: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人流量大,地价高
中央商务区CBD:具有最高等级的商业商务功能,通常是城市的地标区域
居民住宅区
位置:位于商业区周围
布局特点:具有遍在性,一些高档住宅区更趋向于生态环境适宜、交通便捷的区域
最基本的功能区,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工业区
位置&布局特点:
分布在城市外围,土地资源充足且远离居住区
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考虑环境保护
文化教育区(文教区)
包括各类学校、科研单位等文化机构和设施集中分布
位置:有的位于中心城区(上海的五角场),有的位于郊区新城(上海的松江大学城)
内部特点:具有便利的交通和优美的生态环境
生态保育区
包括公园绿地、道路绿化带、河湖水域与岸线
功能:保育生态系统;净化自然环境;调节城市气候;游憩、健身和教育
举例:上海郊区的紫竹科学园区:园区、校区、社区三区融合;生产(社区中居住、商务用地)、研发(园区)、学习(校区)功能合一
乡村:人口规模较小且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域空间;内部空间分异简单
乡村空间单元
根据农业生产方式,将乡村划分为:农业村、林业村、牧业村、渔业村
基本空间单元
聚落:包括集镇和村庄;分布可能集聚成片,可能零星散布
田园:粮食、蔬菜和水果的生产地;基本的食物保障功能
公共活动场所
家族祠堂(宗祠):供奉祖先、举行仪式或议事的场所
现代乡村中,广场、公园、礼堂等逐渐成为核心
举例
荻港村的桑基鱼塘
哈尼村的“四素同构”因地制宜
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村寨:供居民生活
梯田:农业生产
水系:流入河谷,受蒸发形成降水
合理利用城乡结构
提高资源效益
目的:生产空间集约高效
以上海为例:以主城区为中心,建设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个新城
格林威治半岛:工业革命时期的全欧洲瓦斯制造基地,工厂林立→高级住宅、配套商业、学校
优化人居环境
目的: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美国纽约中央公园:纽约的“后花园”
以上海为例:郊野公园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
目的:生活空间宜居适度
上海春阳里:在保留老式石库门的历史建筑风貌的同时,解决房屋安全问题、实现每户厨卫独用
工业区布局原则
城市整体
工业规模小,无污染——有组织地布局在城区
工业规模大,轻度污染——城市边缘或近郊区
大型企业,重度污染——远离城市的郊区
风向:盛行风的下风向;垂直盛行风的方向;无盛行风的位置
河流:城市河流下游
在住宅区周围:有便利交通;要设置卫生防护带
城乡景观与地域文化
城乡景观
特点:①时代性(上海陆家嘴由农田变为城市CBD);②复合型(重庆山城的立体交通);③地域性(苏州:粉墙黛瓦—北京:四合院)
空间维度
乡村景观:内部简单;建筑低矮稀疏,多独栋房屋;农田环绕;乡间小道狭窄
城市景观:功能分区复杂;高楼密集,多公寓;外围工厂居多;道路纵横
时间维度:城市景观变化大、速度快;乡村景观变化小、速度慢
地域文化
物质文化:直接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
非物质文化
地域文化区
城镇化
城镇化特点
①城镇化进程加速
②大城市越来越多
③城镇发展在地域上出现连片趋势,形成城市群
④城镇化中心发生转移: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
城镇化过程
①起步发展阶段:城镇化率10%~30%;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少,城镇化速度缓慢;非洲的发展中国家
②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30%~70%;农业生产力进步显著,释放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工业化进程加快,第二产业—工业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力量;印度、中国
③稳定发展阶段:城镇化率70%~90%;人口流动趋于平衡,城镇化率滞缓或停滞,区域上整体实现农业和工业的现代化,区域经济由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主导,出现逆城镇化现象;美、英、日本
城镇化利弊
利:①集约利用资源;②促进经济增长;③带动乡村发展
弊:
①城市问题:“烂心树”现象、过度城镇化、职住分离
②乡村问题:人群老弱化、村庄空废化、水土无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