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二语习得
通常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人们从社会、心理、语言学等角度去研究它。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大概形成于二十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它对学习者的第二语言特征及其发展变化、学习者学习第二外语时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个别差异进行描写,并分析影响二语习得的内外部因素。
编辑于2022-06-26 21:06:11二语习得
第一章 二语习得研究概述
第一节二语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
1
母语: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叫本族语
目的语: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2
第一语言: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通常是学习者的母语或本族语
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语言,强调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3
习得(内隐学习):下意识、非正式的类似儿童母语的获得过程(程序性知识)
学习(外显学习):有意识的、正式的学习语言知识,能够明确意识到所学的规则。(陈述性知识)
有/无接口观点:通过学习获得的“显性知识”可以/不可以转化成“隐性知识”
4
第二语言习得: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是该国公认的交际工具。
外语习得:学习者在本国学习目的语,不是该国的交际工具。
该目的语基本在课堂上学习
5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且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通常在课堂教学环境发生的
6
语言能力
美国乔姆斯基
人类天生具有掌握语言规则、语言知识的能力
语言知识
语言要素
语用规则
语言表达
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
美国海姆斯:第一次提出交际能力
语法性
可行性
得体性
现实性
第三节二语习得研究的发端与发展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
20世纪60年代末
标志
1967科德《学习者偏误的意义》提出二语习得研究的对象
1972塞林格《中介语》提出二语习得对象是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及其产生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奠定心理语言学基础
标志二语习得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的路径
20世纪5、60年代
理论初创阶段
对比分析
20世纪70年代
理论大发展阶段
偏误分析
中介语
二语习得顺序
监控模式
文化适应模式
20世纪80年代至今
受其他学科影响
语言学理论
社会语言学及其研究范式
认知科学
第二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第一节 对比分析
一、对比分析产生的背景
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盛行于60年代
1957Robert lado《跨文化语言学》为标志
出现原因:在学习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会把母语的特征迁移到目的语中。
基本假设:母语负迁移,即原有知识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的现象,正迁移/负迁移
理论基础
行为主义心理学:刺激-反应-强化,习惯形成
结构语言学: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系统描写、比较,预测学习难点,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依据
两种观点
强势说:强调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认为母语干扰是造成学习者二语习得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甚至唯一的原因。(忽视了除了语际干扰还有语内干扰)
弱势说:把重点放在事后错误的分析上,通过对比来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
对比分析的步骤
描写:把母语和目的语两个语言系统进行细致描写
选择:结合偏误找出造成学习者学习困难的语言项目。
比较:对选择好的语言项目进行细致的对比和分析,找出异同点。
预测:在对比基础上对学习者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错误进行预测。
难度等级
1:两种语言里语言成分相同(语序都是主谓宾形式)
2:母语中两项在目的语中合并为一项(借,borrow/lend)
3:母语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目的语中没有相对应的形式(英语的格)
4:母语中的某个语言项目虽在目的语中有相对应的项目,但是在形式和分布上均存在差异(被动句)
5:目的语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母语中没有相对应的形式(语调)
6:母语中的一个语言项目在目的语中分为两个以上的语言项目(visit)
对比分析的评价
正:形通积比
1.形成一套较为严密的对比分析方法,在描写、选择、比较、预测等方面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程序。
2.通过对不同语言的语言特征的描述和分析,发现了许多特殊的语言现象,丰富了普通语言理论。
3.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语言素材和参考资料,对比分析的成果为翻译和双语词典的编撰等有着难以估价的贡献。
4.对比分析使外语教师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不同语言之间在结构和意义上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运用学习者原有的知识促进第二语言学习。
负:忽解批挑靠
1.忽视了人的创造性,且把语言获得过程等同于建立在刺激-反应基础上的习惯形成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2.结构主义语言学并没有为对比分析找到解决方法
3.其最主要的批判之一是它将差异和困难等同起来
4.对比分析的理论假设受到实验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挑战和质疑
