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乡村规划
乡村规划思维导图:乡村空间构成:广义:乡村是指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生活来源、族群关系为纽带的人口分布较为分散的地区,包括自然区域、生产区域和居民生活区域。
编辑于2022-07-04 21:36:19乡村规划
一 乡村发展认知
1⃣️乡村渊源
费孝通:在乡土社会里,最基本的单位是家庭,由家庭集聚形成村落,村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近代,由于人口和土地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出现了人-户分离、职住分离
1⃣️乡村的界定
一般来说,乡村是介于城市之间,由多层次的集镇、村庄及其所管辖的区域组合而成的空间系统,也是城市城市之外的一切地域,或城市建成区以外的地区
从人类生态学视角,中国的乡村地域是由家庭、村落与集镇构成的农业区位格局
从社会学角度,乡村社会生活以家庭、血缘、宗族为中心,居民以从事农业生产维持营生
从地理学角度,乡村是作为非城镇化区域内以农业经济活动为典型空间集聚特征的农业人口聚居地,具有很强的人文组织与活动特征
从管理学角度,乡和村分别是两个特定的主体
城乡地域系统
乡村系统
主要包括乡村、中心村(社区)、集镇、中心镇等村镇空间系统
城镇系统
主要包括大都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及城郊社区等城市等级体系
两子系统相互融合、交互叠加,形成一个独特的城乡交错系统,包括小城镇、城郊区、农村社区等城乡融合体系,也有城乡交错区、城乡结合部等称谓
乡村振兴战略下四类村庄
集聚提升类
是现有规模较大的中心村和其他仍将存续的一般村庄,是乡村类型的大多数,是振兴重点,改造升级,发挥比较优势
城郊融合类
具备成为城市后花园和转型为城市的条件,要积极承接城市人口疏解和功能外溢,加快推进与城镇水、电、路、信息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促进城镇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村流动
特色保护类
在保护基础上适度开发,适度发展特色旅游业
搬迁搬并类
指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或因国家大型项目需要搬迁、人口流失严重的村庄,需异地搬迁并妥善安置移民就业
国外乡村建设p10—p13
乡村建设动力机制
乡村发展与建设的影响因素
人 地方发展领袖
地 自然资源
产 生产资源
景 自然或人文景观
文 各种文化设施与活动
乡村发展与建设的机制框架
产业体系
基础设施 包括道路网络水电排污学校医疗法律等
生态环境
地方文化 是乡村的内在属性,包括农耕文化、牧渔文化、民风民俗、地方名人、节庆盛世等
中国乡村建设的演变特征p24
当代中国乡村发展的蜕变分析p32
乡村价值
经济价值
社会价值
生态价值
文化价值
二 乡规与设计概述
乡村空间解读
乡村空间构成
广义:乡村是指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生活来源、族群关系为纽带的人口分布较为分散的地区,包括自然区域、生产区域和居民生活区域
3⃣️乡村范畴三大不同层次聚落
集镇:是乡村一定区域内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是乡村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通常由一定商业贸易活动的村庄发展而成,是城市的雏形
村庄(行政村辖域):是村民居住和从事各种生产的聚居点,是农业生产活动的管理关系和社会经济的综合体,是乡村生产生活、人口组织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单位
自然村:人类经过长时间在自然环境中自发形成的聚居点,大多是一个或多个家族聚居的居民点,如熊家湾,村庄由一个或多个自然村组成
狭义:乡村空间指的是单个村庄聚落空间,通常指一个行政村辖域的空间范畴,由山水田村宅等基本物质空间要素构成,是农业生产空间、建筑与各类空间复合构成的本土化空间
我国大多村庄以家族繁衍为起点
乡村空间特性
4⃣️5⃣️p46水乡地区 乡村空间组成特点介绍
乡村分级分类
按行政等级
自然村
行政村
按规模等级
小村 <200
中村 201-600
大村 601-1000
按形态肌理模式
散点式
街巷式
组团式
一字型
乡规与设计的基本原则与任务
任务与要求
p52新时代乡村规划二十字方针
产业兴旺
生活富裕
乡风文明
生态宜居
治理有效
三 乡村调查与分析
调查内容与方法
