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知识点整理,由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学前儿童心理学一书为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整理,涵盖所有核心内容,非常方便大家学习。适用于考试复习、预习,提高学习效率。赶紧收藏一起学习吧!
普通心理学(心理学导论),普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心理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基本原理。
大学计划和规划,大学四年,是人生中一个充满无限可能与挑战的宝贵阶段。为即将或正在经历这一阶段的学子们提供一份详尽而实用的指南,帮助大家从入学之初就树立明确的目标,制定合理的计划,逐步构建起扎实的专业知识体系。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人际关系处理
人际交往思维导图
人生导航
处理人际关系6项原则
进行头脑风暴的准则的思维导图
自卑与超越
超强思维训练课
逻辑填空
东尼博赞简介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重视学前儿童的操作活动 2.鼓励学前儿童的象征性游戏和模仿活动 3.尊重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
发生认识论
心理发展的结构
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中,以加强和丰富主题动作
顺应:是主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因而需要改变来适应客体
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机体和环境的平衡
图式:就是动作和心理运算的结构,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和概括。
儿童智力结构的发展是从感知动作图式开始,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依次建构新的图式,如表象图式、直觉思维图式以及运算思维图式
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成熟:主要是指机体的成熟,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成熟。
经验: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
社会环境:在社会生活中以及社会传递过程中获得社会经验
平衡化:通过同化、顺应达到适应的平衡过程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靠感知和动作来探索周围的世界,从而形成物体/客体永存性概念(一岁半时形成)
前运算阶段(2~7岁):1.只具有基于表象的思维(即形象思维与直觉思维)相对具体性。2.不可逆性。3.自我中心性。
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运算思维的基本特点是守恒,这是内化的可逆的动作。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后):抽象概括,演绎推理,归纳组合。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
社会文化历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低级心理机能,如感知觉
高级心理机能,如逻辑思维等
心理发展的含义和原因
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心理活动的随意性越强,心里水平越高。
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的形成
心理活动的个体化
数学与儿童的心理发展
最近发展区:第一种现有发展水平和第二种通过教学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是动态的,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教学创造者最近发展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决定智力的发展
学习的最佳期限:开始某一种教学,必须以成熟与发育为前提,但是更重要的是教学必须首先建立在正式开始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走在心理机能的前面。教学要随着儿童年龄和水平的变化寻找最佳期限。
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
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生(1878—1959)于1913年创立,并在此后统治西方主流心理学达半个世纪之久,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1.行为主义心理发展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2.行为主义只注意人们能观察到的环境刺激和有机体的反应。
华生的早期行为主义
遗传与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否认了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食物(US)=>唾液分泌(UR)
唾液(US)+声音(US)=>唾液分泌(CR)
声音(CS)=>唾液分泌(CR)
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刺激引起的行为,是被动的,所导致的是反应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行为:是不需要刺激引发,在一定情景中自然产生,并由于结果的强化而固定下来的行为是自发的,导致的是操作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强化是增强有机体某种反应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凡是增强反应发生的频率的刺激或事件,都可以称为强化物。根据行为伴随物的性质,强化可以分为正常化和负强化。
强化物可分为1级强化物和2级强化物。 1级强化物:满足人类基本生理需求,如食品、饮料、依恋物等。 2级强化物:与1级或其他2级强化物联系,获得强化价值。 环境强化物:表扬。活动强化物:玩游戏。代币强化物:小红花。内在性强化物:自豪感。
正强化是通过呈现行为者想要的愉快的刺激,以增加反应发生的频率。
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终止厌恶的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加反应频率。
正惩罚:当一个个体做出行为后出现惩罚物。
负惩罚在行为反应后立刻,除去积极刺激。可以降低反应的发生概率。主要有隔离和反应代价两种。
斯金纳理论的实践运用。
行为塑造:主张用程序教学法来代替传统的教学,强化程式反应在什么时候或多少频率受到强化。
强化安排:连续式,间隔式:间隔强化安排,比例强化安排。
最佳的强化程序训练组合也许是:最初时使用连续强化的安排,然后是固定间隔强化的安排。最后是变化比例强化安排。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
注意过程:学习者在环境中的定向过程是观察学习过程的开始,是人们形成意向的基础。
保持过程:观察者将注意过程中获得的榜样示范行为的意象,以符号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的过程。
运动再现过程:观察者将榜样示范行为再现的过程。
动机过程:诱发观察者将获得的行为表现出来的过程。
强化的模式: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社会学习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多提供正面积极的榜样,少提供反面消极的榜样。
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其核心思想是情欲说。人格的组成成分为3个:本我、自我和超我。
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
口唇期(0~1岁)
肛门期(1~3岁)
性器期(3~6岁)
埃里克森的新精神分析理论
基本现任最基本不信任(出生~一岁半)
自主对羞怯怀疑(一岁半~3岁)
主动对内疚(3~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