5.对比分析对学习者语言难点的预测并不可靠
对比分析的重新评价
1.语言迁移是有道理的,否定母语迁移是不合实际的
2.我们要探讨的是母语是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如何影响二语习得的
3.语言迁移不是简单的行为过程,而是由人主动参与的心灵过程
4.学习者的语言偏误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母语干扰只是其中之一
5.语言迁移在两种语言相近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
6.第一语言是学习策略的一部分
第二节 偏误分析
产生背景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兴盛于70年代
标志:1967科德《学习者语言偏误的意义》区别了“失误”和“偏误”;指出偏误分析的作用
原因:由于对比分析并不能预测学习者所有的错误,因此有必要对学习者错误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已确定其错误来源,为教学消除错误提供依据。
定义:研究和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差错,目的是发现学习者所采用的策略及产生错误的原因。
步骤
资料收集:收集方式、收集范围、影响偏误的因素
偏误鉴别:偏误的标准、偏误和失误的区别、隐性偏误与显性偏误、得体性
偏误描写:表层特征分类、表层策略分类、科德的分类
偏误解释
1.母语偏误:你想打球或听音乐
2.过度泛化:我要在中国住三个年
3.发展偏误:把字句带有很强的处置意味
4.训练转移,教学诱发错误
5.心理认知因素:学习者智力、动机等
6.交际策略:想不起而回避、转换等策略出错
偏误评估:
哪个偏误问题更严重
母语者和非母语者对偏误的评估是否相同
评估标准问题:可理解程度、可接受程度、冒犯程度
偏误分析研究
国内偏误分析1984鲁健骥
语音
词汇
语法
语篇
汉字
偏误分析的意义和局限
意义:起论系揭指
1.第一个真正关注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方法,是二语习得真正的起点
2.为70年代心灵学派与行为主义理论的论战提供有力证据,即母语负迁移不是造成偏误的唯一原因
3.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描写与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偏误的程序和方法
4.部分揭示了二语习得的一般规律,从而丰富了二语习得理论及学习者所采用的策略和程序
5.具有指导教学工作的实际意义
局限
研究方法:不是自然的二语习得环境中获得资料,而是通过测试所得,不能准确反映学习者的学习情况
研究范围:忽纵采问
1.只考察学习者偏误而忽视了其正确的部分
2.纵向研究少,不够全面了解习得过程
3.无法采集被学习者回避的语言项目的使用情况
4.五个步骤都有问题
第三章 中介语研究
第一节 中介语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中介语的定义:指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其在结构上既不属于母语也不属于目的语,而是介乎二者之间。中介语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都有表现,会随着学习的发展逐渐向正确的形式靠拢。
产生背景
对比分析的衰落导致偏误分析的兴起
偏误分析的衰落导致中介语理论的产生
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和中介语三者关系
1.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区别
1.偏误分析是对对比分析的否定,对比分析是从学习者外部描写解释二语习得的过程,偏误分析是从学习者片面的语言系统解释学习过程
2.方法不同。偏误分析排斥对比,其对比是建立在学习者偏误和目的语之间
2.中介语理论与对比分析、偏误分析的关系
1.中介语理论将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看作是一种不同于母语和目的语的、独立的、完整的语言系统,且置于研究中心;对比分析没有把学习者语言看作一个系统;偏误分析对学习者语言独立性的认识没有达到中介语理论的水平
2.方法上,中介语理论把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看作一般的方法
第二节 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
科德
过渡能力和过渡方言
假设检验
内在大纲
输入和吸纳
失误和偏误
内姆赛
近似系统
近似系统的本质
稳定的中介系统
塞林格(中介语之父)
1.中介语的定义
2.中介语产生的心理机制
大部分成年的二语习得是依靠普通的认知结构“潜在的心理结构”来学习第二语言,其语言能力是不完整的,多数难以达到母语者的水平
少数成年学习者能够激活“潜在的语言结构“获得第二语言能力,可以像儿童学习母语一样,把普通语法转换成目的语语法
3.僵化
也叫化石化或石化,1972塞林格提出
是存在于潜在的心理结构中的一种机制,表现为某种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停滞不前,无论学习者年龄大小,也无论其是否继续学习
僵化可以发生在学习过程的任意一个阶段,也产生于中介语系统的各个层面,如中式英语
4.潜在的心理结构及五个中心过程
1.语言迁移
跨语言情境
语际识别效应
2.由训练造成的迁移,如老师发音不准
3.目的语语言材料的过渡泛化,如一个书
4.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如简化目的语规则策略
5.第二语言交际策略,如有人交谈时不顾时态
第四章 二语习得顺序研究
二语习得顺序研究产生的理论背景
背景:.20世纪70年代初心灵学派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挑战,当时心灵学派从人的大脑去寻找第一语言获得的根源,提出了语言习得机制,受此影响下,二语习得研究者也开展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习得机制最终未获得一致的答案,但为二语习得研究开阔视野,加深了对学习过程本质的认识。
行为主义语言学习理论
巴甫洛夫“条件反射”
受条件反射说影响,早期研究认为:人类大部分的行为都是由人类的外在环境和事物控制的,而不是由人的内在因素,如大脑控制
斯金纳的行为主义语言观
1.语言本身就是一组刺激-反应
2.语言是一种习惯,是人类所有行为的基本部分,是在外界条件的作用下逐步形成的,能够完全被看见
3.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外部影响是内因变化的主要因素
4.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是:发出动作-获得结果-得到强化
心灵主义语言习得理论
是什么?
儿童在语言习得中能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并且能够理解和使用以前从未听过或接触过的语言,因此乔姆斯基认为人类天生具有语言习得机制,并试图寻找语言普遍性
语言习得机制的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