调查内容p76 六大子系统
调研方法
踏勘调研
资料调查
访谈调研
问卷调查
分析内容与方法
现状分析的实施
系统整体分析
区位分析
上位规划分析
SWOT分析
生态敏感性分析
土地适宜性分析
子系统分析
社会
经济
文化
自然
建成环境
景观
村域规划 四
3⃣️村域规划是村庄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是衔接镇村体系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重要环节,也是乡村全域统筹和多规融合的关键对象。村域规划的主要内容在于对村域各项建设活动提出引导控制要求,重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资源,守护生态与耕地红线,并对村庄(居民点)布点及规模、产业及配套设施的空间布局提出总体要求,以实现村域的“一张图”管控
目标定位
发展目标
基本内涵
3⃣️乡村发展目标是🈯️一定时期内乡村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方向和预期达到的一种状态
乡村发展的背景
国家乡村振兴总体要求
省市县乡村发展总目标
乡村区位与周边发展评价
乡村资源环境价值评估
乡村发展阶段及主要短板
制定乡村发展目标
在确定乡村发展总体目标基础上,从区域分工定位、生态环境提升、产业经济发展、历史文化彰显、乡村设施建设、社会文明和谐等方面提出各个子目标
规划定位
3⃣️乡村职能:🈯️乡村在地区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承担的地域分工
3⃣️乡村定位:🈯️乡村在一定区域内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所担负的主要职能和所处的地位
形象主题
3⃣️乡村形象:是留给人们总体的印象和感受,包括无形的主观感受和有形的物质形态
发展策略
基本内涵
乡村发展策略是实现发展目标的措施和途径
4⃣️发展策略库p113
区域竞合
村域统筹
生态空间统筹
环境提升
产业发展
旅游发展
文化发展
历史特色彰显
基础设施提升
公共设施提升
乡风文明构建
村规民约构建
生态保护规划
乡村生态资源分析
山
水
山水生态保育 保育与恢复乡村原生态资源,维护村域生态基地
林
田
农林生态管控 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构建农业生态景观体系
村
居
村落生态营建 彰显村落自然生态,加强绿色低碳生态技术应用
文化传承规划
乡村文化内涵
3⃣️乡村文化是源于乡土并依存于乡土的文化,是村民在广大农村地域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是村民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
乡村文化构成
四个层次
表层:乡村物质文化
里层:乡村行为文化
深层:乡村制度文化
核心:乡村精神文化
1⃣️乡村文化传承的规划技术方法p130
主体保育
文化隔离
文化变异
文化共生
文化植入
文化移植
文化复制
乡村文化传承模式p131
文化原真型传承模式
文化融合型
文化重塑型
产业发展规划
乡村产业发展规划的内容和思路框架p133-134
村域空间管制
三区
禁建区
限建区
适建区
四线
绿线:🈯️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包括村庄公共场地小绿地,河道防护绿地道路绿地附属绿地风景林地等
蓝线:🈯️在村庄规划中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村域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限
紫线:🈯️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等的保护范围界限,以及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重要地下文物埋藏区
黄线:🈯️重大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限,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用地控制线,以及区域供电供水供气供热等公用设施用地控制线
村域总体布局
3⃣️🈯️在资源环境价值评估、村域空间管制等基础上,根据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生活集聚等要求,明确“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的村域空间格局,明确生态、文化、产业、居民点、服务设施等功能用地布局,明确村域主要建设项目的空间分布
居民点规划 五
居民点空间形态引导
基本内涵
居民点空间形态的定义
3⃣️空间形态是人类的空间理念及其各种活动所形成的空间结构的外在体现,是各种空间发展要素共同作用下的外在表象,是在特定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各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包括
外在表现形式
内部结构形态
主要任务p169
影响因素分析
布局模式特征分析
构成要素分析
布局思想方法分析
布局模式
集中团块式
居民点中心明确,团块分区明显,用地紧凑节约
街巷多呈网络状发展,主街次巷脉络清楚,形态肌理内聚性强,随居民点扩大逐步沿路拓展延伸
通常出现在山地丘陵、田间平原区、当水乡、湖海岛屿有足够建设用地,也会有此布局
🌟优点:用地紧凑,便于集中设置完整的公共服务设施,方便居民生活,节省各种工程管线和基础设施投资
分散组团
由多个相对独立的居民点,随地形变化或道路、水系相互连接,形成群体组合的空间形态,一般有散点组团与块状组团两种形式
通常出现在山地丘陵、湖海岛屿地区;在水乡、田间平原地区,受到河、湖、塘等水系分割,也会出现
🌟优点
生活生产服务配套成组成团,各组团服务配套较为完善
解决以下问题
各组团生活与生产用地应保持合适的比例
各组团要拥有相对独立、服务于自身的公共服务设施
解决好各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系
解决好乡村规划与建设的整体性问题,克服因用地零散带来的困难
各组团可以有自己的发展特色,并有利于整个居民点的抱团发展
带状线性
主要🈯️随地势、道路或河道走向顺势延伸或环绕成线的布局模式
主要出现在沿路径、河湖岸线、山体沟壑等地区
滨水而居 是最为原始的生产生活要素吸引的体现,水源从根本上保证了农业生产和生活
沿路而建 使得每幢建筑交通更加便捷,经济好处更加优胜
🌟优点:每幢建筑拥有相同的发展要素,如交通条件,并有足够的,相比较均衡的临路界面,使居民点发展建设较为容易
缺点 基础设施投入较高,不易于集中设置服务设施,村民联系不便
住宅🏠用地布局
住宅用地布局方式
填充补缺法(旧区更新)
中心围合法(新区拓展)
交通依托法(旧区更新、新区拓展)
地形导向法(旧区更新、新区拓展)
居民建筑单体设计
独立式
适合人员较多的家庭,建筑面积较大
联立式
双联或多联适用于成片规划开发,节约土地节省室外工程设备管线,降低工程总造价
院落式
南方地区前院朝南 后院菜园和家禽饲养区 发展庭院经济
民居建筑空间组合
组合方式
带有传统布局模式的行列式布置
带有传统布局模式的周边式布置
点群式布置
线状布置
混合布置
产业用地布局
基本任务
3⃣村庄产业用地:️🈯️用于生产经营的各类集体建设用地,包括村庄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和村庄生产仓储用地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布局
布局形式
集中布置
集中成片式
广场围合式
沿街布置
沿主要街道单侧布置
沿主要街道两侧布置
沿街访布置
混合布置
分散布置
生产仓储用地布局
4⃣️5⃣️布局形式p197
与居民点保持一定距离
由于经济安全卫生的要求,有些生产仓储应与居民点保持一定距离 eg食品加工容易产生一定的臭气污水;有一定危险的生产与仓储必须与居民点保留足够的防护距离;有些农产品货运量大或运输难度大但加工成品后相对容易运输,则该类生产仓储宜靠近农产品种植基地
布置在居民点边缘
对居民点污染不大且规模不大的生产仓储,应布置在居民点的边缘、河流下游或风向频率最小上方向,并采取相对集中的布局方式
布置在居民点内部
基本没有污染、用地小、货运量不大的生产仓储可布置在居民点内部 eg 传统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小型食品生产等
公共服务用地布局
乡村服务设施分类图p199
基础设施用地布局
基础设施规划
道路交通
给水工程规划
排水工程规划
电力电信
能源利用及节能改造
村庄设计 六
主要任务与主要原则
主要任务
村庄设计三层次体系p217
乡村意象框架构建
3⃣️乡村意象:是乡村环境在人们认知体系中形成的印象,是人们在头脑中形成的对乡村居民点空间的认知图像,具有“可识别性”
要素组成
山水田
片区
街巷道
边界
村口
节点
问题导向的乡村意象总体框架构建p225
山水田设计
策略
保护与利用并重,凸显村庄山水特色
整体协调控制,山水田有机交融
村口设计
村庄入口设计策略
科学选址、因地制宜
空间有序、收放有度
适度接景、营造易识别标志性入口景观
街巷道设计
策略
界面和谐统一,整体有序
完善交通体系层级,延续肌理
村庄边界设计
策略
营造清晰的边界
因地制宜,顺势而为